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陕西省略阳县挂职期间,我和挂职干部交流得比较多,在此过程中发现,帮扶方、帮扶对象和挂职干部这三方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情况。
贫困县认为,在脱贫攻坚上升为政治任务、进入冲刺阶段的背景下,国家的支持让建设项目成为可能乃至现实,这也正是贫困县所期待的。而对于一些送米、送面等形式的慰问以及会议、考察等工作,不去会被扣上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积极的帽子,去了又没有实质性作用,背后耽误的一大堆工作还得加班到深夜完成,有苦难言。贫困县缺的是科学谋划能力、市场资源、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和决心;中央国家机关行业优势突出,部际协调广泛,又大多身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帮扶工作能围绕贫困县巴望的“缺”,这才是雪中送炭。
帮扶单位开展工作大都依据国家下发的正式文件,如帮扶职责规定和考核办法要求。一些帮扶干部制定《扶贫工作计划》时,带着很多的顾虑和担忧,生怕提法、做法上不小心,对自己和单位的主业造成大影响。虽然《计划》大都征求了帮扶对象的意见,但各个单位结对帮扶多年,早已形成了送米、修路的“工作惯性”。上报的方案也可能因为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而被急事、要事“插队”。再加上平时难得碰面,鼓起勇气的口头试探,都因相互之间不太充分的对接而产生误会,碰了钉子也就不再提那茬了。回复意见大都是双方一再降低期望值后,礼节性的文书往来。“只要不影响我的工作,怎么着都行”成了很多时候最终的选择。
沟通很重要!贫困县和帮扶单位大都有着共同的思想教育经历和行政管理实践,现在又有共同的扶贫目标。基于此,帮扶单位和帮扶对象应该像两口子过日子一样,互相配合推进扶贫工作。不沟通或沟通少,就如同黑夜里遇到的两个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都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无益于自己。建立有你来我往的沟通机制,哪怕一个季度一次,情况可能也会好很多。即使头几次有争论也无妨,“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否则,“婆家”和“娘家”浅尝辄止般互相猜测和博弈,挂职干部“最优的选择”,很可能是韬光养晦。因为打破惯性的平衡不是某个挂职干部能做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本地要确保行政决策“一盘棋”;二是行政赋权的规定摆在那里;三是他们看不到“娘家”的态度,挂职结束换人了,留下的工作需要“娘家”继续主持上一届形成的“一张蓝图”,才能确保绘到底、出成绩。
不过,这又成全了挂职干部的锻炼诉求。“挂职干部”在中央正式文件里的全稱是“挂职锻炼的干部”,除了挂职这项工作外,还有“锻炼”这层意思。韬光养晦的“最优选择”不太可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在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实践做事的过程中,你的性格、学识、思维、胸怀等方面的缺点才会一一暴露。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挂职锻炼的过程,不仅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的问题,更是解决自己不足的过程。
理解了沟通的重要性,再来看三方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问题。作为帮扶方和帮扶对象联结的桥梁,有些干部不敢融入,认为融入就意味着放弃自己,要过与原来不一样的生活。有些干部不想融入,认为自己的主业还在原单位,到这儿什么都不干——不够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什么都干——你什么意思!有些干部又融入太深,凡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不尊重地方客观实际。
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既要融入,用实际行动向帮扶对象证明,挂职干部是真的是来帮助脱贫的,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挂职和任职是有区别的。脱贫和发展的主体责任在当地政府,挂职干部是在当地规划的大框架下,坚持中央大政方针和工作原则,尽帮扶职责。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还要坚持出正确的主意,想正当的办法,做阳光的工作。
沟通的重点是讲清楚态度和能力问题。有些工作推进慢、效果不理想,究竟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到底是“不为”,还是“不能”。这个根本分歧解决了,就有了共同进退的信任基础。这些问题绝不仅是某一方的问题,双方只是谁多一点、谁少一点而已。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最初半年只长一寸高,但扎根地下却达28米。等待雨季来临,三五天时间就能长到一两米高。挂职干部也应学习这种精神,深入基层调研思考,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放在为他们谋福利上,把根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用“墩墩苗”的思想做事和做人,等待将来的厚积薄发。有了这样的“道”,“术”上就不可能走偏多少。我相信,“术”上无数条的路,总有一条是通向成功的路。
(作者系国防科工局派驻陕西略阳县挂职副县长)
贫困县认为,在脱贫攻坚上升为政治任务、进入冲刺阶段的背景下,国家的支持让建设项目成为可能乃至现实,这也正是贫困县所期待的。而对于一些送米、送面等形式的慰问以及会议、考察等工作,不去会被扣上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积极的帽子,去了又没有实质性作用,背后耽误的一大堆工作还得加班到深夜完成,有苦难言。贫困县缺的是科学谋划能力、市场资源、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和决心;中央国家机关行业优势突出,部际协调广泛,又大多身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帮扶工作能围绕贫困县巴望的“缺”,这才是雪中送炭。
帮扶单位开展工作大都依据国家下发的正式文件,如帮扶职责规定和考核办法要求。一些帮扶干部制定《扶贫工作计划》时,带着很多的顾虑和担忧,生怕提法、做法上不小心,对自己和单位的主业造成大影响。虽然《计划》大都征求了帮扶对象的意见,但各个单位结对帮扶多年,早已形成了送米、修路的“工作惯性”。上报的方案也可能因为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而被急事、要事“插队”。再加上平时难得碰面,鼓起勇气的口头试探,都因相互之间不太充分的对接而产生误会,碰了钉子也就不再提那茬了。回复意见大都是双方一再降低期望值后,礼节性的文书往来。“只要不影响我的工作,怎么着都行”成了很多时候最终的选择。
沟通很重要!贫困县和帮扶单位大都有着共同的思想教育经历和行政管理实践,现在又有共同的扶贫目标。基于此,帮扶单位和帮扶对象应该像两口子过日子一样,互相配合推进扶贫工作。不沟通或沟通少,就如同黑夜里遇到的两个人,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都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无益于自己。建立有你来我往的沟通机制,哪怕一个季度一次,情况可能也会好很多。即使头几次有争论也无妨,“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否则,“婆家”和“娘家”浅尝辄止般互相猜测和博弈,挂职干部“最优的选择”,很可能是韬光养晦。因为打破惯性的平衡不是某个挂职干部能做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本地要确保行政决策“一盘棋”;二是行政赋权的规定摆在那里;三是他们看不到“娘家”的态度,挂职结束换人了,留下的工作需要“娘家”继续主持上一届形成的“一张蓝图”,才能确保绘到底、出成绩。
不过,这又成全了挂职干部的锻炼诉求。“挂职干部”在中央正式文件里的全稱是“挂职锻炼的干部”,除了挂职这项工作外,还有“锻炼”这层意思。韬光养晦的“最优选择”不太可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在深入群众、了解基层、实践做事的过程中,你的性格、学识、思维、胸怀等方面的缺点才会一一暴露。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挂职锻炼的过程,不仅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的问题,更是解决自己不足的过程。
理解了沟通的重要性,再来看三方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问题。作为帮扶方和帮扶对象联结的桥梁,有些干部不敢融入,认为融入就意味着放弃自己,要过与原来不一样的生活。有些干部不想融入,认为自己的主业还在原单位,到这儿什么都不干——不够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什么都干——你什么意思!有些干部又融入太深,凡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不尊重地方客观实际。
什么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既要融入,用实际行动向帮扶对象证明,挂职干部是真的是来帮助脱贫的,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挂职和任职是有区别的。脱贫和发展的主体责任在当地政府,挂职干部是在当地规划的大框架下,坚持中央大政方针和工作原则,尽帮扶职责。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工作,还要坚持出正确的主意,想正当的办法,做阳光的工作。
沟通的重点是讲清楚态度和能力问题。有些工作推进慢、效果不理想,究竟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到底是“不为”,还是“不能”。这个根本分歧解决了,就有了共同进退的信任基础。这些问题绝不仅是某一方的问题,双方只是谁多一点、谁少一点而已。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最初半年只长一寸高,但扎根地下却达28米。等待雨季来临,三五天时间就能长到一两米高。挂职干部也应学习这种精神,深入基层调研思考,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放在为他们谋福利上,把根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用“墩墩苗”的思想做事和做人,等待将来的厚积薄发。有了这样的“道”,“术”上就不可能走偏多少。我相信,“术”上无数条的路,总有一条是通向成功的路。
(作者系国防科工局派驻陕西略阳县挂职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