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OR和电镜观察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预后的意义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及电镜观察,对48例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多核巨细胞进行了分析,并全部进行了随访,有8例多次复发。结果显示,基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高,除Ⅱ~Ⅲ级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多核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少,除Ⅰ~Ⅱ级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级都有显著性。电镜观察显示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特征,复发病例Ag—NOR计数有增高趋势。通过本文研究认为Jaffe组织学分级如结合Ag—NOR技术和电镜观察可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和估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作者于1991~1994年,共收治曾有过不同程度误诊、误治的恶性骨肿瘤病人25例,其中7例误诊为良性肿瘤行刮除植骨术或误诊为炎性病变行病灶清除术,5例活检失当,余病人虽诊断明确但未采取系统、有效的方法治疗以至延误保肢手术时机。我们认为:骨肿瘤的诊断应以临床、放射、病理三者结合,避免将一些缺乏典型X线特点的恶性骨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缺乏经验的诊断性活检易造成切口肿瘤细胞种植,导致保肢手术困难,应尽量
作者报告55例脊椎转移瘤MRI表现,并与X线平片、平扫及增强CT、椎管造影、椎管造影CT(CTM)等方法相比较,在显示肿瘤的解剖关系,包括骨破坏、椎管内侵犯、椎旁软组织延伸、病理压缩性骨折等方面,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平扫及增强CT,至少等于脊髓造影和CTM,但是MRI诊断脊椎转移瘤,大多数病例不需要椎管内注射造影剂。MRI作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技术,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大多数病例中
作者报告17例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其外科治疗结果。病史2年以内者居多为70.5%,20~40岁占76.5%,首发症状主要为肢体麻木无力或(及)感觉异常,特有的临床表现和MRI或CTM检查为主要的临床诊断依据。病理诊断以颈段、颈胸段及上胸段室管膜瘤多见共9例,其次是星形细胞瘤4例。17例均经后路手术:肿瘤全部切除9例,其中室管膜瘤7例,大部切除减压5例,脊髓背侧切开减压活检3例。随访6个月~49.3
使用单克隆抗体测定42例骨肉瘤化疗前后石蜡包埋切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发现免疫反应阳性颗粒集中在细胞核仁区。PCNA标记指数分布为21.1%~68.5%(平均42%),以均数42%分为高PCNA指数组(LI≥42%;n=25)和低PCNA指数组(LI<42%;n=17),发现高指数组肿瘤直径大于低指数组,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及肺转移,两组统计无差异,但3年生存率,高指数组
作者使用131I标记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OSMcAb—B4)对11例骨肿瘤及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进行肿瘤定位显像。6例成骨肉瘤和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呈阳性显像,骨软骨瘤、巨细胞瘤及骨髓炎等均呈阴性。结果证实OSMcAb—B4对成骨肉瘤组织有较好的特异性,使用核素标记该抗体对骨肿瘤进行放射免疫显像,是目前诊断成骨肉瘤较特异、有效的方法。
对31例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流式细胞计分析,其中Ⅰ级骨巨细胞瘤9例,Ⅱ级17例,Ⅲ级5例,二倍体8例,近二倍体3例,异倍体20例。S期细胞百分数Ⅰ级为15.8%±3.4%,Ⅱ级为21.5%±6.2%,Ⅲ级为25.9%±4.2%,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11种因素在骨巨细胞瘤预后中的意义,结果显示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手术方式呈负相关,与核DNA呈正相关,与其它因素关系甚微,并且在前二者中,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