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素质是个体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并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体育个性特征和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注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前言
提高国民体育素质是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8月开始改革并实施的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新办法,也正是以此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与尝试。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心理支持。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肆虐,在疫情阴霾笼罩下的现在,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对个体健康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体育锻炼完善与诠释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为手段的健身活动,既是人们主动参与正常的人体结构机能改造重组的过程,也是人们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过程。
2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结构
2.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所作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1988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诠释: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生理健康是人体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以及其他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的,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3)道德健康层次;(4)社会适应的健康层次。
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心理健康的结构
成年人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既重视心理健康中的“常态”水平,也关注高层次的“发展”水平,从挖掘心理潜能为出发点,我们构想出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结构:
(1)自主性。即把自己看作是學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人,能明智地选择融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利益于一体的神圣的奋斗目标。(2)环境适应与控制。即个体有能力适应环境,并且有能力选择和创设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3)成功体验与控制感。即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克己自制,并体会到由此而带来的成功感。(4)自我接纳。这一点在已有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最常见的标准,它是人们对自己以及自己过去生活的认同和接纳。(5)角色互换与合作。即善于换位思考和具有很强的同情心,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6)目标与方向感。心理健康把目标与方向感定义为使人感到有目标、生活有意义在内的信仰,表现为个人有着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方向感和目的性。(7)挑战与表现自我。即敢于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善于自我表现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3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
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内向而不稳定性格的大学生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兴趣、运动成绩以及运动知觉能力等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运动成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联系,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有着较适宜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塑造个体性格向外向型转变。随着个体的性格由内向外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将出现明显的优化趋势。同时,随着运动锻炼的持续进行,个体的个性将逐步由内向外发展。不同稳定性人格特征的个体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心理健康差异,随着稳定性性格的逐步形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向更加适宜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
运动知觉能力强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正确面对现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运动知觉能力弱的个体则往往表现出心理困扰的倾向,不安感强,具有显著的不适行为。可见,运动锻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体育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 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发展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自2020年以来,因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对于体育课更是要贯彻停课不停练的原则。在疫情阴霾笼罩下的现在,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也在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观念、锐意创新,使线上、线下体育课尽量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喜好,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呈现出来,使同学们喜欢学、容易学,从而赢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我们设计的体育课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趣、新颖且形式多样易学,以零基础减脂全身激活、全身循环、全身运动、全身刺激,配合太极养生八段锦和后期的室内健身操,以及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竞赛分类与组织、体育竞赛欣赏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态度、情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我们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学生的课堂签到率几乎是100%,在线上课堂中甚至有部分家长也参与其中,足见我们的课程内容的魅力与成效,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在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倡导教、学结合,教、体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体育教师也在积极尝试体育教学与学生所从事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为所用,预防并减少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懂得运用科学的健身知识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保养自己的身体,尽最大可能的发挥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锻炼效果,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并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健康、更阳光!
5 结束语
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思路、锐意创新,使体育的发展具有“快乐”的生活情趣,“休闲”的生活情调和“闲暇”的生活充实,大力发展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从而有效地扩大大学生中的体育人口数量,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体育学习的能力、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和体育创新的能力,切实发挥体育锻炼的功能,在发展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这也正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2020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课改项目: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目标在线上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KGXM202016)。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1 前言
提高国民体育素质是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8月开始改革并实施的大学生体育素质测试新办法,也正是以此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与尝试。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心理支持。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肆虐,在疫情阴霾笼罩下的现在,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对个体健康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体育锻炼完善与诠释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为手段的健身活动,既是人们主动参与正常的人体结构机能改造重组的过程,也是人们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过程。
2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结构
2.1 心理健康的定义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所作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1988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诠释: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生理健康是人体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以及其他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的,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3)道德健康层次;(4)社会适应的健康层次。
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心理健康的结构
成年人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既重视心理健康中的“常态”水平,也关注高层次的“发展”水平,从挖掘心理潜能为出发点,我们构想出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结构:
(1)自主性。即把自己看作是學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人,能明智地选择融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利益于一体的神圣的奋斗目标。(2)环境适应与控制。即个体有能力适应环境,并且有能力选择和创设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3)成功体验与控制感。即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克己自制,并体会到由此而带来的成功感。(4)自我接纳。这一点在已有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心理健康最常见的标准,它是人们对自己以及自己过去生活的认同和接纳。(5)角色互换与合作。即善于换位思考和具有很强的同情心,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人际关系。(6)目标与方向感。心理健康把目标与方向感定义为使人感到有目标、生活有意义在内的信仰,表现为个人有着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方向感和目的性。(7)挑战与表现自我。即敢于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善于自我表现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3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
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内向而不稳定性格的大学生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兴趣、运动成绩以及运动知觉能力等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运动成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联系,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有着较适宜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塑造个体性格向外向型转变。随着个体的性格由内向外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将出现明显的优化趋势。同时,随着运动锻炼的持续进行,个体的个性将逐步由内向外发展。不同稳定性人格特征的个体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心理健康差异,随着稳定性性格的逐步形成,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向更加适宜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
运动知觉能力强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正确面对现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运动知觉能力弱的个体则往往表现出心理困扰的倾向,不安感强,具有显著的不适行为。可见,运动锻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体育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 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发展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自2020年以来,因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对于体育课更是要贯彻停课不停练的原则。在疫情阴霾笼罩下的现在,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也在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观念、锐意创新,使线上、线下体育课尽量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喜好,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呈现出来,使同学们喜欢学、容易学,从而赢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我们设计的体育课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趣、新颖且形式多样易学,以零基础减脂全身激活、全身循环、全身运动、全身刺激,配合太极养生八段锦和后期的室内健身操,以及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竞赛分类与组织、体育竞赛欣赏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态度、情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我们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学生的课堂签到率几乎是100%,在线上课堂中甚至有部分家长也参与其中,足见我们的课程内容的魅力与成效,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在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倡导教、学结合,教、体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体育教师也在积极尝试体育教学与学生所从事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为所用,预防并减少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懂得运用科学的健身知识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保养自己的身体,尽最大可能的发挥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锻炼效果,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并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健康、更阳光!
5 结束语
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思路、锐意创新,使体育的发展具有“快乐”的生活情趣,“休闲”的生活情调和“闲暇”的生活充实,大力发展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从而有效地扩大大学生中的体育人口数量,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体育学习的能力、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和体育创新的能力,切实发挥体育锻炼的功能,在发展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这也正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2020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课改项目: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目标在线上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KGXM202016)。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