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胁迫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来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O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覆土厚度、干旱胁迫、pH值、盐胁迫、干旱和盐双重胁迫下种子发芽与萘乙酸、3-吲哚乙酸、褪黑素浸种对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拉尔甘草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20~25℃,发芽率≥90%,发芽时滞显著低于其他温度;(2)乌拉尔甘草种子对pH适应范围较宽,pH值在4~8发芽率较高;(3)覆土厚度在0~0.5 cm时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覆土厚度;(4)盐碱、干旱或盐碱和干旱双重胁迫下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5)100~300μmol/L褪黑素预处理可显著提高盐胁迫处理下乌拉尔甘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6)萘乙酸对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无促进作用,但当浓度>50 mg/L时,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降低;(7)吲哚乙酸浓度为50 mg/L时,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综上所述,乌拉尔甘草种子发芽具有一定的抗非生物胁迫能力,且适宜的外源植物激素浓度预处理可促进种子发芽.
其他文献
在“1+X”证书制度下,探索并落实行之有效的课证融合发展模式是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文章以“课证融合”路径研究为出发点,以课程体系构建以及专业教材开发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岗位职责为导向,融入“X”证书考试大纲与职业技能要求,设计高度契合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与专业教材,充分落实以课为主、以证促学、课证融通,为培养符合市场与企业需求、具备职业技能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依据与指导.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分析甘肃6个不同黄芪种植区黄芪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肃黄芪种植的六个地区其根际土壤细菌分属于31个门、97个纲、211个目、330个科、614个属、共1163个种,根际土壤真菌分属于13个门、46个纲、98个目、202个科、412个属、共656个种.细菌在门水平的群落结构特征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宕昌县采集的样本中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其余地区为放线菌门.真菌在门水平的群落结构主要为子囊菌门(
目的:探索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Sorbus)植物分类上的意义.方法:以25种花楸属植物的腊叶标本为材料,通过制作叶脉序标本及对叶脉序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5种广义花楸属植物的一级脉均为羽状脉;二级脉为达缘脉或半达缘脉,粗二级脉间距分为规则、不规则、向基部渐减3种类型,细二级脉有或无,间二级脉无,或每个二级脉区间通常为1条、每个二级脉区间多于1条和每个二级脉区间少于1条;二级脉间三级脉对生贯穿、互生贯穿、混合贯穿或网状;四级脉不规则网状、对生贯穿和互生贯穿或混合贯穿,脉间区发育分为差、中和良3种,游离端
目的:建立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以黄芩苷作为评价黄芩质量的指标,利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黄芩苷,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以吡嗪为内标,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d6)为溶剂,观测频率600 MHz,脉冲延迟时间1 s,扫描32次,采集黄芩苷的1H-NMR谱图,定量峰黄芩苷质子信号δ5.24(d 5.23).结果:黄芩苷的提取条件为65%甲醇,料液比为1:20,在50℃下,超声提取1 h;1H-qNMR结果表明,黄芩苷在115.3~3546.7μ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
话语体系是由多个话语因子组成的,其表达逻辑是“全覆盖”和“全方位”效用.东方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对峙在“普世价值”的推进逻辑上.文章在从研究中国为主的话语表达方式与逻辑,探讨找到解决东西方语系的隔膜、差异、纠缠、共荣、互鉴和纠偏的方法,以及效用重点的同时,提出了“新普世价值”话语体系.
高校党史教育管理工作是提升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成效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支持.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管理作用和价值,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管理方式来提高学生管理实效,提高学生自主自觉参与校园管理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涵,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文章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为例,通过纵横比较、巧设情境、读图识图、求证史料以及构建历史认知等实践策略来具体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和最显效的途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核心课程.梳理我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变迁对促进全国生物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收集了自1985年以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5871篇.按照国家主要教育方针政策和策略转变文件,将文献按其年份划分为1985 ~ 2006,2007~2012,2013~2016和2017~2021四个阶段.运用软件NVivo 11 Plus对文献题录文本和关键词进行相似性分析表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国家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金银花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活性成分、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得到金银花的潜在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使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收集PRRS疾病基因,映射后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使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通过Metascape对交集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蛋白进行了分子对接.结果:金银花28个活性成分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黄芪治疗糖尿病心肌病(DCM)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数据库(TCMSP)收集黄芪的成分及其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获取DCM相关疾病靶点.取黄芪成分靶点与DCM疾病靶点的交集基因,作为黄芪对DCM作用的潜在关键靶点基因,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PPI分析,运用Cystoscape 3.8.0构建黄芪活性成分与DCM疾病的共同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并根据其度值获取核心靶点.使用cyto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