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旧事之豆腐坊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河人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
  但豆腐的口味却一家一个样。
  同是一个村,水井的方位不一样,做出的豆腐也不一样。
  这跟点卤水的多少、烧浆子的火候有关系。
  可决定豆腐口味老嫩最主要的是水。这一点,老白最清楚。
  老白是豆腐坊的掌柜。热河人都喜欢把做生意的人,无论生意大小,一律叫掌柜的。
  老白是外乡人,来热河时间不长,就开始做豆腐生意。
  老白就图这生意本小,一盘石磨一头驴即可。
  他也想做大生意,可腰里没银子。
  老白最初做豆腐生意也一般般。老白把自家的屋子叫豆腐坊。
  离老白豆腐坊大约十丈远,有一口深约丈许的老井,井帮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附近上百户人家都吃这口井里的水。
  后来,老白觉得做豆腐用水多,去老井挑水有点远,就想在自家屋里挖一眼井,用着方便。老白是个勤快人,白天做豆腐,卖豆腐,夜里点上煤油灯挖井。
  因水井是自家用,不必大,直径三尺就行。这井两晚上就挖出了水眼,那水便咕嘟咕嘟往外冒。
  老白在家时会砌墙,弄石头砌水下,水上砌砖。井口盖一块石板,干净卫生。
  没想到,就是这口井,让老白的豆腐坊出名了。
  当然,这其中的奥秘只有老白清楚,别人不清楚。
  自从用上了这口井,老白的手艺便享誉热河。
  同样的豆子,同样的石磨,同样的卤水,别人家的豆腐口味就差,豆腐坊里的豆腐就好吃。豆腐坊的豆腐究竟怎样好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
  老西是山西人,号称走遍天下吃天下。
  老西说:“豆腐坊的豆腐色香味俱全,可谓天下第一。细嫩,色泽纯正,洁白如玉,吃着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老汪说:“豆腐坊的豆腐吃到嘴里,有嚼头,口感特别好!。”
  据说,老汪曾在清宫里吃过御膳,御厨做的豆腐也不过如此。
  就有嘴刁的人来给老白捧场,非豆腐坊的豆腐不吃。当然,这些人手里都有一些散碎银子,天天买豆腐吃,买得起。
  穷人家就不行,馋了,自己做个豆腐,至于口味,品不出,也没时间品。
  老白卖豆腐,从不缺斤短两。
  老白卖豆腐,从不用称,一刀准。你要一斤,老白一刀下去,只多不少。
  当然也多不了多少。太多了,老白就赔本了。
  按老白的心思,一斤豆腐多一两不算多,但少一两不行。
  肖小鬼小气,他从不多买,只买一斤。他家有一杆称,每回回去都要称一下。
  这样坚持了100天,100斤豆腐,一共多出十斤零九两豆腐。
  这回肖小鬼彻底服气了。
  热河大户刘半天派人来提前预约:“明天给我们老爷订10斤豆腐。”
  老白说:“对不起!想吃豆腐就来买,我从不预定。”
  刘半天听说老白不给预定,亲自坐着大轿来豆腐坊,掏出10两银子,往桌上一放:“一斤豆腐一两银子,你订不?”
  老白就笑:“刘老爷,您想吃,就在这等着,我不收订金。”
  刘半天问:“我10两银子够你10天的工钱了,为啥不订?”
  老白依旧笑:“刘老爷,这是我家规矩,请您原谅。”
  刘半天恼怒:“什么狗屁规矩?我不信,没你豆腐坊,我就吃不上豆腐了!”
  言罢悻悻而去。
  第二天,刘半天还是派管家老早就来排队买豆腐。
  第三天,因为刘半天的66岁生日,少了豆腐坊的豆腐咋行?
  老白卖豆腐,从不记账。
  有人说老白记性好。
  有人说老白记性差。
  老白到底是记性好?还是记性差?
  肖小鬼有一回买豆腐,还真忘了带钱。肖小鬼说:“记账,明天一起算。”
  老白说:“记啥账,不就一块豆腐吗?拿去吃又该咋地?”
  不知道是肖小鬼忘了还是故意的,反正肖小鬼没还钱。
  老西爱跟肖小鬼开玩笑,那天他见肖小鬼来买豆腐,就说:“你还欠豆腐坊一斤豆腐钱呢。”
  肖小鬼说:“空口无凭,拿证据来!”
  老白说:“小鬼不欠账!”
  老西就笑:“跟你闹着玩的,当不得真!”
  第二天,肖小鬼来还豆腐钱:“哎呀,对不起老兄了,我忘啦!”
  老白说:“我记得你早还了。”
  肖小鬼:“我真没还。”
  又过几天,肖小鬼又来还钱,老白就乐了:“你是想考考我的记性咋地?”
  肖小鬼说:“我5月12日买了2斤豆腐,没给钱呀?”
  老白说:“5月12日那天你不是去西营子送亲吗?哪来买豆腐?何谈还钱?”
  肖小鬼哈哈大笑:“老白,你的记性啊,该明白时明白,该糊涂时糊涂!”
  人们只知道老白做的豆腐好吃,却不知道那口井的水才是真正的原因。有人想跟老白学习做豆腐,老白就急:“我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村里人都说老白这人不仗义,有做豆腐的秘诀深藏不露。
  老白就喊冤。但他絕不说出那口井的秘密来。
  后来,一般人就吃不到豆腐坊的豆腐了。
  豆腐坊的豆腐都被白玉楼给包下了。谁想吃,只能去白玉楼了。
其他文献
他一身唐装,怀抱一束梅花。要不是这身唐装的过于华美,我简直要怀疑这是一位古代雅士穿越到我面前来。  几天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记得他这位学生。当然是记得的,绘画有禀赋,美术作业常受到我夸赞。虽然毕业后师生少有往来,但还是知道他离校后一直与绘画结缘。  雪天里,迎面扑来的清香,让我感动,我欣喜地把他迎进屋。  坐下来,他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文章给我看。原来这是我
期刊
小鱼是个冰雪聪明、特立独行的靓丽女孩,追求她的男生颇多。对小鱼用情最深的,当属林峰与巩晓宁。  林峰与巩晓宁,都是小鱼大学同学。林峰高大威猛,是校篮球队前锋,他那卓尔不群的气质,令无数女生怦然心动;巩晓宁斯文清秀,是才华横溢的校园诗人,同样让众多女生为之倾倒。  甜蜜滋润着小鱼的芳心,也让她左右为难——论才貌,论家世,林峰与晓宁难分伯仲。心中的红绣球究竟该抛给谁呢?  毕业转瞬即至,他们仨怀着惆怅
期刊
外边真有应酬推不掉,他就对请客的人说:我女朋友还在家哪,给我做一个宫爆鸡丁,盛一盒米饭打包。  饭局还没结束,他就起身和大家告别,他说:你们慢慢吃,我得回去谈恋爱了。  望着他离去的背景,有人在笑,有人心里想,这老同志,是不是有了第二春。  他原是个下煤窑的工人,后来成为了全国很有名的作家,在全国获奖无数。今年八十了还在坚持写作。  他的夫人原是个农村妇女,后跟他進城后当了环卫工人一直干到退休。 
期刊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  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已十余年了,因茶叶品质优良,色相完美,价格公道,且主人郑爽诚实守信,生意在同行业中一路领先。  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和茂顺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郑爽还是苦苦撑持着,只是没了闲时画上几笔的雅趣,他企望嗜茶如命的老主顾们在艰难岁月里还能喝上一口好茶,给生活留点想头。  这天,大雨如注。雨天愈加门可罗雀。郑爽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
期刊
亭台一角,垂柳几丝,这景致很适合小青年谈情说爱啊。不过,刚刚退休的老吴竟然也盯上了这个角落。乍开始,他时不时与一个长相标致的半老徐娘来这里闹腾。后来,他还扯仨挂俩,搞起了“多角恋爱”。来的人多了,难免争风吃醋,亭台一角俨然成了是非之地。这不,老吴正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清理门户,要么携半老徐娘转移。  噢,别误会,老吴是从演出机构退下来的领导干部。他退休不减志,每天早晨都来这里吊嗓子唱京剧。凭他字正
期刊
林桐最近火了,因为一个偶然机会,他有幸成了二龙山风景区的旅游大使。  这天,电视台为他做了一期专题直播访谈节目。节目最后,主持人问他下一步有何打算?他说,按官方意见,将筹拍一部二龙山旅游宣传片,投放到网络和各地卫视,进行一次大规模宣传。在片中,他将以旅游形象大使的身份,游览、推介二龙山风景区各景点。同时,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还要选几家地方旅游企业,随片同步宣传。  节目一结束,他刚走出电视台,电话
期刊
在古城这条街上,我算是有名的老板,开着一座饭店,名“土豆大餐随意来”。店中,纯一色土豆食品:土豆粉皮,浇好汤汁,一调,一箸下去,极品。土豆粉带烩汤,放点葱末,冬日里,一碗下去,一脑门儿的汗,心神顿开。还有土豆蘑菇汤、土豆王八汤、土豆山药糕……总之,我的土豆食品花样翻新,让当地吃客人人咋舌。  守着生意,我整日里笑哈哈的,拿着把瓷壶,嗞儿嗞儿喝着茶,小日子过得神仙一样。  那天,一早起来,我泡了一壶
期刊
说的是老王。  那个时候,老王年纪也不大。大概,也就三十出头吧。老王貌不惊人。  那个时候,我刚失业,随意地投了几份简历,就有这么一家餐饮类的广告公司,让我去上班,做的,是广告推广的活儿,就是把公司的广告牌,置入一家家的餐馆里,作为回报,将出版一本彩版的餐馆宣传册子,将对方餐馆的信息排进去。  这不是我想干的活儿。  我报过到后,就想回家睡觉了。  熬了三个月,每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底薪,然后一拍两散
期刊
老同学春节聚会,明人把当年的班主任梁老师也請了过来。梁老师已年过七旬,满头的白发,满脸纵横交错的皱纹,他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已有些艰难。  前几年他生过一场大病,卧床了一年多,此刻能出席聚会也实在珍贵。要知道当年的他可是潇洒挺拔呀。  梁老师一进门,好多同学都拥了上去,梁老师长梁老师短的,有的问他还认识自己吗,有的招呼梁老师赶快入座,有的搀扶着粱老师。气氛甚是热烈。明人注意到角落里坐着的罗斌,也从
期刊
我问有事吗?他的回答,险些让我一耳光搧回去。  你猜他说啥。他说,他是来帮我撑门面的。天啊,我是谁?丰阳玉的传人啊。丰阳玉传人,知道不?我一说,谁都清楚,“玉王”的弟子。哎,我还不怕你说,我不是“玉王”弟子,是他老人家的儿子王轩昂。现在,我王轩昂竟要人来撑门面,我呸!  他说:“别砸了‘玉王’的牌子。”  我懒得理他,再答一句话,我估计我得被气死。  我忙,在雕一塊玉。  我看着玉,本来准备雕一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