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报告显示,在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4063万人。老年人的家庭环境不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的超过了6成。此外,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
失能半失能,空巢现象惊人
报告提到,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在预防保健、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进步。
报告显示,2000年,覆盖城乡老年人的体检刚刚起步,而到2015年,有56.9%的城乡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此外,2015年城乡享有医保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了98.9%和98.6%。
不过,报告也显示,虽然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整体状况在改善,但目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8.3%,总数约为4063万人。
除了这部分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即使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一些地区为了让老年人更能适应他们的居住环境,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记者,围绕老年人“住”的问题,2016年北京市的政府部门计划为5000户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卫生间等生活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
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种花草、养宠物、参加棋牌活动外,上网也成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有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同时,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但是,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还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严重,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3%,其中農村为51.7%。
2015年7月4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海户西里北社区,86岁的崔老太被发现死在家中,遗体已经腐烂。社区居委会介绍,老太早年离异,子女也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多年。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北京户籍老年人口279.3萬,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2%,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走失频发,每天约1370人
《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则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哪些地方老年人容易走失?报告显示,走失老人居住地多为农村或中小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走失老人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区,走失的多数为农村留守老人。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出现再次走失的情况,其中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被调查老人的6%。他介绍,在老人走失的原因方面,最多的是迷路(占35%),其次是患有精神疾病(占18%),再次是因失智(占17%)。报告数据显示,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已共同搭建起老人走失救助信息系统。其中,救助寻亲网实现了全国救助站全覆盖,从而提高寻人效率。
“年走失50万老人”揭敬老事业短板
人口老龄化与大规模人口流动相叠加,使得老人走失问题更加复杂。为走失老人找到回家路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责无旁贷。而现实是,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报告的核心意义,与其说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不如说是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老人家属应该定时带老人去医院做体检,平时也要多些时间来照顾老人。法律规定子女有责任“常回家看看”,就是在要求子女尽到对老人精神赡养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老人出现现实中的走失,也能避免老人出现精神上的“走失”。事实上,老人走失现象严重,也暴露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短板。老人走失,是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发展的办法解决,做到既解决问题,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失能老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组织,都应当依法尽职尽责,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尤其是对于那些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必须进行层层分解,并责任到人地进行依法监管。而且,应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让那些容易走失的老人得到公安和民政救助部门的及时帮助;必须对每个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离家走失的老人得到及时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加速建设小康社会中让这些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得到更好的社会化服务。
此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对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科学地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制。包括失智老人的儿女在内,都应当签署监管责任制。只有把这些老人的监护工作更加具体和细化,才能让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得到全社会的全心全意服务。
【链接】
民警支招:如何不让老人迷失在自家门口
佩戴走失手环 手环像手表一样,戴在老人手臂上。“表盘”里塞有老人的家庭住址、家人联系电话等信息纸条。一旦老人走失,好心人、民警等可根据信息帮老人寻找家人。
给老人找养老机构或陪护人员 王先生年过七旬,由于老人行动不便,记性不好,子女给他找来保姆看护。有的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找保姆,会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托管”。在东关老年公寓,记者看到,不少老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非常开心。
手机定位功能设定“定位围栏” 老人走失,自己本身很着急。而寻找他们的子女也很着急。有的市民建议给老人手机上安装定位功能,设定“定位围栏”,也就是老人经常活动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老人携带的手机就会给他亲人指定的手机发一条提醒短信。不仅如此,有的市民建议给老人买手机定位表,通过GPRS可定位老人位置,帮助家人寻找老人。
建立社区老人档案,便于寻找老人的家 在寻找老人过程中,民警、救助人员往往因查不到老人信息而干着急。有的人就建议,可以提前让子女报备给社区老人情况,主要是易走失老人的简单信息。民警介绍,一般走失的老人不会离家很远,要是老人信息在社区备案,他们也可以尽快联系附近社区,看看是否是这个社区的老人,这样也能减少找家的时间。
失能半失能,空巢现象惊人
报告提到,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在预防保健、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进步。
报告显示,2000年,覆盖城乡老年人的体检刚刚起步,而到2015年,有56.9%的城乡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此外,2015年城乡享有医保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了98.9%和98.6%。
不过,报告也显示,虽然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整体状况在改善,但目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8.3%,总数约为4063万人。
除了这部分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即使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一些地区为了让老年人更能适应他们的居住环境,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记者,围绕老年人“住”的问题,2016年北京市的政府部门计划为5000户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卫生间等生活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
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种花草、养宠物、参加棋牌活动外,上网也成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有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同时,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选择,13.1%的老年人明确表示未来一年计划外出旅游。但是,调查也显示出我国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还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严重,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3%,其中農村为51.7%。
2015年7月4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海户西里北社区,86岁的崔老太被发现死在家中,遗体已经腐烂。社区居委会介绍,老太早年离异,子女也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多年。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北京户籍老年人口279.3萬,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2%,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走失频发,每天约1370人
《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则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哪些地方老年人容易走失?报告显示,走失老人居住地多为农村或中小城市。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走失老人的重灾区同时也是大量人口流出的地区,走失的多数为农村留守老人。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接受过救助的走失老人中,仍有26%出现再次走失的情况,其中走失5次以上的老人占被调查老人的6%。他介绍,在老人走失的原因方面,最多的是迷路(占35%),其次是患有精神疾病(占18%),再次是因失智(占17%)。报告数据显示,约72%走失老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其中,经过医院确诊的失智患者占到总比例的25%。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安部人口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已共同搭建起老人走失救助信息系统。其中,救助寻亲网实现了全国救助站全覆盖,从而提高寻人效率。
“年走失50万老人”揭敬老事业短板
人口老龄化与大规模人口流动相叠加,使得老人走失问题更加复杂。为走失老人找到回家路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责无旁贷。而现实是,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报告的核心意义,与其说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不如说是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老人家属应该定时带老人去医院做体检,平时也要多些时间来照顾老人。法律规定子女有责任“常回家看看”,就是在要求子女尽到对老人精神赡养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老人出现现实中的走失,也能避免老人出现精神上的“走失”。事实上,老人走失现象严重,也暴露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短板。老人走失,是发展中的问题,要有发展的办法解决,做到既解决问题,又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失能老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组织,都应当依法尽职尽责,任何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尤其是对于那些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必须进行层层分解,并责任到人地进行依法监管。而且,应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让那些容易走失的老人得到公安和民政救助部门的及时帮助;必须对每个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离家走失的老人得到及时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加速建设小康社会中让这些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得到更好的社会化服务。
此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对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科学地实施分片包干责任制。包括失智老人的儿女在内,都应当签署监管责任制。只有把这些老人的监护工作更加具体和细化,才能让失智和缺乏照料的老人得到全社会的全心全意服务。
【链接】
民警支招:如何不让老人迷失在自家门口
佩戴走失手环 手环像手表一样,戴在老人手臂上。“表盘”里塞有老人的家庭住址、家人联系电话等信息纸条。一旦老人走失,好心人、民警等可根据信息帮老人寻找家人。
给老人找养老机构或陪护人员 王先生年过七旬,由于老人行动不便,记性不好,子女给他找来保姆看护。有的年轻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找保姆,会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托管”。在东关老年公寓,记者看到,不少老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非常开心。
手机定位功能设定“定位围栏” 老人走失,自己本身很着急。而寻找他们的子女也很着急。有的市民建议给老人手机上安装定位功能,设定“定位围栏”,也就是老人经常活动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老人携带的手机就会给他亲人指定的手机发一条提醒短信。不仅如此,有的市民建议给老人买手机定位表,通过GPRS可定位老人位置,帮助家人寻找老人。
建立社区老人档案,便于寻找老人的家 在寻找老人过程中,民警、救助人员往往因查不到老人信息而干着急。有的人就建议,可以提前让子女报备给社区老人情况,主要是易走失老人的简单信息。民警介绍,一般走失的老人不会离家很远,要是老人信息在社区备案,他们也可以尽快联系附近社区,看看是否是这个社区的老人,这样也能减少找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