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10月开始,全国各地的玉米价格一天一个数地往上翻,短短半年间,增长过十倍。这是一场奇特的价格风暴。风暴的漩涡中心,竟是源自大洋彼岸满大街奔跑的汽车轮子。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因为能源,正在呈现一幅前所未有的壮阔景观。
上午10点,伍子龙拉起卷闸门,阳光一下子窜进他的玉米购销部,逆着光线,灰尘飞舞。将钥匙丢在玻璃茶几上,伍子龙一屁股坐到桌前,良久没动,钥匙撞击玻璃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
太安静了,伍子龙都怀疑自己耳鸣了。5月中旬以来,他雇的4个员工就再也没来上班,店门口的招牌已经布满了尘土,甚至卷闸门每天都只拉到半高。“5月下旬开始,新郑市就已经停止发车皮了,再也别想找出多余的玉米运出去。”
伍子龙经销玉米已经4年,在河南新郑周边小有名气,谁都知道“伍老板收的玉米都是用车皮往外发的”。靠着为人耿直,伍子龙的生意一路做得顺风顺水,从他的购销部里发出去的玉米,向东,运往山东、安徽的玉米深加工基地;向南,运往江西、湖南的饲料厂。面对墙上的地图,伍子龙总会升起一股自豪感。
然而,一场风暴不期而至。从2006年10月开始,全国各地的玉米价格陡然暴涨,一天一个价地往上翻,从当初的150元/吨一路飙升到1600元/吨,看得伍子龙目瞪口呆、心惊胆颤!
“像突然着了魔,一觉醒来,又涨了。”那段时间,伍子龙屁股上着火般四处乱窜,从来都是伍老板跷着二郎腿等着别人送玉米上门,可从去年底开始,新郑市的玉米贩子就经常接待不请自来的伍老板。“突然一下子,所有的一二道贩子都不送货了,打电话根本没用,除非我到他们的小仓库里逮‘现行’。”伍子龙抓狂了,给下家的销售合同已经签了,产区的玉米却突然收不上来,“玉米价噌噌地涨,可农民却不肯卖了,更可气的是,那些小贩子还开始囤粮,惜售,指望涨到更高。我不上门要,只有饿死!”说起这段,伍子龙有些气急败坏。
伍子龙觉得委屈,全国玉米形势一片大好,独独自己成了冤大头,“这边刚和客户谈好价钱,转身回来收,价格又涨了。”伍子龙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玉米也疯狂
这是一场奇特的价格风暴。
风暴的旋涡中心,竟是源自大洋彼岸满大街奔跑的汽车轮子。
当伍子龙正为自己陡转的命运叹息时,《华盛顿邮报》也在为全人类的命运叹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油价已经让2006年的世界能源前景变得一片黯淡,除了巴西和产油国以外,世界上其他各国仿佛都感到了悲观与失望。”
原来,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巴西去年已实现了能源自给,并成为能源输出国,大堆的玉米被加工成燃料乙醇,乙醇汽油正源源不断输往世界各地。
巴西靠乙醇汽油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令美国政府十分羡慕。2001年,美国只有19个州使用乙醇汽油,现在已经扩大到41个州。2006年6月,法国总理批准了乙醇汽油的使用。日本也计划到2008年,所有车辆都要使用乙醇汽油。而印度,也在2006年3月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车用汽油中加5%乙醇。类似的计划还在加拿大、瑞典等国实施。
整个2006年,随着原油价格的一路飞升,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乙醇替代汽油的能源转型运动。而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玉米,则成为加工生产乙醇的最佳原料。
就这样,迫在眉睫的原油匮乏点燃了这场绝无仅有的玉米价格风暴,而玉米加工乙醇所渗出的丰厚利润,也使无数的企业家投身玉米加工行业——急剧扩张的玉米需求,更使这场价格风暴刮得天昏地暗。
以2007年5月为例,每蒲式耳(国际容积计量单位,约36.27升)玉米生产乙醇的收入可以达到6~7美元,而玉米的采购成本每蒲式耳仅3.5~4美元,加工成本约为1.5美元,如此算来,每蒲式耳玉米变身为乙醇,就能榨出2美元的纯利润,这对任何企业主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如今,美国已经建起了100多家乙醇厂,还有近50家正在建设,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12~18个月中,美国乙醇工业的玉米需求将增加约一倍。自然,在此链条抛甩的末端,玉米的价格被扬到了半空。
中国玉米为何涨价
今年4月,大连口岸的散装运输码头一派繁忙,贸易商们都在忙着买粮运粮,船运价格也在顺势水涨船高,“原来大船65元最多70元就可以租到,最高的时候,却涨到170元。”2006年11月我国玉米出口26万吨,而10月份仅8万吨——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中国玉米源源不断地外流,无形中为国内玉米涨价的船帆灌饱了风。
大船出海,越来越多黄灿灿的玉米被运出中国领海,国内玉米价格也开始一路狂奔。
其实,上个世纪末,为消化库存陈化粮和补充石油资源,我国就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建起了4家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黑龙江华润、河南天冠、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四大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按每吨4782元卖给中石油,但因为加工成本每吨近5000元,其间的亏损由财政部根据“不亏微利”的原则给予补贴。
看似亏本加工的产业,因为国家财政补贴的介入,生成了约5%的利润,由此便让乙醇生产成为一块油脂可鉴的肥肉。2005年,四大定点企业共生产燃料乙醇102万吨,到2006年底,产能已经达到134万吨——企业加工规模的扩张,无不为国际上疯长的玉米价格在国内加了一把火。
此外,2006年12月,国家财政部宣布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大量出口企业转向开拓国内市场,一时间,酒精价格暴跌,很多企业只有转产燃料乙醇才可能赢利,转瞬间,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此起彼伏,各地向国家申报的此类项目也甚嚣尘上。
燃料乙醇的需求拉升,猛然将玉米价格推到高位。2007年4月猪肉价格开始暴涨,而玉米就占生猪养殖成本55%左右,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这样一直绵延到火腿肠等猪肉加工企业、小麦与稻谷等农产品的比价关系,及至食品加工等更多的行业……
就在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因玉米暴涨的价格而两眼发红时,一场新的战役正在打响。2007年5月,中国玉米价格在顶峰价位停滞,随后,由北向南的玉米抑价风暴悄悄袭来。
危险的汽车
7月20日,周五。韩国忠结束了一周中办公室里能解决的最后一件事,抓起第二天一早飞往吉林的机票,回家收拾行李。
这位大连松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是在奔波中度过,他前所未有地感觉到手中的“饭碗”捧得如此艰难。
就在不久前,集团在吉林两大玉米深加工项目奠基仪式上,韩国忠喜气洋洋地拉下项目盖头,被有幸选为加工基地的两个县的领导还使劲握着他的手感恩戴德——年加工玉米240万吨,这样气吞长虹的大手笔,让所有受益者都豪情万丈。
然而,就在项目热热闹闹准备上马时,国家一纸禁令,又让这个项目从天堂跌入地狱,转瞬间轰轰烈烈地下马。
韩国忠上天入地,生死两重天。这大半年来,韩国忠始终觉得自己坐到了火山口——玉米价格暴涨,他火烧火燎地到处找货源;乙醇汽油吃香,他又火烧火燎地建立玉米深加工基地;现在,国家一声禁令,他再次火烧火燎地“扑火”、善后。玉米疯了,韩国忠觉得自己也快疯了。
而在韩国忠奔跑身影的背后,玉米在中国的工业之旅正告一段落。
2007年,中国库存陈化粮将要消化殆尽,在利润的驱动下,更多的玉米却被用于推动数不清的汽车轮子,但是,一个关乎13亿人生存的现实凸显出来——人吃什么?
我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加之我国玉米单产过低,(2006年,中国平均亩产700斤,美国平均亩产1280斤),已经有人血淋淋地指出“现在中国即使把所有耕地都用来生产乙醇汽油,也仅能生产全国年石油消耗量的50%”。原为全国产粮第一县的吉林榆林市,现在全部粮食都不够乙醇汽油企业用,还需从外省买粮……日益见底的粮库让中国人不得不接受:中国并不具备像美国和巴西那样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条件!
兹事体大,关乎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时一切都得让步。
2006年12月,就在玉米价格暴涨的风口浪尖,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任何地区无论是以非粮原料还是其他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和建设一律要报国家审定”,并且毫不打折地表明:“非定点企业生产和供应燃料乙醇,以及燃料乙醇定点企业未经国家批准,擅自扩大生产规模,擅自购买定点外企业乙醇的行为,一律不给予财政补贴”。
国家政策强制刹车,盲目上马的乙醇项目被纷纷叫停,韩国忠被摔得半死。玉米的价格终于峰回路转。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玉米收购价格涨幅开始下滑,以吉林为例,3月份同比涨幅为3.5%,比前两个月减少0.8和1.5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暂时封住了乙醇加工企业的嘴。
其实,在玉米的消费比重当中,饲料占70%,真正工业用玉米只有20%。2007年4月开始一路走高的猪肉价格,使得之前一度低迷的养殖业重新复苏,如今新郑市的玉米重新被本地饲料厂消化,这就是伍子龙从5月下旬开始便无事可做的原因之一。
就在中国为玉米地“种出石油”而左右为难时,其他国家也开始渐显“玉米变油”的后遗症。
过去几年中,巴西的许多热带雨林都已变成了种植玉米的耕地,环保专家担忧,全球乙醇投资热可能会吃掉整个巴西热带雨林;美国专家预言:乙醇汽油热将造成世界8亿机动车主与20亿贫困人口大规模地争夺粮食……
不与粮争的能源出路
何去何从?不跟上这股能源转型的世界大潮,显然不行;然而一跟上,13亿人的嘴巴又嗷嗷叫。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哪怕摸着石头过河,不管水深水浅,河总得过。
“可别小看这个木疙瘩,几个月后它就能‘跑’进汽车的油箱里了。”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的农民亲切地把木薯称作他们的“绿色油田”。
激发吴圩镇农民种植木薯热情的,也是去年底那份叫停玉米深加工的报告,“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
吴圩镇农民得到的消息是,2006年以后,我国生物替代能源的利用率将至少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将达到年替代石油1000万吨的能力。“根据国家的规划思路,2020年以前,粮食燃料乙醇的产能控制为四大定点企业的产能,国家财政补贴的重点将转向非粮原料的项目。到2020年新增的420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将全部以木薯、甜高粱和秸秆等非粮作物为原料。”
木薯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五省。2006年,全国木薯收获总面积为661万亩,约30%用作饲料,70%用作加工淀粉和酒精。
此外,我国自主选育的甜高粱系列品种,已经大面积种植成功。3~4亩地的甜高粱茎秆可以生产1吨乙醇。全国年种植粮用高粱800万亩,如全部改种甜高粱,在高粱籽粒不减产的情况下,仅甜高粱茎秆可年生产200万吨乙醇。
不仅农作物可以加工生产燃料乙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同样可以成为生产原料。中国秸秆资源量达6亿吨,目前有3亿吨用于薪柴燃料的消耗,其余均被焚烧。按照美国每4吨秸秆出产1吨乙醇计算,这些原料将能生产0.75亿吨燃料乙醇。
我国林业废弃物资源量每年8亿吨,其中工业消耗5亿吨,还有3亿吨亟待开发利用。
此外,生物柴油是继燃料乙醇之后第二个可望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生物能源产品,它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大热点。
我国的生物柴油起步较晚。目前的20多家生产厂,规模都比较小,总生产能力30万吨。大部分厂家是以废弃食用油和工业废油为原料……
目前,全世界实现石油替代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前面所述发展生物质能源,另一个就是煤制油,即利用甲醇作为燃油原料。
煤制甲醇的生产效益,每生产1吨甲醇耗煤1.5~1.8吨。工业甲醇成本约1000元/吨,而市场价3000元/吨,显然利润空间巨大。而实际使用量显示,每消耗1吨甲醇汽油可比消耗1吨汽油降低成本3000元。
在我国,山西是较早推广燃料甲醇的省份之一,2003年,大同、临汾、晋中和太原四个城市的汽车,已开始改用由燃料甲醇和普通汽油按比例混配而成的“甲醇汽油”。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原则,向发达国家学习,也不能忽视中国国情,提高汽车保有量,更要让穷人不为吃饭而发愁。
2007年夏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后开始转而南行。8月初,伍子龙已经将自己灰头土脸的“玉米购销部”的牌子换成了崭新的“农产品购销部”,而韩国忠则在暗自盘算,秋天到来之前,中国汽车油箱里将会添加哪种新的燃料……
编辑 白 勇
上午10点,伍子龙拉起卷闸门,阳光一下子窜进他的玉米购销部,逆着光线,灰尘飞舞。将钥匙丢在玻璃茶几上,伍子龙一屁股坐到桌前,良久没动,钥匙撞击玻璃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
太安静了,伍子龙都怀疑自己耳鸣了。5月中旬以来,他雇的4个员工就再也没来上班,店门口的招牌已经布满了尘土,甚至卷闸门每天都只拉到半高。“5月下旬开始,新郑市就已经停止发车皮了,再也别想找出多余的玉米运出去。”
伍子龙经销玉米已经4年,在河南新郑周边小有名气,谁都知道“伍老板收的玉米都是用车皮往外发的”。靠着为人耿直,伍子龙的生意一路做得顺风顺水,从他的购销部里发出去的玉米,向东,运往山东、安徽的玉米深加工基地;向南,运往江西、湖南的饲料厂。面对墙上的地图,伍子龙总会升起一股自豪感。
然而,一场风暴不期而至。从2006年10月开始,全国各地的玉米价格陡然暴涨,一天一个价地往上翻,从当初的150元/吨一路飙升到1600元/吨,看得伍子龙目瞪口呆、心惊胆颤!
“像突然着了魔,一觉醒来,又涨了。”那段时间,伍子龙屁股上着火般四处乱窜,从来都是伍老板跷着二郎腿等着别人送玉米上门,可从去年底开始,新郑市的玉米贩子就经常接待不请自来的伍老板。“突然一下子,所有的一二道贩子都不送货了,打电话根本没用,除非我到他们的小仓库里逮‘现行’。”伍子龙抓狂了,给下家的销售合同已经签了,产区的玉米却突然收不上来,“玉米价噌噌地涨,可农民却不肯卖了,更可气的是,那些小贩子还开始囤粮,惜售,指望涨到更高。我不上门要,只有饿死!”说起这段,伍子龙有些气急败坏。
伍子龙觉得委屈,全国玉米形势一片大好,独独自己成了冤大头,“这边刚和客户谈好价钱,转身回来收,价格又涨了。”伍子龙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玉米也疯狂
这是一场奇特的价格风暴。
风暴的旋涡中心,竟是源自大洋彼岸满大街奔跑的汽车轮子。
当伍子龙正为自己陡转的命运叹息时,《华盛顿邮报》也在为全人类的命运叹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油价已经让2006年的世界能源前景变得一片黯淡,除了巴西和产油国以外,世界上其他各国仿佛都感到了悲观与失望。”
原来,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巴西去年已实现了能源自给,并成为能源输出国,大堆的玉米被加工成燃料乙醇,乙醇汽油正源源不断输往世界各地。
巴西靠乙醇汽油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令美国政府十分羡慕。2001年,美国只有19个州使用乙醇汽油,现在已经扩大到41个州。2006年6月,法国总理批准了乙醇汽油的使用。日本也计划到2008年,所有车辆都要使用乙醇汽油。而印度,也在2006年3月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车用汽油中加5%乙醇。类似的计划还在加拿大、瑞典等国实施。
整个2006年,随着原油价格的一路飞升,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乙醇替代汽油的能源转型运动。而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玉米,则成为加工生产乙醇的最佳原料。
就这样,迫在眉睫的原油匮乏点燃了这场绝无仅有的玉米价格风暴,而玉米加工乙醇所渗出的丰厚利润,也使无数的企业家投身玉米加工行业——急剧扩张的玉米需求,更使这场价格风暴刮得天昏地暗。
以2007年5月为例,每蒲式耳(国际容积计量单位,约36.27升)玉米生产乙醇的收入可以达到6~7美元,而玉米的采购成本每蒲式耳仅3.5~4美元,加工成本约为1.5美元,如此算来,每蒲式耳玉米变身为乙醇,就能榨出2美元的纯利润,这对任何企业主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如今,美国已经建起了100多家乙醇厂,还有近50家正在建设,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12~18个月中,美国乙醇工业的玉米需求将增加约一倍。自然,在此链条抛甩的末端,玉米的价格被扬到了半空。
中国玉米为何涨价
今年4月,大连口岸的散装运输码头一派繁忙,贸易商们都在忙着买粮运粮,船运价格也在顺势水涨船高,“原来大船65元最多70元就可以租到,最高的时候,却涨到170元。”2006年11月我国玉米出口26万吨,而10月份仅8万吨——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中国玉米源源不断地外流,无形中为国内玉米涨价的船帆灌饱了风。
大船出海,越来越多黄灿灿的玉米被运出中国领海,国内玉米价格也开始一路狂奔。
其实,上个世纪末,为消化库存陈化粮和补充石油资源,我国就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建起了4家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黑龙江华润、河南天冠、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四大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按每吨4782元卖给中石油,但因为加工成本每吨近5000元,其间的亏损由财政部根据“不亏微利”的原则给予补贴。
看似亏本加工的产业,因为国家财政补贴的介入,生成了约5%的利润,由此便让乙醇生产成为一块油脂可鉴的肥肉。2005年,四大定点企业共生产燃料乙醇102万吨,到2006年底,产能已经达到134万吨——企业加工规模的扩张,无不为国际上疯长的玉米价格在国内加了一把火。
此外,2006年12月,国家财政部宣布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大量出口企业转向开拓国内市场,一时间,酒精价格暴跌,很多企业只有转产燃料乙醇才可能赢利,转瞬间,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此起彼伏,各地向国家申报的此类项目也甚嚣尘上。
燃料乙醇的需求拉升,猛然将玉米价格推到高位。2007年4月猪肉价格开始暴涨,而玉米就占生猪养殖成本55%左右,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这样一直绵延到火腿肠等猪肉加工企业、小麦与稻谷等农产品的比价关系,及至食品加工等更多的行业……
就在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因玉米暴涨的价格而两眼发红时,一场新的战役正在打响。2007年5月,中国玉米价格在顶峰价位停滞,随后,由北向南的玉米抑价风暴悄悄袭来。
危险的汽车
7月20日,周五。韩国忠结束了一周中办公室里能解决的最后一件事,抓起第二天一早飞往吉林的机票,回家收拾行李。
这位大连松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周末是在奔波中度过,他前所未有地感觉到手中的“饭碗”捧得如此艰难。
就在不久前,集团在吉林两大玉米深加工项目奠基仪式上,韩国忠喜气洋洋地拉下项目盖头,被有幸选为加工基地的两个县的领导还使劲握着他的手感恩戴德——年加工玉米240万吨,这样气吞长虹的大手笔,让所有受益者都豪情万丈。
然而,就在项目热热闹闹准备上马时,国家一纸禁令,又让这个项目从天堂跌入地狱,转瞬间轰轰烈烈地下马。
韩国忠上天入地,生死两重天。这大半年来,韩国忠始终觉得自己坐到了火山口——玉米价格暴涨,他火烧火燎地到处找货源;乙醇汽油吃香,他又火烧火燎地建立玉米深加工基地;现在,国家一声禁令,他再次火烧火燎地“扑火”、善后。玉米疯了,韩国忠觉得自己也快疯了。
而在韩国忠奔跑身影的背后,玉米在中国的工业之旅正告一段落。
2007年,中国库存陈化粮将要消化殆尽,在利润的驱动下,更多的玉米却被用于推动数不清的汽车轮子,但是,一个关乎13亿人生存的现实凸显出来——人吃什么?
我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7%,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加之我国玉米单产过低,(2006年,中国平均亩产700斤,美国平均亩产1280斤),已经有人血淋淋地指出“现在中国即使把所有耕地都用来生产乙醇汽油,也仅能生产全国年石油消耗量的50%”。原为全国产粮第一县的吉林榆林市,现在全部粮食都不够乙醇汽油企业用,还需从外省买粮……日益见底的粮库让中国人不得不接受:中国并不具备像美国和巴西那样大规模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条件!
兹事体大,关乎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时一切都得让步。
2006年12月,就在玉米价格暴涨的风口浪尖,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任何地区无论是以非粮原料还是其他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和建设一律要报国家审定”,并且毫不打折地表明:“非定点企业生产和供应燃料乙醇,以及燃料乙醇定点企业未经国家批准,擅自扩大生产规模,擅自购买定点外企业乙醇的行为,一律不给予财政补贴”。
国家政策强制刹车,盲目上马的乙醇项目被纷纷叫停,韩国忠被摔得半死。玉米的价格终于峰回路转。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玉米收购价格涨幅开始下滑,以吉林为例,3月份同比涨幅为3.5%,比前两个月减少0.8和1.5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暂时封住了乙醇加工企业的嘴。
其实,在玉米的消费比重当中,饲料占70%,真正工业用玉米只有20%。2007年4月开始一路走高的猪肉价格,使得之前一度低迷的养殖业重新复苏,如今新郑市的玉米重新被本地饲料厂消化,这就是伍子龙从5月下旬开始便无事可做的原因之一。
就在中国为玉米地“种出石油”而左右为难时,其他国家也开始渐显“玉米变油”的后遗症。
过去几年中,巴西的许多热带雨林都已变成了种植玉米的耕地,环保专家担忧,全球乙醇投资热可能会吃掉整个巴西热带雨林;美国专家预言:乙醇汽油热将造成世界8亿机动车主与20亿贫困人口大规模地争夺粮食……
不与粮争的能源出路
何去何从?不跟上这股能源转型的世界大潮,显然不行;然而一跟上,13亿人的嘴巴又嗷嗷叫。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哪怕摸着石头过河,不管水深水浅,河总得过。
“可别小看这个木疙瘩,几个月后它就能‘跑’进汽车的油箱里了。”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的农民亲切地把木薯称作他们的“绿色油田”。
激发吴圩镇农民种植木薯热情的,也是去年底那份叫停玉米深加工的报告,“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
吴圩镇农民得到的消息是,2006年以后,我国生物替代能源的利用率将至少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将达到年替代石油1000万吨的能力。“根据国家的规划思路,2020年以前,粮食燃料乙醇的产能控制为四大定点企业的产能,国家财政补贴的重点将转向非粮原料的项目。到2020年新增的420万吨燃料乙醇产能将全部以木薯、甜高粱和秸秆等非粮作物为原料。”
木薯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五省。2006年,全国木薯收获总面积为661万亩,约30%用作饲料,70%用作加工淀粉和酒精。
此外,我国自主选育的甜高粱系列品种,已经大面积种植成功。3~4亩地的甜高粱茎秆可以生产1吨乙醇。全国年种植粮用高粱800万亩,如全部改种甜高粱,在高粱籽粒不减产的情况下,仅甜高粱茎秆可年生产200万吨乙醇。
不仅农作物可以加工生产燃料乙醇,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同样可以成为生产原料。中国秸秆资源量达6亿吨,目前有3亿吨用于薪柴燃料的消耗,其余均被焚烧。按照美国每4吨秸秆出产1吨乙醇计算,这些原料将能生产0.75亿吨燃料乙醇。
我国林业废弃物资源量每年8亿吨,其中工业消耗5亿吨,还有3亿吨亟待开发利用。
此外,生物柴油是继燃料乙醇之后第二个可望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生物能源产品,它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大热点。
我国的生物柴油起步较晚。目前的20多家生产厂,规模都比较小,总生产能力30万吨。大部分厂家是以废弃食用油和工业废油为原料……
目前,全世界实现石油替代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前面所述发展生物质能源,另一个就是煤制油,即利用甲醇作为燃油原料。
煤制甲醇的生产效益,每生产1吨甲醇耗煤1.5~1.8吨。工业甲醇成本约1000元/吨,而市场价3000元/吨,显然利润空间巨大。而实际使用量显示,每消耗1吨甲醇汽油可比消耗1吨汽油降低成本3000元。
在我国,山西是较早推广燃料甲醇的省份之一,2003年,大同、临汾、晋中和太原四个城市的汽车,已开始改用由燃料甲醇和普通汽油按比例混配而成的“甲醇汽油”。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原则,向发达国家学习,也不能忽视中国国情,提高汽车保有量,更要让穷人不为吃饭而发愁。
2007年夏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后开始转而南行。8月初,伍子龙已经将自己灰头土脸的“玉米购销部”的牌子换成了崭新的“农产品购销部”,而韩国忠则在暗自盘算,秋天到来之前,中国汽车油箱里将会添加哪种新的燃料……
编辑 白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