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一例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干预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总结,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资料
小C长时间服用抗抑郁和抗精神疾病药物,无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一直在校外陪读,大学期间阶段性休学2年。
某月4日上午,小C所在班级班长联系辅导员,告知未去参加期末考试。辅导员与小C取得联系后得知,小C不愿考试并要退学的主要原因有二:1.小C校园通行码出现红码,4号上午即将考试之前红码还未得到及时更改,无法进校。2.近段时间小C认为自己病情稳定自行缩减药量后,又出现抑郁情绪,两门专业课考试都没有充分复习,情绪更加低落,考试没有把握。
二、心理干预思、方法
1.分析问题
大学近6年以来,小C两度休学。除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现实生活中的触发机制。面对学业上的问题,小C会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等表现,对学习越发没有动力。长期以来离群索居的生活使小C缺乏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正确认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无法通过自身有效化解与他人的冲突。内心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如一把枷锁使小C时常困于一隅。小C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习困难的问题
(2)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3)应对冲突的方法问题
(4)對与自身相关问题解决缺乏积极主动
综合来看,造成小C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个人和认知因素:小C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主动沟通交流。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较大,常常无法依靠自身主动解决问题。学业上对自身有较高的期望,但与自身水平和能力不符。
(2)家庭因素:首先小C父母本身性格较为内向,除了不善与人打交道,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亦较少;其次,父母一直以来对小C在生活上凡事一手包办,而忽视对小C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孩子在事物的处理上产生了惰性,长期依赖家长,遇到任何困难麻烦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知所措、退缩、让家长去解决。
(3)外界因素:大学生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上完课后同学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往往以寝室、实验室为单位,班级活动较少,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弱,客观上也使走读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增加了难度。
2.解决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辅导员才用了以下几点方法:
(1)将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中合理情绪疗法引入与小C的谈话中,改变其对部分事件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排解心理焦虑、抑郁情绪和冲突。
在本案中,诱发事件A——小C与学校保安因校园通行码问题发生言语冲突后离校缺席考试:最终形成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C——心情低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如主动退学早日另谋出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校园通行码红码,学校保安的阻拦,期末考试时间紧凑等问题,都是这个世界在和自己作对,自己必将无法按期顺利毕业。
对此,辅导员立即带着小C与教务处、任课老师等多方沟通,协助小C及时办理缓考手续,解决考试缺考问题。再与校保卫处沟通解决了校园通行码红码问题。通过实际行动向小C证明了其错误认知B。以此为切入点,改变了小C原有的想要退学的想法。小C由此也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我借此要求小C主动每周来办公室与我交流近期他社会问题和身边事件的看法,及时帮助其纠正错误认知。
(2)多维度的“精神支持”。精神支持、心理支持比单纯的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更迫切。一个人要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享受社会生活必然无法脱离多维度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与师友的关系。于小C而言要先踏出第一步是有较大难度的,对此,作为老师、同学可以先递出友善的橄榄枝,与小C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舒适的关系,给予小C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从而建立与人为善的自信心。、
三、心理干预经验与启示
1.有效地帮助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并促进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由现实问题激发的。如果处理在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只停留在谈心谈话阶段,而不能更进一步地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还是选择其原固有的行为模式,在现实问题面前会选择退缩和逃避。因此,辅导员对这个问题的察觉非常重要。通过谈心谈话,不仅要找出学生原有思维模式的偏差,同时要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原有僵局,勇敢踏出第一步,着手解决现实问题,开启“打怪兽”模式,扫除前路障碍,在阶段性成功中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2.信任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治愈的效果。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说出他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自己面临的困难的无能为力,意味着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如果老师也能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并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这份信任后,他就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最终实现心理成长和任何完善。
3.助人要站在育人的高度。高校辅导员实际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学生谈心谈话的知心朋友,更是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尽可能地做到价值中立,无条件接纳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现心理成长的同时,助人也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带有教育功能,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4.掌握家校配合的艺术。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很多问题学生都和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第三者”的我们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更是一门学问。作为辅导员,要多总结经验,真正从为学生成长成才角度出发,以平等身份,以零预设为前提与家长对话、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 号)[Z].2014-03-27.
[2] 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12.
[3] 高丽娜.萨提亚模式在高校行为失范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27):51-57.
[4] 庞红萍,余 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预防性心理 危机干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4(28):50-52.
作者简介:胡芷璇(1991-),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资料
小C长时间服用抗抑郁和抗精神疾病药物,无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一直在校外陪读,大学期间阶段性休学2年。
某月4日上午,小C所在班级班长联系辅导员,告知未去参加期末考试。辅导员与小C取得联系后得知,小C不愿考试并要退学的主要原因有二:1.小C校园通行码出现红码,4号上午即将考试之前红码还未得到及时更改,无法进校。2.近段时间小C认为自己病情稳定自行缩减药量后,又出现抑郁情绪,两门专业课考试都没有充分复习,情绪更加低落,考试没有把握。
二、心理干预思、方法
1.分析问题
大学近6年以来,小C两度休学。除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现实生活中的触发机制。面对学业上的问题,小C会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等表现,对学习越发没有动力。长期以来离群索居的生活使小C缺乏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正确认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无法通过自身有效化解与他人的冲突。内心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如一把枷锁使小C时常困于一隅。小C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习困难的问题
(2)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3)应对冲突的方法问题
(4)對与自身相关问题解决缺乏积极主动
综合来看,造成小C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个人和认知因素:小C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主动沟通交流。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较大,常常无法依靠自身主动解决问题。学业上对自身有较高的期望,但与自身水平和能力不符。
(2)家庭因素:首先小C父母本身性格较为内向,除了不善与人打交道,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亦较少;其次,父母一直以来对小C在生活上凡事一手包办,而忽视对小C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孩子在事物的处理上产生了惰性,长期依赖家长,遇到任何困难麻烦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知所措、退缩、让家长去解决。
(3)外界因素:大学生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集体性的生活方式。上完课后同学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圈,往往以寝室、实验室为单位,班级活动较少,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弱,客观上也使走读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增加了难度。
2.解决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辅导员才用了以下几点方法:
(1)将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中合理情绪疗法引入与小C的谈话中,改变其对部分事件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排解心理焦虑、抑郁情绪和冲突。
在本案中,诱发事件A——小C与学校保安因校园通行码问题发生言语冲突后离校缺席考试:最终形成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C——心情低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如主动退学早日另谋出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校园通行码红码,学校保安的阻拦,期末考试时间紧凑等问题,都是这个世界在和自己作对,自己必将无法按期顺利毕业。
对此,辅导员立即带着小C与教务处、任课老师等多方沟通,协助小C及时办理缓考手续,解决考试缺考问题。再与校保卫处沟通解决了校园通行码红码问题。通过实际行动向小C证明了其错误认知B。以此为切入点,改变了小C原有的想要退学的想法。小C由此也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我借此要求小C主动每周来办公室与我交流近期他社会问题和身边事件的看法,及时帮助其纠正错误认知。
(2)多维度的“精神支持”。精神支持、心理支持比单纯的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更迫切。一个人要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享受社会生活必然无法脱离多维度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与师友的关系。于小C而言要先踏出第一步是有较大难度的,对此,作为老师、同学可以先递出友善的橄榄枝,与小C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舒适的关系,给予小C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从而建立与人为善的自信心。、
三、心理干预经验与启示
1.有效地帮助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并促进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由现实问题激发的。如果处理在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只停留在谈心谈话阶段,而不能更进一步地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还是选择其原固有的行为模式,在现实问题面前会选择退缩和逃避。因此,辅导员对这个问题的察觉非常重要。通过谈心谈话,不仅要找出学生原有思维模式的偏差,同时要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原有僵局,勇敢踏出第一步,着手解决现实问题,开启“打怪兽”模式,扫除前路障碍,在阶段性成功中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2.信任的关系本身就具有治愈的效果。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说出他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自己面临的困难的无能为力,意味着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如果老师也能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并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这份信任后,他就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最终实现心理成长和任何完善。
3.助人要站在育人的高度。高校辅导员实际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学生谈心谈话的知心朋友,更是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尽可能地做到价值中立,无条件接纳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现心理成长的同时,助人也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带有教育功能,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4.掌握家校配合的艺术。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很多问题学生都和原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第三者”的我们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更是一门学问。作为辅导员,要多总结经验,真正从为学生成长成才角度出发,以平等身份,以零预设为前提与家长对话、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 号)[Z].2014-03-27.
[2] 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12.
[3] 高丽娜.萨提亚模式在高校行为失范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27):51-57.
[4] 庞红萍,余 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预防性心理 危机干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4(28):50-52.
作者简介:胡芷璇(1991-),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