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产融结合理论的发展及国际上产融结合成功案例的启示,我国大型企业产融结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国内外比较方法对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比较分析
一、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
1、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产融结合是双向的,可以是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即金融资本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日本和德国;也可以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即产业资本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见表1:
2、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模式选择。我国的产融结合在近20年里发展迅速,标志性事件是东风汽车成立财务公司和首钢成立华夏银行。最初的产融结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集团公司的融资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用资金沉淀来拓展金融业务。由于金融业务获取的利润远高于企业其他业务,使得大量工商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开展金融业务,甚至个别企业荒废主业,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企业在开展产融结合业务时趋于理性,大型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参股、控股其他金融企业或者与其他金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涉足金融领域,实现主业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目前,我国产融结合主要是借鉴美国的产业资本主导模式。
二、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作用
1、满足金融服务需求。大型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着较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在满足各方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获得金融业务利润。2、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产融结合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级别,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理。产融结合可以提高企业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4、促进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企业通过产融结合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
三、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分析
1、产融结合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对国外企业产融结合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表2)。
(1)行业领先性。美国成功开展产融结合业务的企业都是行业的领先者,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等企业,在资产规模、营业额、利润率、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这是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必要基础。(2)金融属性。金融产品的属性不仅包括实物,还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深入挖掘自身产业的金融属性,利用成熟的金融工具,借助良好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才能促进金融业务的内部化,完成金融业务服务,获取金融业务利润。(3)协同效益。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目的应该是在促进主业发展的同时,获取金融利润,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或荒废主业的发展,应该注重主业与金融业务的协同效益。
2、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评价。经过近20年的探索,我国企业产融结合虽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只是为了获得财务投资收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表3)。
(1)行业领先性方面。我国目前开展产融结合业务的大多是大型央企或大型集团公司,单从规模上来说,都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是,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盈利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实力未达到形成行业标准的水平;第二,管理经验未达到行业指导水平;第三,品牌忠诚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垄断,而不是全部来自于品牌影响力;第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对比通用电气、沃尔玛等企业,我国开展产融结合的企业还不能说完全处于行业领导地位。
(2)金融属性方面。确定开展产融结合业务时,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未全面分析其主营业务的金融属性,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金融业务的高额利润。在目前金融行业高利润率的形势下,企业常常会想方设法地获得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将金融业务作为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手段。
(3)协同效益方面。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在协同效益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少对主业金融属性的分析,只是为了金融利润而简单地把闲置资金投向金融领域,金融业务与主营业务脱节,各自发展,背离了产融结合的本质。协同效益较多局限在资金积累和客户资源共享上,金融业务不能依托产业获得成本优势,金融业务对产业的影响也仅体现在利润积累和融资便利上,并未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协同效益。
四、我国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产融结合应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产融结合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企业应构建合理的产融结合战略。全面分析企业产业特点和金融属性,避免为追求短期金融利润而盲目开展产融结合,构建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的产融结合战略,获得最大产融结合协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小强,蔡智鹏.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效用分析[J].金融研究,2012.12
[2]李翀,曲艺.国际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亚太经济,2012.5
[3]王琳磷.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商业经济,2012.3
[4]陈茂直,谭志雄.新形势下我国产融结合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取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l
作者简介
朱传华(1963—)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投融资管理(邮编:100025)。
王素义(1965—)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邮编:100083)。
纪冬(1963—)男.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资产管理(邮编:100053)。
[关键词]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比较分析
一、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现状
1、两种产融结合模式的比较。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产融结合是双向的,可以是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即金融资本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日本和德国;也可以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即产业资本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见表1:
2、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模式选择。我国的产融结合在近20年里发展迅速,标志性事件是东风汽车成立财务公司和首钢成立华夏银行。最初的产融结合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集团公司的融资成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用资金沉淀来拓展金融业务。由于金融业务获取的利润远高于企业其他业务,使得大量工商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开展金融业务,甚至个别企业荒废主业,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混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企业在开展产融结合业务时趋于理性,大型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同时,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参股、控股其他金融企业或者与其他金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等方式涉足金融领域,实现主业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目前,我国产融结合主要是借鉴美国的产业资本主导模式。
二、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作用
1、满足金融服务需求。大型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着较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在满足各方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获得金融业务利润。2、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产融结合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级别,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管理。产融结合可以提高企业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4、促进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企业通过产融结合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
三、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分析
1、产融结合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对国外企业产融结合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表2)。
(1)行业领先性。美国成功开展产融结合业务的企业都是行业的领先者,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等企业,在资产规模、营业额、利润率、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这是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必要基础。(2)金融属性。金融产品的属性不仅包括实物,还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深入挖掘自身产业的金融属性,利用成熟的金融工具,借助良好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才能促进金融业务的内部化,完成金融业务服务,获取金融业务利润。(3)协同效益。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目的应该是在促进主业发展的同时,获取金融利润,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或荒废主业的发展,应该注重主业与金融业务的协同效益。
2、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评价。经过近20年的探索,我国企业产融结合虽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只是为了获得财务投资收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表3)。
(1)行业领先性方面。我国目前开展产融结合业务的大多是大型央企或大型集团公司,单从规模上来说,都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是,在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盈利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实力未达到形成行业标准的水平;第二,管理经验未达到行业指导水平;第三,品牌忠诚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垄断,而不是全部来自于品牌影响力;第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对比通用电气、沃尔玛等企业,我国开展产融结合的企业还不能说完全处于行业领导地位。
(2)金融属性方面。确定开展产融结合业务时,我国的很多企业并未全面分析其主营业务的金融属性,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金融业务的高额利润。在目前金融行业高利润率的形势下,企业常常会想方设法地获得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将金融业务作为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手段。
(3)协同效益方面。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在协同效益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少对主业金融属性的分析,只是为了金融利润而简单地把闲置资金投向金融领域,金融业务与主营业务脱节,各自发展,背离了产融结合的本质。协同效益较多局限在资金积累和客户资源共享上,金融业务不能依托产业获得成本优势,金融业务对产业的影响也仅体现在利润积累和融资便利上,并未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协同效益。
四、我国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建议
1、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产融结合应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产融结合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企业应构建合理的产融结合战略。全面分析企业产业特点和金融属性,避免为追求短期金融利润而盲目开展产融结合,构建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的产融结合战略,获得最大产融结合协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小强,蔡智鹏.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效用分析[J].金融研究,2012.12
[2]李翀,曲艺.国际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亚太经济,2012.5
[3]王琳磷.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战略的发展趋势及建议[J].商业经济,2012.3
[4]陈茂直,谭志雄.新形势下我国产融结合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取向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l
作者简介
朱传华(1963—)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投融资管理(邮编:100025)。
王素义(1965—)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邮编:100083)。
纪冬(1963—)男.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资产管理(邮编: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