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联线·铺面”名著导读课型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uye262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导读课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课程目标是借他山之“玉”提升学生对名著的审美力。所以教师名著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未必全然适宜去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可是教师的名著阅读方略也未必不宜影响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的存在价值,在于介绍一种阅读的视角,表达一种个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名著的感受,提升学生经典人物的体认,拓展名著经典的感悟。基于此,名著导读课课型的教学策略适宜采用“选点”“联线”“铺面”的螺旋提升策略,由名著节选的文本细节品评发端;带领学生瞻前顾后,勾连情节;逐步铺展阔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们从名著导读课课型的角度来看一下,2014年12月邹芳娣老师在第九批“无锡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评比”中的比赛课文——《香菱学诗》的教学设计,初步探究一下“选点、联线、铺面”名著导读课课型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一、选点
  选,选择、裁剪、取舍;点,典型菁华的浓缩,精致玄妙的细节。对于文本教学,我们不能零敲碎打、面面俱到,也不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前者琐屑繁复,支离破碎,后者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对于我们应该不论文本的巨细,选取一个典型的、精妙的、本质性的点,这个点能直通机杼,这个点关乎审美的精髓,这个点起到提纲挈领的关键性作用。只要选择、裁剪、打磨“这一点”,便可以打通全篇,抓住要领。
  《香菱学诗》可选的点非常多,从宝钗和黛玉对待“香菱学诗”这件事迥然不同的态度与评价中,可以略微比较宝黛的人物形象;从香菱学诗的“痴”中可以想见该人物对诗书的渴望;从香菱的人物身份与学诗的活动中,可以看见凉薄人生与慕雅向美的梦想两者之间的张力,诸如此类,纷繁复杂。于是对于初涉人世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会从中读到什么,读懂些什么呢?“点”的选择权力,不在于教师的阅读视角,不在于文本给予我们的散点,而是应该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阅读审美视角出发。所以,该老师选择的点不是一刀切的“宝黛”人物对比,不是凉薄与美雅之间的深层张力,而是读诗、学诗、写诗这个事件的本身价值。这是学生们一眼见底的东西,但又是一眼看不穿细节表现力的东西。那么,又是什么可以串起这篇长文呢?对于时间制约下的课堂,我们倡导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而对于《香菱学诗》这篇五六千字的文本,哪一个点可以打通全篇,架构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审美桥梁呢?
  邹芳娣老师的“选点”,落实在一点笑、一片苦。“笑”,浅层的“笑”,里层的“苦”,深层的“悲”。且细看其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题中填字,理情节(苦)。第二,苦学诗的香菱。引导学生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品读人物显性形象。第三,笑学诗的香菱——以苦为乐。精读一两段细节,品析学诗这件事背后人物的隐性本真。第四,香菱的笑中苦。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悲剧命运。第五,香菱的苦中笑。引导学生深层体悟人物的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第六,香菱之苦。站在创作技巧的角度明确“以笑衬悲”的小说笔法。第七,回看香菱的笑。螺旋上升更深层次品味人物的悲剧命运与悲剧精神。第八,结语上升到整部作品,《红楼梦》是伟大的悲剧。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该老师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进行了提炼与取舍,抓住苦与笑,选择由浅入深的螺旋式教学设计。从学情视角看,学生能够捕捉文本中显而易见的16次“笑”,笑读诗,笑学诗中看出人物的勤奋、刻苦、执着的品格;看出香菱聪慧、自信、优雅的性情。从微笑中做苦诗,我们品读出人物在寻找心灵的慰藉,渴慕诗意的生活,在真诚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悲苦。该老师从题目入手,理清故事情节。然后,扣住“苦学诗的香菱”和“笑学诗的香菱”来引导学生鉴赏人物显性的精神品质与学诗这件事本身的存在意义。此处的教学视角落实在这一篇。接着,站在人物品析的基石上更上一层,探究香菱“笑中苦”与“苦中笑”,这是一个递进的层次,教学设计倘若颠倒,教学艺术就流于下层了。通过这一环节的品读,学生可以更深层次理解香菱的悲剧人生和悲剧精神。而此处已经由这一篇提升到了这一人。最后,教师引领学生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鉴赏小说的笔法,引领学生由这一人拓展到这一群,理解整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所以,这点“笑”,一线串珠,让学生们品读出人物的一片苦,一层悲。
  二、联线
  联,联系、联结、联盟;线,线索,共性、类同点。联线依然是立足于这一篇,将课堂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找到主线、共性和类同,有利于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追寻审美的更高境界——观照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人文之美。以这个文化主题、生命情怀去解读任何一个文本,必然会鞭辟入里,掷地有声。联线教学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哪些课堂有效信息可以串联,哪些文本的无效元素可以弱化,哪些学生的灵动发言可以适当提炼成为下一位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哪些学生的发言需要拨正引导,诸如此类,需要教师高度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对文本了如指掌的深度解读能力。
  且看邹芳娣老师的“联线”,落实在一首诗一人生。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关乎一点,打通一生。“香菱学诗”只是这一个渺小的人物在大观园生活中一件波澜不惊的小小事件,老师却能从这个小事件中将文本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比如说不同层次的“笑”,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找出第1、2小节中香菱的‘笑’并圈起来,结合句子说说这个‘笑’是一种怎样的笑?‘笑’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个问题,老师尊重学生阅读的第一感觉,重点精读文本第一、第二小节,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一片欢笑,有婉约的笑、有明媚的笑、有痴痴的笑、有张扬的笑……抓住“笑”的细节,引导学生品读“笑”背后人物的具体心理,找出细节背后的共性和类同的地方,深层思考人物的笑中之苦。与此同时该老师源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穿引香菱的第三首小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基于这首小诗,组织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品析诗歌的象、意与境,品读诗的苦涩味道和诗人期望。这样,以诗中传达出的悲凉与渴慕为深层审美阅读的台阶,由人物的悲凉心境穿引出她的悲苦人生。对于香菱这样悲苦一生的了解,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于是该老师有了自己的课前预设。
  如果学生说,则老师补充:出身书香望族,也曾娇生惯养,万般宠爱,一朝落难,度日如年,幸逢有情郎,又遭呆霸王。从此为奴作妾,“菱花空对雪澌澌”。
  如果学生不说,则老师详细精辟地陈说:香菱出身苏州望族,书香之家。父亲甄士隐,神仙一般人物,夫妻仅此一女。偏又生得粉雕玉琢,自然是掌上明珠,百般怜爱。五岁那年元宵节观花灯,由于家人霍启看管不周,被拐子骗走。从此遭罪受难,度日如年。十二三岁被卖时,碰到冯渊。冯渊是绝风流人品,一眼相中香菱,并发誓绝不再娶第二人,选了良辰吉日,于三日后郑重迎她入门。不料,拐子又把她卖给呆霸王薛蟠,两家争抢,薛蟠打死冯渊,将香菱生拖死拽带走。从此为奴作妾,“菱花空对雪澌澌”。
  这里的“如果学生说,则老师补充”与“如果学生不说,老师详细精辟地陈说”既考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检验了教师对这堂课预设与生成的巧妙掌握,但起点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主线。这样,抓住了人物创作的第三首诗,“一诗成谶”,由一首诗贯穿了一个人的悲剧一生,由一首诗观照“香菱”的悲剧性人生。回首再度品读“香菱的苦中笑”,她是对悲剧命运的挑战与超越,是不改本真、不改初心的真诚表达,是渴望回到精神家园的诗性回归,美到极致,雅到极致。至此,“联线”教学完成了人物形象悲剧性的解读。
  三、铺面
  铺,铺排、罗列、展开;面,这一部,这全部、这一类。如果说“选点”和“联线”主要立足于一点、立足于一篇或者是一课的话,那么铺面就是审美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它要求师生能够把关注这一点、这一篇、这一课的目光投射到近处,延伸至远方。师生能够由这一点,联想到那一个面;能够由这一片,罗列出那一部甚或那一些;由这一课展开,铺排出这一类、这所有。这是名著导读课与文本阅读课课型的根本性区别。后者着眼于这一篇,从形象到语言,从技法到构思,从标点到标题,添枝加叶、往来穿梭,却始终不离这一篇。名著导读课则要求穿针引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一课的学习是为这一部乃至这一类型的作品阅读方法与阅读体验作铺垫、夯基础的,是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堂拓展到生活的触角、途径。
  邹芳娣老师在《香菱学诗》中的“铺面”,落实在一个人一世相。按照一般文本阅读教学的节奏,人物的品读由性格而形象,由形象而命运,始于文本语言的细节,归于名著人物的判词,最终落点在作者以笑衬悲、以乐写哀的大手笔之上,学生阅读至此,似乎已经到了人物审美的终点。但是作为名著导读课,该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再往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由“这一个”的欢笑联系到“那整个”的欢愉,由“这一点”的美丽联想到“那所有”的曼妙,由“这一个”悲剧联想到“那一群”的悲剧。她在课堂的结语中讲到:《红楼梦》是伟大的悲剧。红楼一梦把女子的美丽写到极致,把她们的悲惨痛苦也写到极致。一个个鲜活美丽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晴雯重病被撵,金钏含冤跳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是“字字读来皆血泪”。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在震撼人心的悲剧中蕴含了深刻的批判意识,让我们笑而泪,泪而痛,痛中思。
  这样立足于“这一个”“这一点”铺展到“那一群”“这一类”“这一部”,将即时的课堂目光投射到整个、所有、全部,触类旁通延展到这部书乃至这一类书的阅读体验方式,鲜明体现了名著导读课与与文本阅读课课型的根本性区别。不仅仅如此,在这堂课上关于“香菱”这个人物,我们笑而泪,泪而痛,痛而思,其实对于《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我们不也抱着这样的一种悲剧的审美态度去感受、去理解吗?所以该老师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带着悲剧批判意识去品读名著,读出人物乃至作者的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如此结束课堂,不但将悲剧审美的目光延伸到了远方,而且将悲剧审美拓展到了经典阅读,实现了名著课型的深远意义。
  选点、联线、铺面是名著导读课“新授课”课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的要义是立足一点细节,串联整篇乃至整部相关信息,铺展到整部乃至一类的阅读体验。选点力求精深,联线力求深邃,铺面力求深远。精深在于切准,深邃在于把度,深远在于延展。对于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积累而言,由点到线理思路,由线到面悟深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容易提升名著阅读的审美力。
  (刘秋萍,江阴市月城中学,214404)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隐喻:一滴月光  隐喻,楼台的薄露,辉映东岭的孤松。  一首诗固执于修饰的本体和喻体,企望掏出一颗心还原另一颗心。  在语言的怨恨和贪痴中,诗歌,铺排暄绵月光。  他有岌岌黑夜的隐痛。  本体踏进芸窗的月光,喻体却踏进了冉冉春风,渺茫雨雾缭绕的平仄江南。  那些企图将光从月亮中剔除的人,割裂一首诗的善念慈悲。  微凉的叹息,唤醒先知者,逾越壕沟或者枪林弹雨的虎啸。  一边隐身,理瑶琴,弄轻阴,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显得尤其重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本文提出了建立全员培训与团队建设相结合培养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和深化“双师型”教师考评改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一派喜人的局面。但是,在散文诗创作日渐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多年来,创作中出现的芜杂的敷陈与清浅的抒发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反映生活的铺陈太多,看似以生活为背景,而又高远地悬浮于真实的生活之外,或拘于苍白的写实,比正常的散文还散文化,串连话语方式的單一,表现手法的老套和陈旧,渐渐淡化了诗的意境,最终导致散文诗这一文本缺少馥郁的诗性和触情撼心的力量
摘要:文章从教学流程重构的角度分析了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催生教师内生动力和学校层面提供助力两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实施途径可从学校层面规范流程实施标准化教学来提高教师的分析设计能力;教研室层面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基于实操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师个人层面加强学习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流程;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项目简介】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江苏省丹阳市以“项目共同体”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2019年,丹阳市教育局立项了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丹阳市教育局协同多部门、多方面的合力,推进“5 1”分层递进研训模式,构建“1 X”幼儿园课程建设,打造“一园一景”的儿童游戏场,探寻家园协同、幼小衔接的研究,从而实现了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幸福童
摘要:“产教融合”是国家确定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基础之上,以电气自动化技术试点专业为例,校企双方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共商、共建、共培、共享”的协同机制,激发校、企、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1  看到大海的时候,我首先想到向回走。大海多大啊,不向回走,还能走向哪里?   倒退着一步一步走进水中,一点点下沉,一点点苍茫。   终于走进大海了,走进时间中了。   生命重新生动起来,水与身体摩擦着,拥抱着,拉扯着,撕咬着。   继续向回走吧。   一步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对于大海来说,哪里都不是岸。   对于我来说,哪里都是岸。  2  走进大海是必然的,即使我不识水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工学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梳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做法,总结其教学成效,并提出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策略及方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
乐 队  大乐队的演奏,似乎想要把一切带往过去。音符在记忆中,慢慢铺展。旋律中有一股,直抵骨髓的强大平和之力。  老屋好久没有下雨了。我的妹妹,附在家堂贮贝器的图腾上。她还在生长,也许她渴望的并不是水,而是降落时,音符一片片律动的力量。她需要这种力量,她等待着旋律中,这股力量灌进她的身体。她努力想挣脱出来,得借助这股力量,成为这个家族,真正不可或缺的一员,不是在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  旋律还是将
越走越远的人,化作一盏又一盏高悬的星盏。  这时候,我会想到面具。深夜藏在白昼的身后,拿着的黑色的面具。想到落日的余晖残存的光线里,被碾碎的虫还在拼命地拼装着嘴巴,嗜食着光阴的碎屑。  这时候,我会把消殒前的最后一片云彩当作刻意。炼狱之火化作灰烬前的挣扎,敛去了媚和轻浮的温度。  这时候,我会把群山的沉寂当作平衡大地的一块顽石。我会让暮色的旷野愈发辽远和空旷。让时间止于屋檐,止于高原,止于忧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