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女大学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37-0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把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育和指导。在综合院校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女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是近几年女大学毕业生人数呈跳跃激增式增长,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中,女大学毕业生占到了48%,杭州市妇联和市统计局联合发布《2011年度杭州市妇女发展情况通报》通报透露,2011年,杭州全日制高校在校女生44.67万人,占在校生的50.3%,女大学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这意味着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高校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全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1]但在实际开展的工作中,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情况很普遍,面对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信息服务、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和就业技能技巧培训,以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短期效应。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忽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由理论课老师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几乎没有联系,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时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课程教材中也有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材中有专门的一讲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是该课程开设的年级是大学一年,在讲授时任课教师也只能是讲解基本理论,介绍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学生在学习时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形势只能是基本了解,具有笼统性。随着时间推移,当大学生毕业时其掌握的理论已经不足以应付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仅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误区。
就国内高校而言,目前除了少数女子院校外,一般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一进行的,并没有区别对待。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与其生理发育是相统一的。从生理发育阶段看,女大学毕业生处于生理机能和心理发育的高峰阶段,女性的脆弱、敏感和内倾的不自觉性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来。相对于男大学毕业生,女大学毕业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自卑感和自负感并存,同时女性自身的弱点又使她们耐挫折能力比较差。她们非常在意外界的议论与评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较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2]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控能力强,普遍比男大学生刻苦,面对社会“重男轻女”的就业情况,其就业困难度高于同级男大学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很大压力,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与男大学毕业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视同仁”的做法不利于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2 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应与高等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高等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根据女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校学习阶段和就业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及时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促进女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适时转变角色,尽快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3.1 充实教育内容
“四自”精神教育。早在1988年9月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全国妇联原主席陈慕华同志就指出“当代妇女要争取自身解放,必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意识”。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重点强调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为更好的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应在原有“三观”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毕业生开展“四自”精神教育。自尊,是指尊重自我人格,维护自我尊严,反对自轻自贱。受现实社会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女大学毕业生存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甚至还坚持拜金主义人生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把金钱和感官上的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禁受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自暴自弃甚至失去自身尊严,迷失人生价值,其根源都是缺乏自尊意识。树立自尊意识,是女大學毕业生学会珍惜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摆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陷阱,在社会上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基础。自信,是指肯定自我能力,相信自我力量,坚定自我信念。女大学毕业生不自信的突出表现是自卑,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大学毕业生的自卑心理是来自外表,尤其是容貌和身材,这需要她们清楚用人单位和社会上对女性的评价不只是以外表作为评价指标,更多的是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在实践中勇于拼搏的自信。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大学毕业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虽然她们学习刻苦,成绩比同级男同学高,但面对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尴尬情况,还是会加重她们的自卑心理,使女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她们顺利就业。这需要教育女大学毕业生认识女性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用有所长,增强自信心,从事适合自身优势的工作。自立,是指树立社会独立意识。当代女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独立意识,女大学毕业生作为当代女性的杰出代表群体,其优势就是具备学习技能,掌握先进的知识,这正是女性在社会上自立的基础条件。具有独立意识,有利于女大学毕业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中,敢于面对竞争,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促进自我发展。自强,是指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女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和将来发展过程中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女性自身柔弱性会阻碍其战胜困难的信念,因此,教育女大学毕业生树立自强精神,在人身逆境时能坦然面对不退缩,勇往直前。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自觉地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4]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之一,不仅影响女大学毕业生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间接影响其将来的发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早已形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也普遍接受传统性别定位,对待男女两性有不同的期望,存在性别偏见,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明确,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潜意识里遵循传统性别定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也不能合理的规划人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两性平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充实。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从性别视角出发,认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发挥自身潜能,动态的分析性别问题,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所以应及早关注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从女性的身心出发实施特色教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性施教,以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人格,鼓励女大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6]
3.2 创新教育形式
3.2.1 建立“导师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指的是在毕业阶段的集中教育,而是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尝试开展“导师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女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的,并且在不同年级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是有实际针对性的。因此,可以由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本教学班级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女大学生易羞涩、多腼腆,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直接接触学生,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有利于消除女学生的顾虑,促进师生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交流,而且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接触机会多,交流方便,有利于全面掌握负责的女生思想状态和性格特点等情况。当到毕业年级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和就业指导工作教师联系,對需要特殊指导的女生加以关注,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情、入理、入心。
3.2.2 开设相关女性学课程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年)妇女与教育宏观政策明确指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女大学毕业生作为心智和生理都处于成熟阶段的女性,只有全面了解女性知识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好进行职业定位,完善自我发展。开设女性学课程是女大学毕业生学习女性知识最直接的渠道。据笔者调查,除个别女子学院外,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开设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显著。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对女性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渴望更多了解女性学历史和发展状况,能够多层面、多维度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因此,高校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针对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开设女性学课程,以女性学课程为媒介进行女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起步提升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她们顺利实现社会化做好充分准备。
3.2.3 搭建网络平台
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及时性受到女大学毕业生的喜爱,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女大学生心思细腻、注重隐私、依赖性强,愿意“一对一”的交流,在网络上愿意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教师倾诉真实想法。现在多数高校仅仅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就业信息或相关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师生思想交流也多数是私下个人行为。应从学校角度出发,整合网络资源,拓展网络环境,为女大学毕业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网络平台,建设专门校园网站或开辟专栏,为女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提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女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Z].1997.
[2] 李静.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相融性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2版.人民出版社,2006,11.
[4] 周小李.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6(11):26-29,70.
[5] 陈万柏.张耀灿:26-29,7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
[6] 徐杰玲,李曦.新时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的反思[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5):148-151.
关键词:女大学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237-0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把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育和指导。在综合院校很少甚至是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女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是近几年女大学毕业生人数呈跳跃激增式增长,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中,女大学毕业生占到了48%,杭州市妇联和市统计局联合发布《2011年度杭州市妇女发展情况通报》通报透露,2011年,杭州全日制高校在校女生44.67万人,占在校生的50.3%,女大学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这意味着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高校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全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毕业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1]但在实际开展的工作中,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情况很普遍,面对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信息服务、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和就业技能技巧培训,以实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短期效应。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忽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由理论课老师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几乎没有联系,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时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课程教材中也有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材中有专门的一讲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是该课程开设的年级是大学一年,在讲授时任课教师也只能是讲解基本理论,介绍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学生在学习时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形势只能是基本了解,具有笼统性。随着时间推移,当大学生毕业时其掌握的理论已经不足以应付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没有体现出来。因此,仅仅把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误区。
就国内高校而言,目前除了少数女子院校外,一般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一进行的,并没有区别对待。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与其生理发育是相统一的。从生理发育阶段看,女大学毕业生处于生理机能和心理发育的高峰阶段,女性的脆弱、敏感和内倾的不自觉性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出来。相对于男大学毕业生,女大学毕业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自卑感和自负感并存,同时女性自身的弱点又使她们耐挫折能力比较差。她们非常在意外界的议论与评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较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这必然造成女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2]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控能力强,普遍比男大学生刻苦,面对社会“重男轻女”的就业情况,其就业困难度高于同级男大学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很大压力,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与男大学毕业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视同仁”的做法不利于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2 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应与高等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一致。高等学校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根据女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校学习阶段和就业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及时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促进女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适时转变角色,尽快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3.1 充实教育内容
“四自”精神教育。早在1988年9月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全国妇联原主席陈慕华同志就指出“当代妇女要争取自身解放,必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意识”。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重点强调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为更好的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应在原有“三观”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毕业生开展“四自”精神教育。自尊,是指尊重自我人格,维护自我尊严,反对自轻自贱。受现实社会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女大学毕业生存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甚至还坚持拜金主义人生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把金钱和感官上的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禁受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自暴自弃甚至失去自身尊严,迷失人生价值,其根源都是缺乏自尊意识。树立自尊意识,是女大學毕业生学会珍惜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摆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陷阱,在社会上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基础。自信,是指肯定自我能力,相信自我力量,坚定自我信念。女大学毕业生不自信的突出表现是自卑,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女大学毕业生的自卑心理是来自外表,尤其是容貌和身材,这需要她们清楚用人单位和社会上对女性的评价不只是以外表作为评价指标,更多的是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在实践中勇于拼搏的自信。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的女大学毕业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虽然她们学习刻苦,成绩比同级男同学高,但面对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尴尬情况,还是会加重她们的自卑心理,使女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她们顺利就业。这需要教育女大学毕业生认识女性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用有所长,增强自信心,从事适合自身优势的工作。自立,是指树立社会独立意识。当代女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独立意识,女大学毕业生作为当代女性的杰出代表群体,其优势就是具备学习技能,掌握先进的知识,这正是女性在社会上自立的基础条件。具有独立意识,有利于女大学毕业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中,敢于面对竞争,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促进自我发展。自强,是指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女大学生毕业生在就业和将来发展过程中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女性自身柔弱性会阻碍其战胜困难的信念,因此,教育女大学毕业生树立自强精神,在人身逆境时能坦然面对不退缩,勇往直前。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自觉地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并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4]社会性别意识作为现代意识之一,不仅影响女大学毕业生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间接影响其将来的发展。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早已形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也普遍接受传统性别定位,对待男女两性有不同的期望,存在性别偏见,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明确,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潜意识里遵循传统性别定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也不能合理的规划人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指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两性平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5]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充实。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能使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从性别视角出发,认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发挥自身潜能,动态的分析性别问题,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所以应及早关注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从女性的身心出发实施特色教育,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性施教,以充分尊重女大学生的人格,鼓励女大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6]
3.2 创新教育形式
3.2.1 建立“导师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针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单纯指的是在毕业阶段的集中教育,而是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尝试开展“导师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女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的,并且在不同年级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是有实际针对性的。因此,可以由授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本教学班级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女大学生易羞涩、多腼腆,通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直接接触学生,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有利于消除女学生的顾虑,促进师生之间建立稳定、和谐的交流,而且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接触机会多,交流方便,有利于全面掌握负责的女生思想状态和性格特点等情况。当到毕业年级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时和就业指导工作教师联系,對需要特殊指导的女生加以关注,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情、入理、入心。
3.2.2 开设相关女性学课程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年)妇女与教育宏观政策明确指出:“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女大学毕业生作为心智和生理都处于成熟阶段的女性,只有全面了解女性知识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好进行职业定位,完善自我发展。开设女性学课程是女大学毕业生学习女性知识最直接的渠道。据笔者调查,除个别女子学院外,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开设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显著。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不同时期面对的问题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对女性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渴望更多了解女性学历史和发展状况,能够多层面、多维度的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因此,高校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针对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有计划,分步骤的开设女性学课程,以女性学课程为媒介进行女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起步提升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她们顺利实现社会化做好充分准备。
3.2.3 搭建网络平台
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及时性受到女大学毕业生的喜爱,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女大学生心思细腻、注重隐私、依赖性强,愿意“一对一”的交流,在网络上愿意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教师倾诉真实想法。现在多数高校仅仅是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就业信息或相关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师生思想交流也多数是私下个人行为。应从学校角度出发,整合网络资源,拓展网络环境,为女大学毕业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网络平台,建设专门校园网站或开辟专栏,为女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提供支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女大学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Z].1997.
[2] 李静.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相融性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2版.人民出版社,2006,11.
[4] 周小李.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6(11):26-29,70.
[5] 陈万柏.张耀灿:26-29,7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
[6] 徐杰玲,李曦.新时期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的反思[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5):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