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习俗总是和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关联。浙江的民俗也不例外。而浙江各地的风俗又是五彩纷呈、大异其趣的,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显得更加突出,本文试图结合宗教信仰的因素,来介绍这些民风民俗,以便我们加深了解浙江性格。
关键词:年节;民间习俗;民间信仰;宗教因素
说到信仰,很多朋友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宗教,宗教信仰嘛,对,也不全对。比如我华夏大地,纯粹单一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说不清,没有信仰?也不对。学界通常会说我们的宗教信仰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合一以后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宗教组织呢?没有,连确定的名称也没有。这就复杂了,到底信仰什么?模糊、混沌,说不清。打头的所谓儒教,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宗教,它是一个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其对国人影响的深刻度,超过任何宗教,深入我们的骨髓,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国人从娘胎里就带来了儒家思想。释教即佛教,取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汉语首字作代称,这种称呼方式本身就已然融入中国特色。佛教诞生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播更广。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从东汉顺帝时沛国丰邑人张陵创立始,不断发展壮大。无独有偶的是,这三教在中国的风生水起都在汉代。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或学说。法国汉学家施舟人将三教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统称为“华魂”,它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国人的基本信仰所在了。我国各地的民间习俗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中,通常都寄寓着人们的信仰和祈愿。
浙江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江流曲折而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各地的春节,都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其中逛庙会最为突出。逛庙会,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村落庙会能够数百年甚至千年传承,民间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庙会,又称“节场”。它是一种随佛道教等宗教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群众性集会活动。
庙会和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庙会本是佛、道二教“拉票”的一种手段
对于一种社会风俗,它总有着自身形成的原因,庙会本是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大众信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给社会民众带来了文化上的新篇章,也给民俗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道教也慢慢有所呈现。它们之间的竞争就此开始。为争取百姓信奉,这两大教派常常采用到外面演出的方式扩大各自的影响力。在北魏时有一种“行像”活动就是这个目的。“行像”,是一种把佛像安装到彩车上,在城里或乡村巡行的古典仪式,也可以叫做“行城”。最多的时候,佛像的数量可以达到上千尊。在出行时,队伍的最前面一般是用以辟邪的狮子,后面跟着各种演奏音乐和表演杂技的小班子,非常的热闹。而到了唐朝庙会的迎神活动或是出去游巡,一般都是这种"行像"活动的继承和发展。
在早期的庙会活动当中,宗教确实是想利用民俗活动扩大影响,从此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借助于宗教的现有场地有效地得以弘扬,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如今的庙会上已经不会看到宗教性质的元素了,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质和新型的商业活动。即使在商场林立、商业贸易十分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庙会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春节逛庙会也成为很多人的节日活动。
二、庙会潜在的商业价值是它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商人来说,庙会提供了极好的赚钱契机。而对百姓来说,庙会提供了極便利的购物与娱乐场所。对寺庙来说,一方面,大量人口的聚集刺激了香火的旺盛,对宗教文化也做了极好的宣扬,另一方面,庙会的举行为寺庙的经济收人提供了一项重要来源。按历年的规矩,庙会上摆摊设点的商贩以及表演娱乐项目的团队都必须向寺庙提供一定的租金,正因为如此,各大寺庙也乐于在自己的地盘上举办庙会。
“逛庙会,买东西”,已经成为人们在各个岁时节日当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在衢州,白云观和东岳庙每年举行宗教仪式时,满城士女烧香酬福、纵情宴玩,以为盛会。在各地,城隍庙的庙会规模都相当可观。
绍兴的社戏堪称是绍兴民众鬼神信仰、宗教观念和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除了承担祭祀鬼神的任务,还与民间娱乐融为一体,成了民众隆重、兴奋的节目。社戏的组织和演出,体现了许多绍兴独特的民风民俗。
古城临海元宵节是要烧糟羹吃的,而羹又分为咸羹和甜羹,吃完再去看花灯。为什么临海的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这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送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有个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咸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极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就保留了元宵节正月十四夜吃咸羹的习俗。可见那些忠于国家,爱护民众的英雄,总是会让百姓铭记的。
金华地区的春节是从腊月开始的,农家宰年猪、制年糖、购年货、掸灰尘、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俗谓“十二忙月”。除夕,合家欢聚,谢年、吃年夜饭、守岁。谢年之礼最重,必备猪头、鸡鸭、糯米肠等,贡于八仙桌上,烧香焚纸鸣炮,三跪九叩。大年初一,亲朋邻里互相道喜,晚餐吃年羹,以讨“年年有耕”之彩;吃年糕,取一年高一年之吉。初二开始拜年,正月初八后开始张灯结彩闹元宵。 各地的民间习俗与宗教之间是互相影响着的。溫州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间信仰特别繁杂,南北神仙都有。这主要与温州区域沿海的人们有海纳百川的兼容性格有关。在古代吴越的治下,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构成了温州的民俗特色。
遂昌城隍庙灯会是丽水的一大特色。在遂昌县城的东隅,有一座庙宇宏敞的城隍庙,明末以来,庙内一直供奉着民族英雄史可法。旧时香火极盛,甲于—郡,特别是祭城隍活动胜过全省各县,闻名遐迩。据传,史部千余人兵败退守遂昌,与追兵血战,誓死不降,全都战死,尸体被投在溪流深潭之中(后人称之“千人潭”),这千余人,报国未成,冤魂不散,自奉史可法为城隍,让冤魂重归旧部。故遂昌城隍庙又称“史公祠”。城隍庙立例每年元宵节设灯市娱神。俗云:“看了遂昌城隍庙的灯,别处不要跟;望到遂昌城隍庙的祭,别地不必挤”。杭州“天虚我生”先生观看了灯市,曾即席吟诗以志盛事,诗云:“百队洋灯侍宴回,银花火树一齐开,瑶阶召取金龙舞,万朵红云上殿来”。遂昌城隍庙元宵节的祭祀城隍、设灯娱神活动,十分考究,别具—格,据说这一形式是从会稽严助庙传来,并融会了本地的风俗习惯,出于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尊敬,形成了延续数百年的盛大灯会。五十年代后,设祭祀神等内容已革去,迎灯、舞龙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祭祀黄帝典礼是最隆重的。相传由于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百神飞升之地,而黄帝祠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所以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还要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
节日祭拜成了一个传统,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会迎龙来祭拜那个为天下苍生而死的龙;菇民总爱在家里立神位,供奉吴三公和陈十四夫人;过年时,人们会迎灶神,感谢今年的丰收能填饱肚子,也希望明年依旧可以吃穿不愁……
丽水的很多习俗都有佛道的影子,人们相信鬼神之说,也希望人人能得到神佛的庇护。习俗中所包含的宗教往往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衢州的标志语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所以,儒教对衢州的传统习俗所带来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小。 衢州的儒学馆是国内著名的,孔庙更是除曲阜以外全国最正宗的孔氏家庙。每年的孔子诞生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
与北方吃饺子不同的是,衢州过年吃的是年糕与年粽。年粽寓意着“年年中”,年糕寓意着“年年高”。衢州还有句顺口溜:“过年过节,弄点吃吃;粽子黏箬,真个难吃;年糕无糖,实在可惜。”
一般情况下,正月初一是不出门拜年的。但有例外,就是在前一年刚结婚的人要去丈母娘家拜年,俗称“做新女婿”。“新女婿”除了给丈人拜年,一般要给娘舅、姨妈等亲人拜年,要花上好几天功夫。
客人上门拜年,主人要端出热腾腾的茶叶蛋来招待。因为刚出锅的茶叶蛋烫手并不好拿,所以拿的动作被形容为捧元宝。
初二到元宵,城里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坊门街、上下街、水亭街等主干道上开始扎起了牌楼。就是用杉木搭起来的拱门,上面布满松针叶。之后要挂上大红灯笼。
元宵是正月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有看头的一天。每年都有四五条龙灯来市区飞舞,有石梁的,高家的,也有常山的,种类有花龙、草龙、板龙等等。吃完元宵,每家每户都开始打听龙灯在什么地方,周边乡镇的居民也会赶十几里路来城里看灯。舞龙的队伍在火把与锣鼓声中行进,前面有几个壮汉用一种叫“三眼铳”的枪开路,因为枪声震耳欲聋,人们都会让出道路。到了开阔的地方,开始舞龙表演。一个壮汉舞动着龙珠引逗龙头,龙头作吞食状跟着龙珠转动,龙的身子开始扭动,龙的尾巴也跟着左右摇摆,煞是好看。有些小的舞龙、舞狮队伍会挨家挨户上门讨彩钱。此外,还有秧歌、高跷队伍,也会来凑热闹。
嘉兴人过春节也有与众不同的习俗,而这些习俗的存在,与佛教有关。象除夕守岁,给压岁钱,放爆竹等,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传统习俗。嘉兴还有着这么一项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到大年初一清晨的时候,前往寺庙,烧香祈福,更有烧头香会更好运的说法,人们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在庙里上香,可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时在烧香人看来,烧香可以以此与神灵心灵相通,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为佛使”之说: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故称为佛使。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比如“为政者必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王恪守的祖训。风俗就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也就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沿袭下来的风气。风俗的多样性,往往是因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的差异。
由人而神是浙江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公、黄大仙、戚继光、史可法、吴三公、陈十四夫人……都因生前美誉而死后受人景仰,渐渐走上神坛。
传统年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固定的日期、约定俗成的聚集地点和庆典活动形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原始宗教信仰促进了传统节日习俗的产生,其后在漫长的演进中,又以多种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了丰富的信仰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节日习俗。它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在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需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3.
[2]陈先达.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哲学研究,2010(2):15-22.
[3]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衢州府志集成[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11.
关键词:年节;民间习俗;民间信仰;宗教因素
说到信仰,很多朋友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宗教,宗教信仰嘛,对,也不全对。比如我华夏大地,纯粹单一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说不清,没有信仰?也不对。学界通常会说我们的宗教信仰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合一以后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宗教组织呢?没有,连确定的名称也没有。这就复杂了,到底信仰什么?模糊、混沌,说不清。打头的所谓儒教,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宗教,它是一个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其对国人影响的深刻度,超过任何宗教,深入我们的骨髓,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国人从娘胎里就带来了儒家思想。释教即佛教,取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汉语首字作代称,这种称呼方式本身就已然融入中国特色。佛教诞生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播更广。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从东汉顺帝时沛国丰邑人张陵创立始,不断发展壮大。无独有偶的是,这三教在中国的风生水起都在汉代。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相融相济、携手并进,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或学说。法国汉学家施舟人将三教合流所形成的文化统称为“华魂”,它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也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国人的基本信仰所在了。我国各地的民间习俗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中,通常都寄寓着人们的信仰和祈愿。
浙江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江流曲折而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浙江各地的春节,都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其中逛庙会最为突出。逛庙会,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村落庙会能够数百年甚至千年传承,民间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庙会上祭拜祖宗和神灵,既有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神灵的成分,更有感恩自然、感恩祖宗、感恩神灵的情感表达。庙会,又称“节场”。它是一种随佛道教等宗教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群众性集会活动。
庙会和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庙会本是佛、道二教“拉票”的一种手段
对于一种社会风俗,它总有着自身形成的原因,庙会本是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一种伴随着大众信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给社会民众带来了文化上的新篇章,也给民俗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道教也慢慢有所呈现。它们之间的竞争就此开始。为争取百姓信奉,这两大教派常常采用到外面演出的方式扩大各自的影响力。在北魏时有一种“行像”活动就是这个目的。“行像”,是一种把佛像安装到彩车上,在城里或乡村巡行的古典仪式,也可以叫做“行城”。最多的时候,佛像的数量可以达到上千尊。在出行时,队伍的最前面一般是用以辟邪的狮子,后面跟着各种演奏音乐和表演杂技的小班子,非常的热闹。而到了唐朝庙会的迎神活动或是出去游巡,一般都是这种"行像"活动的继承和发展。
在早期的庙会活动当中,宗教确实是想利用民俗活动扩大影响,从此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与此同时,民俗文化也借助于宗教的现有场地有效地得以弘扬,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如今的庙会上已经不会看到宗教性质的元素了,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质和新型的商业活动。即使在商场林立、商业贸易十分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庙会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春节逛庙会也成为很多人的节日活动。
二、庙会潜在的商业价值是它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对商人来说,庙会提供了极好的赚钱契机。而对百姓来说,庙会提供了極便利的购物与娱乐场所。对寺庙来说,一方面,大量人口的聚集刺激了香火的旺盛,对宗教文化也做了极好的宣扬,另一方面,庙会的举行为寺庙的经济收人提供了一项重要来源。按历年的规矩,庙会上摆摊设点的商贩以及表演娱乐项目的团队都必须向寺庙提供一定的租金,正因为如此,各大寺庙也乐于在自己的地盘上举办庙会。
“逛庙会,买东西”,已经成为人们在各个岁时节日当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在衢州,白云观和东岳庙每年举行宗教仪式时,满城士女烧香酬福、纵情宴玩,以为盛会。在各地,城隍庙的庙会规模都相当可观。
绍兴的社戏堪称是绍兴民众鬼神信仰、宗教观念和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除了承担祭祀鬼神的任务,还与民间娱乐融为一体,成了民众隆重、兴奋的节目。社戏的组织和演出,体现了许多绍兴独特的民风民俗。
古城临海元宵节是要烧糟羹吃的,而羹又分为咸羹和甜羹,吃完再去看花灯。为什么临海的元宵节不是吃汤圆?这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送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有个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咸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极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就保留了元宵节正月十四夜吃咸羹的习俗。可见那些忠于国家,爱护民众的英雄,总是会让百姓铭记的。
金华地区的春节是从腊月开始的,农家宰年猪、制年糖、购年货、掸灰尘、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俗谓“十二忙月”。除夕,合家欢聚,谢年、吃年夜饭、守岁。谢年之礼最重,必备猪头、鸡鸭、糯米肠等,贡于八仙桌上,烧香焚纸鸣炮,三跪九叩。大年初一,亲朋邻里互相道喜,晚餐吃年羹,以讨“年年有耕”之彩;吃年糕,取一年高一年之吉。初二开始拜年,正月初八后开始张灯结彩闹元宵。 各地的民间习俗与宗教之间是互相影响着的。溫州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间信仰特别繁杂,南北神仙都有。这主要与温州区域沿海的人们有海纳百川的兼容性格有关。在古代吴越的治下,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构成了温州的民俗特色。
遂昌城隍庙灯会是丽水的一大特色。在遂昌县城的东隅,有一座庙宇宏敞的城隍庙,明末以来,庙内一直供奉着民族英雄史可法。旧时香火极盛,甲于—郡,特别是祭城隍活动胜过全省各县,闻名遐迩。据传,史部千余人兵败退守遂昌,与追兵血战,誓死不降,全都战死,尸体被投在溪流深潭之中(后人称之“千人潭”),这千余人,报国未成,冤魂不散,自奉史可法为城隍,让冤魂重归旧部。故遂昌城隍庙又称“史公祠”。城隍庙立例每年元宵节设灯市娱神。俗云:“看了遂昌城隍庙的灯,别处不要跟;望到遂昌城隍庙的祭,别地不必挤”。杭州“天虚我生”先生观看了灯市,曾即席吟诗以志盛事,诗云:“百队洋灯侍宴回,银花火树一齐开,瑶阶召取金龙舞,万朵红云上殿来”。遂昌城隍庙元宵节的祭祀城隍、设灯娱神活动,十分考究,别具—格,据说这一形式是从会稽严助庙传来,并融会了本地的风俗习惯,出于对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尊敬,形成了延续数百年的盛大灯会。五十年代后,设祭祀神等内容已革去,迎灯、舞龙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祭祀黄帝典礼是最隆重的。相传由于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百神飞升之地,而黄帝祠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所以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还要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
节日祭拜成了一个传统,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会迎龙来祭拜那个为天下苍生而死的龙;菇民总爱在家里立神位,供奉吴三公和陈十四夫人;过年时,人们会迎灶神,感谢今年的丰收能填饱肚子,也希望明年依旧可以吃穿不愁……
丽水的很多习俗都有佛道的影子,人们相信鬼神之说,也希望人人能得到神佛的庇护。习俗中所包含的宗教往往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衢州的标志语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所以,儒教对衢州的传统习俗所带来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小。 衢州的儒学馆是国内著名的,孔庙更是除曲阜以外全国最正宗的孔氏家庙。每年的孔子诞生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
与北方吃饺子不同的是,衢州过年吃的是年糕与年粽。年粽寓意着“年年中”,年糕寓意着“年年高”。衢州还有句顺口溜:“过年过节,弄点吃吃;粽子黏箬,真个难吃;年糕无糖,实在可惜。”
一般情况下,正月初一是不出门拜年的。但有例外,就是在前一年刚结婚的人要去丈母娘家拜年,俗称“做新女婿”。“新女婿”除了给丈人拜年,一般要给娘舅、姨妈等亲人拜年,要花上好几天功夫。
客人上门拜年,主人要端出热腾腾的茶叶蛋来招待。因为刚出锅的茶叶蛋烫手并不好拿,所以拿的动作被形容为捧元宝。
初二到元宵,城里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坊门街、上下街、水亭街等主干道上开始扎起了牌楼。就是用杉木搭起来的拱门,上面布满松针叶。之后要挂上大红灯笼。
元宵是正月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有看头的一天。每年都有四五条龙灯来市区飞舞,有石梁的,高家的,也有常山的,种类有花龙、草龙、板龙等等。吃完元宵,每家每户都开始打听龙灯在什么地方,周边乡镇的居民也会赶十几里路来城里看灯。舞龙的队伍在火把与锣鼓声中行进,前面有几个壮汉用一种叫“三眼铳”的枪开路,因为枪声震耳欲聋,人们都会让出道路。到了开阔的地方,开始舞龙表演。一个壮汉舞动着龙珠引逗龙头,龙头作吞食状跟着龙珠转动,龙的身子开始扭动,龙的尾巴也跟着左右摇摆,煞是好看。有些小的舞龙、舞狮队伍会挨家挨户上门讨彩钱。此外,还有秧歌、高跷队伍,也会来凑热闹。
嘉兴人过春节也有与众不同的习俗,而这些习俗的存在,与佛教有关。象除夕守岁,给压岁钱,放爆竹等,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传统习俗。嘉兴还有着这么一项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到大年初一清晨的时候,前往寺庙,烧香祈福,更有烧头香会更好运的说法,人们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在庙里上香,可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时在烧香人看来,烧香可以以此与神灵心灵相通,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为佛使”之说: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故称为佛使。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比如“为政者必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王恪守的祖训。风俗就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也就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沿袭下来的风气。风俗的多样性,往往是因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的差异。
由人而神是浙江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公、黄大仙、戚继光、史可法、吴三公、陈十四夫人……都因生前美誉而死后受人景仰,渐渐走上神坛。
传统年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固定的日期、约定俗成的聚集地点和庆典活动形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原始宗教信仰促进了传统节日习俗的产生,其后在漫长的演进中,又以多种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含了丰富的信仰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节日习俗。它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在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需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卷[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3.
[2]陈先达.论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哲学研究,2010(2):15-22.
[3]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衢州府志集成[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