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7日上午,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2010年,继季羡林、杨宪益之后,许渊冲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是他的名片。听来“猖狂”,却是事实,要说是“自负”,那也有足够资格——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120多部。
1“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
许渊冲小学时,国语课课外要写日记,课内还要写作文。许渊冲写过两篇习作,得到老师好评。一篇是四年级写的旅行记,一篇是五年级写的论说文。
旅行记是模仿课文《中山陵游记》写的。老师说他前后左右次序分明。少时受父亲爱好整洁的影响,已在许渊冲早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后来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把“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的先声。
论说文的题目大得吓人:《求己说》。许渊冲自然只会说,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老师认为许渊冲作文写得简单清楚,要他去全校大会上演说。许渊冲个子小,声音大,刚一开口,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但是许渊冲没有被笑声吓倒吓退,反而用大嗓门压倒了笑声。这是许渊冲教学生涯的第一炮,也是他文学翻译做出成绩的原因之一。
1938年刚考上西南联大时,有同学曾问许渊冲的梦想是什么,当时他表叔熊适逸翻译的《王宝钏》《西厢记》在美国演出,引起轰动。他就回答说:“想做像表叔那样的著译家。”
他最早的翻译,却是因喜欢上班里的女生周颜玉。1939年7月12日,将林徽因的《别丢掉》、徐志摩的《偶然》两首译诗及一封英文信投进了女生宿舍信箱。无奈周颜玉已经订婚,他只能作罢。50年后,当许渊冲获得国际大奖的消息传出后,这位远在台湾的女同学寄来了信。后来,《别丢掉》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许渊冲最早发表的一篇诗译作。
2翻译早已融进生命
1952年秋,由于援越抗法战争急需培养翻译人才,许渊冲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被调到位于香山的军队系统的外国语学院。起初依然教法语,1954年战争结束后,对法语人才的需求减少,许渊冲就从法语系调到英语系。
1956年,许渊冲翻译的英国诗人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出版。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翻译的。那时他在系图书馆半工半读,管了一个学期图书,大饱眼福。他从《英国复辟时期戏剧选》里看到这个剧本,写的是罗马大将安东尼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被英国观众认为写得比莎士比亚更好,就翻译了出来。
编辑主张直译,他喜欢意译,有时他得听编辑的意见,但编辑多半还是尊重译者。译到得意之处,他就自得其乐,如这段:“你还不知道我是个多坏的胚子。我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放荡无度,胡说八道,疯头颠脑,冥顽不灵。好酒贪饮,胡思乱想,精神失常,愛吵爱闹,性情急躁,说话好像放屁。”
3撞到南墙不回头
1960年,蒋保忠参加高考被录取,以为要去北京上大学开心极了,没想到却赶上战备疏散,一步没踏进北京城,学校就迁去了张家口。三年级时,许渊冲成为他的老师,教了他们班半年精读,半年翻译。后来蒋保忠毕业留校,又与许渊冲成了同事。
即便统一着军装(周日可以着便装),许渊冲看上去也和一般工农出身的干部不同,有着一种绅士风度,腰板很直。他讲话中气十足,嗓音很大,隔壁教室都听得见,不过叫到女同学的时候声音很温柔。有一段时间,学校要求老师找学生个别谈话,许渊冲电叫了几个同学去,同学去了回来跟大家说,他家还有咖啡喝。
1972年,29岁的潘丽珍与调来法语教研室的许渊冲成了一个教研室的同事。潘丽珍也听说过许渊冲“狂”的名声,但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她觉得许渊冲的“狂”只是在同辈之间或对上时,对他们这些年轻人却爱护有加。
他还为年轻教员们辅导“进修”,每人发一篇文章,翻译后由他修改,持续了约一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潘丽珍与许渊冲合译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三卷,潘翻译,许校阅,联合署名。
潘丽珍回忆说,许渊冲写文章极快,才思敏捷,个性独特、自我,撞到南墙也不回头。他的记性特别好,潘丽珍常开玩笑说他有100年的记忆。
4不爱红装爱武装
“文革”开始后,许渊冲没有其他书可以翻译了,业余时间就把公开出版和传抄的毛泽东诗词全部翻译成英、法韵文。
有一日,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许渊冲在烈日下陪斗,戴着高帽,挂着罪状牌,低头弯腰屈膝,非常难熬。他忽然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在心里默默背诵着“北国风光,干里冰封,万里雪飘”,好像烈日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他又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些叠词该怎么翻译好呢?反复推敲之后,他想出了两句译文: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他觉得,音韵节奏都翻译出来了,还翻译出了原文的对仗,心下暗自得意。等译完,批斗会也开完,可以回家了。
许渊冲的最得意之笔,是将毛泽东诗词《为女民兵题照》最后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翻译成:“They lov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为“直面硝烟,而不是涂脂抹粉”)在他看来,这句译文和原诗一样,有音、形、意之美。
5满载荣誉不负热爱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总会自问,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色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他总是在改,因为“完美没有底”。按他的说法,“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2014年8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国际翻译家联盟把当年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颁发给了许渊冲。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人,这是该奖项自1998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给亚洲人。
许渊冲的代表译作,是《诗经》的《采薇》中的千古丽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译文:When I left here,(我离开时)Wil-lows shed tear(杨柳流泪)I come back now,(我回来时)Snow bends the bough.(雪压树枝)
2018年,许渊冲相伴60年的夫人照君去世。第二天下午,王强和刘锋来许渊冲家看他。
他们不知道97岁的老先生如何支撑得住,令他们吃惊的是,许渊冲正坐在小书房的电脑前,翻译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全集。刘锋瞥见,他正在译《无足轻重的女人》,刚翻了两页文档。
许渊冲告诉他们,昨天晚上一直没睡着,大概就睡了一个多小时。夫人过世后,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想了很久很久,但是还是开始翻奥斯卡·王尔德的书。他叫二人不要担心,“只要我能够继续沉浸在翻译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700多页的奥斯卡·王尔德全集字号很小,许渊冲只能用放大镜看。王强和刘锋将书拿下楼,找了家复印店,花了一两个小时放大复印完。
他习惯半夜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有时候到四五点,常常睡两三个小时就起床。早晨保姆骑电瓶车载着他,到小区对面的公园走走坐坐,晚上有时出去看看月亮。
两个月前,许渊冲刚过完百岁生日。生日前4天,商务印书馆举办了“许渊冲汉译经典全集”第一辑新书首发式,许渊冲先生出席活动。首发式的主题是“100岁的美与快活”,像是先生这一生的某种注脚。
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新民晚报》
许渊冲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2010年,继季羡林、杨宪益之后,许渊冲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是他的名片。听来“猖狂”,却是事实,要说是“自负”,那也有足够资格——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120多部。
1“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
许渊冲小学时,国语课课外要写日记,课内还要写作文。许渊冲写过两篇习作,得到老师好评。一篇是四年级写的旅行记,一篇是五年级写的论说文。
旅行记是模仿课文《中山陵游记》写的。老师说他前后左右次序分明。少时受父亲爱好整洁的影响,已在许渊冲早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后来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把“最好的文字放在最好的地方”的先声。
论说文的题目大得吓人:《求己说》。许渊冲自然只会说,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老师认为许渊冲作文写得简单清楚,要他去全校大会上演说。许渊冲个子小,声音大,刚一开口,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但是许渊冲没有被笑声吓倒吓退,反而用大嗓门压倒了笑声。这是许渊冲教学生涯的第一炮,也是他文学翻译做出成绩的原因之一。
1938年刚考上西南联大时,有同学曾问许渊冲的梦想是什么,当时他表叔熊适逸翻译的《王宝钏》《西厢记》在美国演出,引起轰动。他就回答说:“想做像表叔那样的著译家。”
他最早的翻译,却是因喜欢上班里的女生周颜玉。1939年7月12日,将林徽因的《别丢掉》、徐志摩的《偶然》两首译诗及一封英文信投进了女生宿舍信箱。无奈周颜玉已经订婚,他只能作罢。50年后,当许渊冲获得国际大奖的消息传出后,这位远在台湾的女同学寄来了信。后来,《别丢掉》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许渊冲最早发表的一篇诗译作。
2翻译早已融进生命
1952年秋,由于援越抗法战争急需培养翻译人才,许渊冲从北京外国语学院被调到位于香山的军队系统的外国语学院。起初依然教法语,1954年战争结束后,对法语人才的需求减少,许渊冲就从法语系调到英语系。
1956年,许渊冲翻译的英国诗人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出版。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翻译的。那时他在系图书馆半工半读,管了一个学期图书,大饱眼福。他从《英国复辟时期戏剧选》里看到这个剧本,写的是罗马大将安东尼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被英国观众认为写得比莎士比亚更好,就翻译了出来。
编辑主张直译,他喜欢意译,有时他得听编辑的意见,但编辑多半还是尊重译者。译到得意之处,他就自得其乐,如这段:“你还不知道我是个多坏的胚子。我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放荡无度,胡说八道,疯头颠脑,冥顽不灵。好酒贪饮,胡思乱想,精神失常,愛吵爱闹,性情急躁,说话好像放屁。”
3撞到南墙不回头
1960年,蒋保忠参加高考被录取,以为要去北京上大学开心极了,没想到却赶上战备疏散,一步没踏进北京城,学校就迁去了张家口。三年级时,许渊冲成为他的老师,教了他们班半年精读,半年翻译。后来蒋保忠毕业留校,又与许渊冲成了同事。
即便统一着军装(周日可以着便装),许渊冲看上去也和一般工农出身的干部不同,有着一种绅士风度,腰板很直。他讲话中气十足,嗓音很大,隔壁教室都听得见,不过叫到女同学的时候声音很温柔。有一段时间,学校要求老师找学生个别谈话,许渊冲电叫了几个同学去,同学去了回来跟大家说,他家还有咖啡喝。
1972年,29岁的潘丽珍与调来法语教研室的许渊冲成了一个教研室的同事。潘丽珍也听说过许渊冲“狂”的名声,但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她觉得许渊冲的“狂”只是在同辈之间或对上时,对他们这些年轻人却爱护有加。
他还为年轻教员们辅导“进修”,每人发一篇文章,翻译后由他修改,持续了约一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潘丽珍与许渊冲合译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三卷,潘翻译,许校阅,联合署名。
潘丽珍回忆说,许渊冲写文章极快,才思敏捷,个性独特、自我,撞到南墙也不回头。他的记性特别好,潘丽珍常开玩笑说他有100年的记忆。
4不爱红装爱武装
“文革”开始后,许渊冲没有其他书可以翻译了,业余时间就把公开出版和传抄的毛泽东诗词全部翻译成英、法韵文。
有一日,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许渊冲在烈日下陪斗,戴着高帽,挂着罪状牌,低头弯腰屈膝,非常难熬。他忽然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在心里默默背诵着“北国风光,干里冰封,万里雪飘”,好像烈日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他又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些叠词该怎么翻译好呢?反复推敲之后,他想出了两句译文: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他觉得,音韵节奏都翻译出来了,还翻译出了原文的对仗,心下暗自得意。等译完,批斗会也开完,可以回家了。
许渊冲的最得意之笔,是将毛泽东诗词《为女民兵题照》最后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翻译成:“They lov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为“直面硝烟,而不是涂脂抹粉”)在他看来,这句译文和原诗一样,有音、形、意之美。
5满载荣誉不负热爱
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他总会自问,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色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做喜欢的事,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他总是在改,因为“完美没有底”。按他的说法,“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2014年8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国际翻译家联盟把当年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颁发给了许渊冲。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人,这是该奖项自1998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给亚洲人。
许渊冲的代表译作,是《诗经》的《采薇》中的千古丽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译文:When I left here,(我离开时)Wil-lows shed tear(杨柳流泪)I come back now,(我回来时)Snow bends the bough.(雪压树枝)
2018年,许渊冲相伴60年的夫人照君去世。第二天下午,王强和刘锋来许渊冲家看他。
他们不知道97岁的老先生如何支撑得住,令他们吃惊的是,许渊冲正坐在小书房的电脑前,翻译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全集。刘锋瞥见,他正在译《无足轻重的女人》,刚翻了两页文档。
许渊冲告诉他们,昨天晚上一直没睡着,大概就睡了一个多小时。夫人过世后,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想了很久很久,但是还是开始翻奥斯卡·王尔德的书。他叫二人不要担心,“只要我能够继续沉浸在翻译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700多页的奥斯卡·王尔德全集字号很小,许渊冲只能用放大镜看。王强和刘锋将书拿下楼,找了家复印店,花了一两个小时放大复印完。
他习惯半夜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有时候到四五点,常常睡两三个小时就起床。早晨保姆骑电瓶车载着他,到小区对面的公园走走坐坐,晚上有时出去看看月亮。
两个月前,许渊冲刚过完百岁生日。生日前4天,商务印书馆举办了“许渊冲汉译经典全集”第一辑新书首发式,许渊冲先生出席活动。首发式的主题是“100岁的美与快活”,像是先生这一生的某种注脚。
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