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尚德重组方案在11月12日顺利通过。在很多人看来,尚德从初创,成为世界第一,再到今天的破产重组,一直与无锡市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德的故事,远比其作为一个“政府-企业”互动的典型案例更为复杂。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投资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远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简单。
无锡市政府对尚德的风险投资,折射出新能源技术发展中政府实施有效产业政策面临的普遍困境。
尚德重组中,无锡市政府表现出与尚德荣辱与共的态度,但并未直接接盘无锡尚德,而是按照市场规则对其进行重组,体现了依法处理商业事件的理念。
地方政府承担了该承担的财务责任,也付出了声誉代价。许多金融企业或出于商业考量,或是响应政策,亦或受地方政府的影响,为尚德的成长提供了大量融资,也因此在此次重组中承担了相应的损失。
尚德的成立是一个标准的企业家创业故事。2001年,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那年,留学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回到中国创业,无锡市政府及地方国企为其提供了风险投资,尚德着手晶硅电池和组件制造,并打入了购买力较高、环保意识强的发达国家光伏市场。2005年,尚德在美国市场上市,为尚德提供最初风险投资的无锡市国有资本退出了尚德。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新能源产业也未能独善其身。2011年,美国、欧洲等国相继宣布对中国的光伏组件进行“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之路陡增变数,本土市场弱小、抗风险能力不足暴露无遗。
当年全球有超过200家光伏企业进行了业务重组兼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获得美国能源联邦政府5.35亿美元担保的美国光伏企业Solyndra,于2011年8月底破产引发市场哗然,2012年4月,产量曾居全球之首的德国Q-Cells公司破产。
中国光伏的领军企业尚德也难逃此劫。2013年3月,因内部管理、行业发展方向判断等方面的失误被迫进行破产重组。
尚德前期的成功和政策导向,带来了国内大批跟随者进入光伏市场,产品定位、融资方式、地方政府支持模式都与尚德高度雷同。
在没有绝对领先的技术和能力壁垒情况下,先入者难以保持领先优势,同质化竞争迅速拉低了行业利润,中国企业大批进入光伏产业改变了全球光伏产业格局,全球光伏产品组件价格也在十年内从5美元/瓦下降到不足1美元/瓦。
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金太阳”工程等,引导和支持包括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无锡市政府当年出于发展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动机而支持尚德,以风险投资的方式进入和退出,这种投资方式和激励机制设计,也符合高技术行业发展规律,在尚德登陆全球资本市场后被证明是成功的。
但随后各地遍地开花的光伏项目,加上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光伏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也由此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有的地方甚至付出了牺牲当地环境的巨大代价,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和检讨。
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无可厚非。但中央政府要加强约束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问责,要有更加合理的考核机制衡量地方政府绩效,使其在保障民生投资和加大产业投资之间、在支持不同产业之间做出权衡,促使地方政府在直接投资本地产业发展方面更加谨慎。
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人才条件合理选择支持对象,在关键环节以适当的方式对合适的企业提供支持,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以商业化运作的风险投资为载体。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投资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远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简单。
无锡市政府对尚德的风险投资,折射出新能源技术发展中政府实施有效产业政策面临的普遍困境。
尚德重组中,无锡市政府表现出与尚德荣辱与共的态度,但并未直接接盘无锡尚德,而是按照市场规则对其进行重组,体现了依法处理商业事件的理念。
地方政府承担了该承担的财务责任,也付出了声誉代价。许多金融企业或出于商业考量,或是响应政策,亦或受地方政府的影响,为尚德的成长提供了大量融资,也因此在此次重组中承担了相应的损失。
尚德的成立是一个标准的企业家创业故事。2001年,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那年,留学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回到中国创业,无锡市政府及地方国企为其提供了风险投资,尚德着手晶硅电池和组件制造,并打入了购买力较高、环保意识强的发达国家光伏市场。2005年,尚德在美国市场上市,为尚德提供最初风险投资的无锡市国有资本退出了尚德。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新能源产业也未能独善其身。2011年,美国、欧洲等国相继宣布对中国的光伏组件进行“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之路陡增变数,本土市场弱小、抗风险能力不足暴露无遗。
当年全球有超过200家光伏企业进行了业务重组兼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获得美国能源联邦政府5.35亿美元担保的美国光伏企业Solyndra,于2011年8月底破产引发市场哗然,2012年4月,产量曾居全球之首的德国Q-Cells公司破产。
中国光伏的领军企业尚德也难逃此劫。2013年3月,因内部管理、行业发展方向判断等方面的失误被迫进行破产重组。
尚德前期的成功和政策导向,带来了国内大批跟随者进入光伏市场,产品定位、融资方式、地方政府支持模式都与尚德高度雷同。
在没有绝对领先的技术和能力壁垒情况下,先入者难以保持领先优势,同质化竞争迅速拉低了行业利润,中国企业大批进入光伏产业改变了全球光伏产业格局,全球光伏产品组件价格也在十年内从5美元/瓦下降到不足1美元/瓦。
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金太阳”工程等,引导和支持包括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无锡市政府当年出于发展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动机而支持尚德,以风险投资的方式进入和退出,这种投资方式和激励机制设计,也符合高技术行业发展规律,在尚德登陆全球资本市场后被证明是成功的。
但随后各地遍地开花的光伏项目,加上海外市场急剧萎缩,光伏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地方政府也由此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有的地方甚至付出了牺牲当地环境的巨大代价,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和检讨。
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无可厚非。但中央政府要加强约束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问责,要有更加合理的考核机制衡量地方政府绩效,使其在保障民生投资和加大产业投资之间、在支持不同产业之间做出权衡,促使地方政府在直接投资本地产业发展方面更加谨慎。
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人才条件合理选择支持对象,在关键环节以适当的方式对合适的企业提供支持,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以商业化运作的风险投资为载体。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