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超声科就诊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厚度≥2.0 mm的患者110例纳入研究,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和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厚度、回声强度、表面纤维帽形态、有无钙化灶及有无血管狭窄等,利用SMI技术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比例大,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回声低比例大,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发生率增高[86.7%(39/45)比64.6%(42/65)、(2.93±0.33)个比(2.51±0.08)个、26.7%(12/45)比16.9%(11/65)、51.1%(23/45)比33.8%(22/65)](P<0.05)。吸烟史、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利用SMI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吸烟史、收缩压增高、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福山油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保政策影响,陆上油气田施工区域受到严格限制.传统直井、小位移定向井的钻探形式已无法满足部分区域井网布置和多目的层油气兼探的需要,大
目的对比GlideScope可视喉镜与普通硬质喉镜在急诊气管内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选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轮转的20名心血管、急诊专业主治医师,随机分为可视喉镜组和普通喉镜组,每组10名,各组接受相应的气管内插管操作培训(GlideScope可视喉镜和Macintosh普通喉镜),每组施行30例气管内插管术。比较2组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前后
针对有源相控阵雷达波束控制灵活、快速扫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架构的波控子系统设计方法,实现对有源相控阵雷达若干个T/R组件的波束控制,有效地解决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目的通过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书写缺陷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医院的病案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对本院2011年1-3月11582份的申请
本文在乘性和加性α稳定噪声共同作用下,结合时滞双稳态随机共振现象进行微弱信号检测,探究了α稳定噪声特征指数α(0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闭塞血管静脉溶栓后再通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终末端闭塞患者33例,颈内动脉终末端闭塞患者25例。所有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缓慢静脉推注,剩余90%持续滴注1 h。对在静脉溶
17-4PH钢在不足时效和正常时效状态下从马氏体基体中析出的ε-Cu为近乎球形,呈细小弥散任意分布。在579℃过时效和650℃太过时效状态下从马氏体中析出的ε-Cu仍为近乎球形,亦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基础药物(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尤瑞克林联合治疗,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