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时间,合肥市方兴社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项目化运作带动社会化参与,以智能化装备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数据化分析提供精准化服务,走出了一条以“大綜管”和“五社联动”为代表的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
2017年10月,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福州路上的高速时代城小区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讨论小区车位的租卖问题。往常情况只是业主方与物业方的交涉,但此次会议十分特别,到场的有小区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专业律师、方兴社区代表、小区业主代表,六方共话,商讨事宜。这种多方力量参与、科学管理的新模式,正成为方兴社区多元共治、居民自治的一种常态。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于2017年11月在社区基层调研时强调说,“把社区治理体系建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组织牵头、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方兴社区近三年来的探索,正是这四种作用在社区治理中的充分体现。其中,《人民日报》大篇幅深度报道“大综管”模式,就是方兴社区开创社区治理新体系、新模式的主抓手。
“大综管”: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治理转变
方兴社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各项工作标准要求较高。同时商业云集,驻地单位汇聚,人群构成复杂。在规划人口22.5万人中,包含渔民、回迁居民、外来人口、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众多群体,社区治理难度大。
“方兴社区作为街道级大社区,与传统街道相比,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相应增加。这就倒逼社区必须改革创新,走出新路。需要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达到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目的。”包河区方兴社区党委书记沈先财告诉《决策》,“我们的目标是最终打造成‘管理层级最少、管理成本最低、管理效率最高、居民生活最优’的社区。”
如何创新才能实现“四最”?方兴社区探索出的“大综管”模式,给出了答案。
这个新模式,从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为切入点。方兴社区在辖区范围内共设置了1393个巡查二维码,当社区居民发现有非机动车违停乱放、占用公共场地等违规情况时,可直接扫码上传信息,综治后台整理信息后直接发送给距离最近的执勤综管队员,十分钟内即可解决问题。合肥市副市长、包河区委书记宁波说:“长期以来,‘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该管的看不到、看到的管不到,城市管理易反弹、难持久。”而这正是“大综管”要瞄准的靶心。
因此,“大综管”首先是建设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第一步是主抓社区一张图。对社区人、事、地、物、情等实行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网尽社区管理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化与网格化有机融合;其次是将数字城管、智慧路灯系统、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等7个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调度指挥平台;再次是将辖区521个天网工程探头、538个居民区探头、194部移动手持视频、3台车载视频等4类视频系统,融入到综管中心平台,全方位收集、处理社区范围内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最后是在社区设置1393个综管二维码。目前,二维码已成为工作的对标点、群众的监督点、队员的约束点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系点。
在完善硬件设备的同时,对治理队伍进行重新调度。“我们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负责围墙外的事情,即综管员,一方面是整合辖区外的市级垂直执法单位、区属执法单位等力量,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勤联动;另一方面,对派出所、交警、城管等不同部门的辅助执法队员实行人员统一调度,执法辅助人员从‘一岗一责’转向‘一岗多责’,避免条块分割和执法队员少的缺陷。”方兴社区城市管理部部长吴勇对《决策》介绍说,“另一支队伍是院墙内队伍,由30名网格办信息员组成,每个小区按照600户配一人,一方面负责信息源头采集,另一方面负责小区内部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纠纷协调等任务。”
实践证明,“大综管”模式真正实现了“十分钟管理全覆盖,零距离服务全方位”。截至2017年12月,方兴社区通过“大综管”实体调度指挥平台累计上报案件36466件,综管队员自行处置100%,其他部门派单处置80%;数字城管平台案件2909件,案件处理率全市名列前茅;辖区四类可防性案件发生率在全市最低。
“‘大综管’模式极具复制性,它是在不打破现有体制、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不改变各执法单位管理职责、不增加行政编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效果显著。”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军向《决策》分析说,“这种创新意义重大,不仅适用于城市新区中的社区治理,一些中小城市的老城区街道也可以尝试。”
项目化运作:碎片化操作向精准化运行转变
2018年1月9日,“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优化指导会暨签约仪式在方兴社区公益园举行,这标志着包河区第三届公益创投“方兴社区‘乐治方兴’专项基金项目”的正式启动。“文明楼栋情暖佳源”、“群众大舞台有你更精彩”、“社区慈善爱心衣橱”、“美食汇·邻里情”等微公益项目现场签约。
“乐治方兴”基金是安徽省首个以PPP模式组建的居民自治专项基金,2016年6月,方兴社区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涉及小区维护、楼栋自治、小区文化营造、组织孵化、志愿服务等多个类别,对小区个人和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乐治方兴”已对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草根组织资助7.5万多元。
“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和居民,可凭借具体项目向‘乐治方兴’申请资金支持,再由居民、出资方、专家等组成评委会评审决定。钱怎么花,居民说了算。”方兴社区党委委员、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惠玲告诉《决策》。
“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是方兴社区众多项目的一个鲜活写照。成立以来,项目化运作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成为一项常态有效机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社区购买服务,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二是以项目运作方式统筹社区具体事宜。目前,方兴社区已引入华夏茶书院、青少年文创中心、合肥爱乐乐团等各类专业社会组织13家,已实施项目25个,如“悦读坊”、青少年社区融合项目等。截至2017年底,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次,报名参与上万人次。
2017年10月,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福州路上的高速时代城小区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讨论小区车位的租卖问题。往常情况只是业主方与物业方的交涉,但此次会议十分特别,到场的有小区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专业律师、方兴社区代表、小区业主代表,六方共话,商讨事宜。这种多方力量参与、科学管理的新模式,正成为方兴社区多元共治、居民自治的一种常态。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于2017年11月在社区基层调研时强调说,“把社区治理体系建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组织牵头、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方兴社区近三年来的探索,正是这四种作用在社区治理中的充分体现。其中,《人民日报》大篇幅深度报道“大综管”模式,就是方兴社区开创社区治理新体系、新模式的主抓手。
“大综管”: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治理转变
方兴社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各项工作标准要求较高。同时商业云集,驻地单位汇聚,人群构成复杂。在规划人口22.5万人中,包含渔民、回迁居民、外来人口、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等众多群体,社区治理难度大。
“方兴社区作为街道级大社区,与传统街道相比,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相应增加。这就倒逼社区必须改革创新,走出新路。需要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达到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的目的。”包河区方兴社区党委书记沈先财告诉《决策》,“我们的目标是最终打造成‘管理层级最少、管理成本最低、管理效率最高、居民生活最优’的社区。”
如何创新才能实现“四最”?方兴社区探索出的“大综管”模式,给出了答案。
这个新模式,从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为切入点。方兴社区在辖区范围内共设置了1393个巡查二维码,当社区居民发现有非机动车违停乱放、占用公共场地等违规情况时,可直接扫码上传信息,综治后台整理信息后直接发送给距离最近的执勤综管队员,十分钟内即可解决问题。合肥市副市长、包河区委书记宁波说:“长期以来,‘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该管的看不到、看到的管不到,城市管理易反弹、难持久。”而这正是“大综管”要瞄准的靶心。
因此,“大综管”首先是建设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第一步是主抓社区一张图。对社区人、事、地、物、情等实行精准定位、精准管理,网尽社区管理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化与网格化有机融合;其次是将数字城管、智慧路灯系统、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等7个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实体调度指挥平台;再次是将辖区521个天网工程探头、538个居民区探头、194部移动手持视频、3台车载视频等4类视频系统,融入到综管中心平台,全方位收集、处理社区范围内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最后是在社区设置1393个综管二维码。目前,二维码已成为工作的对标点、群众的监督点、队员的约束点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系点。
在完善硬件设备的同时,对治理队伍进行重新调度。“我们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负责围墙外的事情,即综管员,一方面是整合辖区外的市级垂直执法单位、区属执法单位等力量,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勤联动;另一方面,对派出所、交警、城管等不同部门的辅助执法队员实行人员统一调度,执法辅助人员从‘一岗一责’转向‘一岗多责’,避免条块分割和执法队员少的缺陷。”方兴社区城市管理部部长吴勇对《决策》介绍说,“另一支队伍是院墙内队伍,由30名网格办信息员组成,每个小区按照600户配一人,一方面负责信息源头采集,另一方面负责小区内部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纠纷协调等任务。”
实践证明,“大综管”模式真正实现了“十分钟管理全覆盖,零距离服务全方位”。截至2017年12月,方兴社区通过“大综管”实体调度指挥平台累计上报案件36466件,综管队员自行处置100%,其他部门派单处置80%;数字城管平台案件2909件,案件处理率全市名列前茅;辖区四类可防性案件发生率在全市最低。
“‘大综管’模式极具复制性,它是在不打破现有体制、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不改变各执法单位管理职责、不增加行政编制的情况下进行的,效果显著。”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军向《决策》分析说,“这种创新意义重大,不仅适用于城市新区中的社区治理,一些中小城市的老城区街道也可以尝试。”
项目化运作:碎片化操作向精准化运行转变
2018年1月9日,“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优化指导会暨签约仪式在方兴社区公益园举行,这标志着包河区第三届公益创投“方兴社区‘乐治方兴’专项基金项目”的正式启动。“文明楼栋情暖佳源”、“群众大舞台有你更精彩”、“社区慈善爱心衣橱”、“美食汇·邻里情”等微公益项目现场签约。
“乐治方兴”基金是安徽省首个以PPP模式组建的居民自治专项基金,2016年6月,方兴社区与安徽乐邦慈善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涉及小区维护、楼栋自治、小区文化营造、组织孵化、志愿服务等多个类别,对小区个人和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乐治方兴”已对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草根组织资助7.5万多元。
“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和居民,可凭借具体项目向‘乐治方兴’申请资金支持,再由居民、出资方、专家等组成评委会评审决定。钱怎么花,居民说了算。”方兴社区党委委员、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惠玲告诉《决策》。
“乐治方兴”微公益项目是方兴社区众多项目的一个鲜活写照。成立以来,项目化运作贯穿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成为一项常态有效机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社区购买服务,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二是以项目运作方式统筹社区具体事宜。目前,方兴社区已引入华夏茶书院、青少年文创中心、合肥爱乐乐团等各类专业社会组织13家,已实施项目25个,如“悦读坊”、青少年社区融合项目等。截至2017年底,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次,报名参与上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