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63亿沉默和无奈的人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ahnig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成数字鸿沟的不仅是冰冷的技术,还有不近人情的公共服务
  近日,有网友视频爆料,湖北省广水市的一位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在银行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设备前进行人脸识别。视频中,老奶奶被抱起,佝偻着身体,膝盖弯曲,十分吃力的样子,看着让人心酸。此事在网上引发了舆论热议,暴露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困境。
  无独有偶,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一位老人冒雨前往社区缴纳医保,窗口却拒收现金,现场工作人员称:“要么告诉亲戚,要么手机支付。”老人显得非常无助,再三恳求无人理会。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医保。但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历史。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此后二十多年,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气象和大型企业,寻常人根本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直到1972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明后,计算机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1980年代计算机最早被引入中国,从学习机到286、386SX、386DX、486、586,虽然当时电脑的配置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对一般家庭来说价格却不菲。以386DX机型为例,1994年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也只有300多元。1995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中文版Windows95 操作系统,电脑操作的难度下降了,但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买不起。
  那时,家用电脑都用来做什么?
  据当时报道,私人消费电脑,一类是为孩子教育,一类是玩电脑游戏,还有一类是因工作需要。第一类消费者数量最多,而学习电脑主要是学习编程。
  计算机真正走向大众,是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以后。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开启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二十多年的PC互联网时代,门户、搜索、购物、支付、社交占据了人们网上冲浪的时间。2007年,苹果CEO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2014年,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提交“互联网+”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此项政策内容。移动端适配各种软件App,大数据催熟AI技术,智能手机变得须臾不可离。
  但是,技术扩散和普及从来都不是均质的,虽然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总有一部分人难以被技术的阳光普照。
  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但与此同时,非网民规模仍达4.63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43.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56.2%。网民不接触互联网的原因,主要以“不懂电脑、网络”(48.9%)、“不懂拼音”(18.2%)、“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14.8%)为主。
  当我们欢呼数字化高歌猛进,享受“互联网+”的技术红利时,这4.63亿人是沉默的。这些人里面,有年迈的老人,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有罹患疾病或残障者。谁来理解他们的无奈,为他们的权利伸张正义。
  国际上,“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概念,最早在 1995年由马克尔基金会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Lloyd Morrisett)提出,他指出“信息富人”(Theinformation haves)和“信息穷人”(The information have-nots)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认识。2001年,OECD从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指出,数字鸿沟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差距。
  总之,數字鸿沟表面上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但本质上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延伸,它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和知识等多个层面。美国、欧盟等技术发达国家,注意到数字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并在公共政策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美国是数字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消弭数字鸿沟问题。
  1994年,联邦政府发起技术机遇计划(Technology Opportunity Program,TOP),旨在推动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广泛应用,帮助美国人民终身学习,协助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推动城镇和农村落后地区的通信、资源共享经济发展。这项计划投入经费2.335亿美元,1994年至2004年共资助610个项目,项目类型覆盖社区公益、医疗卫生、艺术与文化、城镇项目、土著美国人、偏远地区居民接入无线网络服务等。
  美国应对数字鸿沟的战略着眼于技术的普惠性和弱势群体数字技能,充分吸收社会各部门和组织参与,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来弥合数字鸿沟。
  欧盟也非常重视数字鸿沟的治理,2015年欧盟委员会出台《创建数字社会》提出,建立一个从数字单一市场中获益的包容性社会的目标,提出制定《欧洲技能议程》,培训欧洲公民的数字技能。其特点是,不仅关注互联网的接入,也关注数字化技能的培训,不仅有宏大的长期目标,也有分步进行的日程表。
  “数字鸿沟”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政府文件,是在2013年8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主要侧重是在教育方面,提出为农村地区中小学和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宽带网络设施,加大信息助教、助残和扶贫力度,缩小数字鸿沟。
  此后,政府在出台网络建设政策时,越来越重视缩小数字鸿沟的问题。从政策表述来看,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重点是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但是,老年人这个特殊年龄群体的数字权利,还没有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这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凸显政府和社会养老、适老政策滞后。新冠疫情采取封锁隔离政策,网络使用骤增,放大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亿,占比达18.1%。十年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才只有1.7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3.26%。10月23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就有超过1个老年人。
  就在湖北广水和秭归曝出老人遭遇困难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与此同时,山东、海南、福建等地,也于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惠老政策,从出行、医疗保障等方面,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时代。
  行政命令在短期内,效果也許是直接而显著的,但长远来看则未必。为什么呢?
  第一,数字鸿沟的问题不只发生在老人(或小孩)当中。其实,城市中那些富有的,或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使用智能服务并不比年轻人差。按照年龄,或性别、种族、民族等标准划分技术使用群体,是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并不能反映而信息鸿沟背后社会不平等。
  第二,目前的政策特别注意技术上的细节,忽视了更根本的结构性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在生活中应用日渐广泛,智能服务场景推陈出新,规定再多也难以穷尽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单纯解决技术使用的问题,不能根本上解决数字不平等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数字鸿沟是在数字技术和社会结构相互建构的过程中产生,只要技术不断在发展,社会关系和结构就处于流动之中。信息(技术)弱势群体和数字化不平等问题,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就给定的。
  因此,治理数字鸿沟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不能指望靠出台一个或几个政策,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科学的治理之策,必须以发展的、辩证的、系统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想办法。比如,发展数字经济要更加具有包容性,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平台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真正把“科技向善”落到实处;公共政策要有人文关怀,还要有反歧视的救济机制;基础教育中融入网络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内容,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后工业社会在美国来临之际,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关于新技术最为紧要的事实是,它并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领域(如“高科技标牌”所暗示的),而是遍布社会一切领域、重组所有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今天,拜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赐,数字化生存真正成为现实,给人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但也带来尖锐挑战和巨大风险。
  “数字鸿沟”不过是挑战和风险之一,它不独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位事业和兴趣兼顾、乐于分享的知识女性。  在幽默明快的漫画里,很难想象她刚刚经历了  人生的“至暗时刻”。  麦兜式的画风里透着喷薄欲出的少女心,25天的“战疫日记”却流露出十足的达观与坚韧;身为医学系副主任,出版的“专著”竟是涂鸦旅行记……  自称“猪妈”的沈延春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  35岁医学博士毕业、多年临床医学教学经验,年近五旬的沈延春是武汉某高校的副教授。  她酷爱旅游,足迹远至
期刊
全民抗疫的日子里,北京东六环边,通州区徐辛庄村附近的居民们每天隔着围墙依然能感受到小运动员们训练时的热情。  围墙内,便是强棒爱心天使队的棒球训练基地。在这里,40多名孩子每天怀揣着梦想刻苦训练。他们中最小的只有7岁,分别来自四川大凉山、云南、新疆等地,分属彝族、回族等不同民族。但是,当他们走到了一起,便只有一个目标:打赢每一场比赛。  曾经的“问题少年”  强棒爱心天使队是由中国棒球国家队前队长
期刊
【摘要】本文以《石啸居新书目》和《卓庵自叙书目》为基础,结合张自烈《四书大全辩》《芑山文集》等文献,对明清之际著名文人张自烈及其兄弟的出版行为进行考察。从图书编辑、市场宣传到版权保护等图书出版内部链条出发,对张自烈、张自勋兄弟的刻书经历进行了梳理,并对他们的出版特点进行了总结,展示了晚明清初时期南京地区图书出版的实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张自烈研究的空间,也为出版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例,同时对相关书
期刊
在西方疫情正炽的当下,BBC播出(在疫情前就拍摄好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客观上能稍微缓和西方的仇华情绪,因为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文明最精髓的一面:诗。  它提醒了西方观众杜甫的祖国是一个诗歌文明比荷马史诗还绵长的国度,并非什么野蛮落后的地方。我想,作为中国观众,大多能感受这种善意,所以这部纪录片才能在国内形成轰动。  不过有意思的是,穿越一千三百年来充当这个文化大使的诗人杜甫,在他所生存
期刊
农村人口外流大趨势,更有利于农村年轻女性脱离传统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进入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结构  关于“全职太太”的讨论,无论是持哪种观点,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城乡成年女性在理论上拥有充足的自由选择权利。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个性、偏好、关系、责任感、价值观等,对自己的职业、工作、家庭、人生、生活等做出不同的选择,其他人无权干涉。  这种“自由权利”不来源于天赋人权,也不仅来
期刊
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大众,从而使大众能够以真相为基础,科学地应对挑战。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坚守的知识分子的最基本的特质  《中国慈善家》:你常说感染科的医生要有点感染力,你的感染力从何而来?  张文宏:感染科跟其他科室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学科。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公共卫生的战士。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对社会群体。如果不能
期刊
“武大校友”“92派”,这是陈东升在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之外最醒目的两个标签。  作为恢复高考之初的79级大学生,他是武大校友总会执行会长、众人口中的“武大好师兄”;“92派”是他自创的概念,用以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下海的知识分子,也早已成为公认的历史名词。  “我们这代人,是毛泽东的好孩子,邓小平的好学生”,这是他前半生的夫子自道。如今的他奉行中庸之道,“我的政治观是不左不右不高调,我的社会取向
期刊
在這个人均日视频观看两小时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做着不合时宜的事——开一家书店,或是打造一处公益阅读空间。  网红书店也正成为新型的娱乐社交场所:时尚的空间设计、吸睛的室内陈列,引得不少年轻人前去拍照打卡。一个有趣的数据是,中国目前有超过七万家书店,仅2019年开张的就超过4000家,而倒闭的书店不足500家。  阅读是流量时代的叛逆还是新时髦,书店是否只是“少数人”的精神孤岛?
期刊
“我们既然选择做细分书店,也就意味着对读者人群是比较挑剔的。”  阿那亚,是一个地图上本没有的地名。  几年前,这个名叫阿那亚的社区乍然出现在北戴河的黄金海岸边。那之后,阿那亚不仅成为一个中产阶级社区,更是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与北戴河传统度假区给人留下“人多、农家乐更多”的印象不同,阿那亚社区进出管理严格。除了业主,想进入阿那亚的游客需要提前预约其中的景点。几年来,阿那亚除了矗立在海边
期刊
所谓“一穷二白”,现在“窮”基本上解决了或正在解决,而“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的落后、封闭造成的愚昧,是农村女孩面临的最大困扰  一个1620人的村子,没有一个女孩读完高中,她们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有上完就草草辍学了。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高求村的状况。两年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援黔干部周国江来到这里,高求村这一现象深深刺痛了他。  他后来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