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e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跃发展,“手机依赖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就大学生的情况而言,该问题的出现既与学生的自控力不足有关,也与学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等有关。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问题,大学生应该要重新认识智能手机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学校应该要在加强思想和纪律教育的同時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媒介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心理疾病,是指手机使用者过度依赖手机,从而对其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1]。相当部分的调查报告指出[2],因手机不在身边而产生焦虑、烦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生理和心理不良症状可以看成是手机依赖症者的主要表现。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在行为上的表现有:用“度娘”来代替思考;在手机上进行热情的交流而在实际的交际场合却手足无措;无论是上课、走路、吃饭还是睡觉,都“机不离手”;习惯性地把手机掏出来无目的地浏览信息等等。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和手机的主仆关系已经变成了“仆主关系”,这体现在很多细节上:睡觉前要给手机充电,逗留之处要先连接WiFi,吃饭要让手机先“吃”,上课要玩手机,走路要看手机,聚会要拿手机,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拿手机!可能没时间亲子,没时间尽孝,没时间到图书馆阅读,然而却常常捧着手机傻笑。
  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之余,还带来以下几点较为明显的问题。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必然会扰乱教学秩序和弱化教学效果。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大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议论手机信息、聚群打游戏,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这样一来,教师课堂教学的情绪也难免受到影响,教学双方的互动和热情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建立和谐有效的课堂秩序,弱化了教学效果。
  手机依赖症造成的另一问题是让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逐渐拉大距离,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又被普遍忽视的社会问题。缺乏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往往只是在手机上进行习惯性的信息浏览和简单性的功能操作,例如网聊、网购、看头条八卦、娱乐游戏等等,局限于手机的“直接功能”(表层功能)。他们过度依赖虚拟的网络社交,误把“视野等于手机”、“人际关系等于朋友圈”,导致缺乏实际的社交经验、必要的独立思考乃至可贵的拼搏体验。相反,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的大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对媒介信息的认识而对手机上鱼目混珠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利用,做到“为我所用”。随着时间的积累,前一群体的个人审美能力庸俗化、信息筛选能力平民化、思维模式固定化等问题就会逐渐突出。也就是说,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会造成个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麻痹或者是弱化。一方在弱化,一方在强化,如此一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在两个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此外,手机依赖症还会增加大学生个人在人际交往上的焦虑感和压力感。尽管Shaw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3],使用互联网络可以显著地降低孤独和抑郁,并提高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也有报告指出,由于身体缺场、弱联系的网络人际关系和面对面、高亲密感受的实际人际关系有着质的差异,手机依赖者会因现实和虚拟的差异而感到巨大的落差感和失落感,人际交往上的焦虑感和压力感无形增加[4]。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原因分析
  “手机依赖症”的出现涉及到多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上网设备不断完善和手机功能不断齐备、升级。流量共享、流量当月不清零、降低漫游资费等“提速降费”举措的落实,为我国手机网民用户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保障;家庭、工作场所、城市公共无线网络部署进程的加快,以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无线终端使用率的不断增长,都推动着互联网的完善。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在线理财、远程教育尤其是无现金社会第三方支付等方便快捷的手机网络功能不断齐备,让手机用户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对手机的依赖。《报告》指出,智能手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介,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5.1%;就年龄结构看,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该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3%[5]。网络资源丰富日渐廉价,资源滥用和失控现象也逐渐严重,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上“手机控”“低头族”随处可见,大学生也难免不患“手机依赖症”。
  平民化和娱乐化的审美观念深入社会。上网设备和手机功能是“失控”的客观基础,审美观念趋向主观心理,这两者是社会方面原因的表里。近年来,以社会平民为主角的新闻所占比重较大,相当部分网民除了关注重大国家政策事务外,也热衷于平民新闻、娱乐八卦。在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中,手机APP应用偏向于娱乐类,包括聊天软件、音频软件和游戏软件。调查显示,459人中,手机APP使用最多的是社交软件(微信、微博、飞信、QQ、MSN),占比94%,其次是音频软件,占比52%,而学习软件只占31.15%[6]。此外,网络语言的“走红”和对各类搞怪表情包的包容和使用,体现了社会审美观念的另一变化——娱乐化。而智能手机便于携带、独特的可移动性能够让手机用户随时随地不断更新浏览信息,它是反映社会审美变化最为敏感新鲜、生动形象的平台;加上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足,也正处于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乐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的人生阶段,对手机上的各类新事物都“海纳百川”,难免将过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手机上,导致使用“失控”。
  第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师生关系“陌生化”趋势渐显。大学课室不固定、大学教师忙于做学术研究、教学环境宽松自由、学生自由时间充足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生关系。另外,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个别大学教师授课内容陈旧、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听课兴趣降低,师生学术交流机会减少。因此,大学生说不出老师姓名、把老师当成陌生人,上课时若无其事地玩手机的状况就会经常出现。   中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基本范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针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情况作了调查,据以广州高校90后大学生为例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仅仅有4.68%对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充分了解,有62.41%的同学听说过媒介素养,而32.88%从未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另外,23.05%的同学通过讲座来认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20.67%通過课程来认识的,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从未接触过媒介素养这个概念[7]。而在以五邑大学为例的调查中,49.24%的大学生并不了解媒介素养,32.24%的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接触媒介素养,只有18.25%的学生是通过学校通识课和讲座来认识媒介素养[8]。由此可见,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缺乏普及,大学生获取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也就是说,从整体来看,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发展仍属于自发状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针对高校开展媒介素养研究以及教育所处的初步阶段,有学者指出其中具体明细的原因——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不足。传媒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是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观念亟待提升;二是没有实现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践教学师资不足;四是实践教学方法急需完善;五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六是实践教学经费保障不够等等[9]。
  第三,个人方面的原因。
  缺乏自控能力是主要原因。在数据中[10],69.28%的大学生把手机依赖症归因于个人自控能力不足,而认为自己缺乏自律、希望得到外界的建议或帮助的学生达到51.63%。在课堂上、自习时间段甚至是聚会走路时都习惯性地时刻盯着手机屏幕,与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有很大关系。
  闲暇时间充裕,但时间观念有待提高。据统计,大学生非假日闲暇时间加上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等,每年拥有170天左右的放假时间,再考虑到大学生上课时间的机动性,闲暇时间就更多了。然而,大学生对自己闲暇时间的安排,总是认真规划的仅占12.7%,偶尔规划的占31.3%,随意打发的占56%,“郁闷”“无聊”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11]。可知,当下大学生大多缺乏规划时间的意识,普遍存在茫然无聊的情绪。此时,智能手机凭借其随时随地可提供多种动态信息的优势,则成了大学生打发时间、消遣娱乐的不二选择,“低头一族”则随处可见。
  寻找认同感和存在感以摆脱孤独感的心理需要。缺乏方向和时间观念的大学生在空虚无聊之余,难免差生孤独感。孤独感的存在,表明大学生缺乏实际的认同感之外,还缺乏自立感,即学不会和孤独相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在短期内没有浏览网上社交软件,就会觉得自己脱离社会群体,想要评论他人生活和想让自己的生活走进别人视野的愿望就会更为强烈,也就是一种“刷存在感”的心理需求。一些较为常见的例子有:某些“低头族”跃跃于在社交软件上发表一些具有“哲理性”和“文艺范儿”的言语,再配上一两幅精心挑选的图,得到点赞或者肯定性的评论之后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在个人博客、微信、QQ、微博上面乐此不疲地“发牢骚”、“晒照、晒美食、晒旅程、晒成果”甚至是“晒黑”(暴糗事、晒黑照)等等。有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样本的调查,最后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水平中,自尊感最强,自强感最低”[12]。大学生不断刷新朋友圈、点赞、评论等社交方式来“刷存在感”,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寻找认同感,实质上就是“自尊感最强,自强感最低”的贴切诠释。
  充分利用时间的错觉。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机不离手”:排队时听歌缓解疲劳;上厕所时刷屏了解课余;课余看音频来提神;甚至是走路的时候也不甘心时间就这样“浪费”在脚下,时而浏览兼职群、公众号、朋友圈等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提高琐碎时间的利用率和效率。事实上,手机才是整块时间的最强“碾碎机”,它使你在该投入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却会为了玩手机习惯性地找各种理由,最后,心安理得地继续沉入“虚境”。例如,课铃响起,你会更倾向于听完这首歌和看完最后几分钟的视频;排队时,你会更倾向于频繁聒噪地刷屏,而不是背单词······等意识到是手机碎化了整块时间和耽误了需要整块时间才能解决的事情时,处事态度往往就会因为时间的仓促而心烦意乱,缺乏耐心。久而久之,可能发展成为习惯性的异化心理:采取逃避、敷衍等消极心态来待人处事。所以,这种错觉又如“慢性自杀”,浪费时间,耽误事情,甚至会造成人格的异化。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策
  针对当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两项对策:
  其一,学校方面要增强媒介素养研究以及教育。具体路径可有:
  (一)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做到深刻认识并且理解新媒体时代为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可有:学校聘请专家开展专题活动、支持相关的科研项目开展、不定时组织相关科研学术交流会、项目开展分享会等培训再教育的活动,为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形式。此外,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活动之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在学生面前低头玩手机;课前针对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做合适的强调;授课方式讲究创新,以增加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恰当时机有意无意地给学生普及媒介素养相关现状、案例或者研究成果等等,以引起大学生对新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角色和作用的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在提醒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不要沉迷网络虚拟世界的同时,也要跟上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理解和充分利用手机新功能带来的便捷。
  (二)注重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线上活动主要指的是学校方面积极整合构建新型教育平台,建立传媒教育网站,或者在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等校园文化平台上,针对性地普及相关媒介素养知识,尽量以一种轻松有趣的线上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介素养引导,引起大学生网民对自身使用手机现状的思考和问题重视。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创办的媒介素养网、复旦大学的媒介素养小组进行的相关网站建设工作等,都是取得较好效果的示范。至于线下活动,高校可以从课程设置讲究跨学科和丰富院校课外活动这两方面着手。线上普及内容和线下活动方案可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媒介哲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社会信息的敏感度和相对积极的三观,注重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关注师生关系的变化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以更好结合现实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落实到具体每一学科,建议学校从增强媒介师资力量开始,然后增设媒介课程(如:新媒介概论、媒介素养概论、大众传媒与社会、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等等)。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媒介方面的课外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歌手大赛、演讲大赛、运动会、诗歌吟诵、英语角等活动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进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需加强人文关怀:在校内竖起真实存在的“宣泄墙”或者“生活墙”(即固定的场所),给学生宣泄心声和给他人留言提供场所,可以让大学生之间进行一场真实而又“浪漫神秘”的思想交流,改善手机依赖心理。同时学校也宣传一些新媒介知识竞赛,网络制作大赛、创新微电影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运用和挖掘新媒介功能的能力。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指导和实践活动过程里,教师作为活动的主持和各种项目的辅导者,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参加群体,师生关系自然就会更为亲密和谐些。   其二,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要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任务、目的,重新定义手机等新媒介在学习、生活中的角色,加强个体心理教育。矫正依赖症,更主要的是靠个人的自律能力。
  (一)有意识地提高自控能力。
  明确目标和确立自信。大学生手机依赖者需要明确接受教育的目的和规划发展前景,知道往哪儿走,该怎样走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和觉得生活空虚无聊,产生孤独感的频率也会相对低。此外,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要确立自信,首先要意识到手机上的各项社交功能是个人交流沟通能力的“补充”而并非“提高”手段。虽然虚拟的社交网站对于提高情商和与人尤其是同龄异性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有时候相比面谈,文字表达可以让气氛更为融洽和感情流露得更为自然,有些东西,譬如爱和拒绝,可以很轻松地用文字或是表情包来巧妙地表情达意,这样也就能避免尴尬和感情白热化),但是过度依赖手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实际上也属于一种缺乏自信和底气的心理状态,不排除个体是因为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认为自己没具备明确表达的能力而拒绝交流的可能性。所以,“补充”手段应该更适合手机社交网站的角色。另外,依赖者充分认识自我,树立起自信心,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取得存在感、自尊感、认同感的关键一步。
  (二)树立主人翁意识。在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建立起对手机、对时间的主人意识和有意识地锻炼对信息的实用观念十分重要。做手机的主人,不被手机左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可避免审美庸俗化和思维固定化;做时间的主人,认真规划闲暇时间的安排,充实闲暇时间才不会感觉到无聊寂寞;做信息的主人,自觉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分了解新媒介,学会用独立的思考来锻炼审视媒介信息和角色。
  (三)采用直面面对和积极心理学两种心理方法。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而言,直面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将注意力从手机挪到其他有益的事物上,很有必要。有研究表明,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对手机依赖者进行正面干预比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效用明显得多[13]。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强化目标、责任、信念来代替负面缺点的分析和矫正,“我能行”和“千万别”就是一对典型的积极和消极心理学例子。采用积极心理学来进行心理暗示,发掘自己的优点和价值,重视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將注意力转移到个体的潜能、希望、乐观和幸福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上来,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此外,当无法自律时,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可以求助学校和其他同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介师资资源、公共设施资源以及活动资源,拓展真实的朋友圈交流,培养面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克服自卑感和孤立感。也可以把手机分时间段交给同时暂时保管,为的是“人机分离”,借助外界约束的力量来戒掉手机上瘾。
  总之,大学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客观的媒介素养环境和大学生主观的自律能力,需要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的结合,需要长期的打造和努力。其中,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本着尊重媒介教育规律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知识普及到意识塑造再到实践培养三个层次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而大学生要摆脱手机依赖症,培养自律能力,则要充分认识自己内心,具备时间规划意识,多参加学校媒介活动,必要时要学会求助他人。
  此论文为2016年度广东省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创新项目结题成果,项目名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及心理矫正问题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
  参考文献
  [1]汤敏佳.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J].江苏高教,2010,7(1):154-155
  [2]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1期;尚莹.《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及依赖症原因浅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 Shaw,L,H,Gant,L.M.In defense of the internet:the 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loneliness,self-esteem,andperceived-social-support.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2):157-171
  [4] King JL,Kraemer KL.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national policy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Information and policy,1995,4(1):5-28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8][10] 邓文华,吕舒华,吴玉明.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以五邑大学为例调查报告
  [7] 郭子凡 李锦芳 陆蕴珊.《媒介素养调查与研究——以广东高校90后大学生为例》,新闻窗,2016.6。
  [9] 刘芳华.高等师范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0] 牛红艳,刘伟.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咨询中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2年1月,第25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吕舒华(1994-),女,汉族,籍贯:广东省廉江市,本科,毕业于五邑大学,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土地整理就是整理空闲、低效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实现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有效提升。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整理是国内土地整理的新思路,能够大大提升土地整理工作效率,使得土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国内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测绘
期刊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接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其凭借着强悍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新鲜元素,始终保持着其先进性。如今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各个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这也是新时代下,视觉传达的一个自我更新。本文主要对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以及发展进行分析,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给相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军事通信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有效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不仅能合理性提升通信效果,也能为通信管理结构的全面升级奠定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军事通信中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并集中阐释了具体技术运行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通信技术;军事通信;应用  一、军事通信中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  在军事通信信息管理行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发展结构
期刊
摘 要:在高度网络数字化的当今世界,信息爆炸的环境迫使人们对信息传播、转化的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已经沿用多年的传统图纸方案逐渐显现出单调、晦涩的局限性,VR技术作为革新建筑室内设计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利于辅助设计师的艺术表达,便于设计改动和验证设计构思可行性,有利于客户直观感受设计效果,达到与设计师更加顺畅的沟通,易于多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建筑室内设计工作中应用VR技术,有效的提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嵌入式信号处理技术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嵌入式信息处理设计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包括声音领域、图片领域、音频领域、计算机电子系统领域、生物智能领域等。尽管它在许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嵌入式信号处理技术还在一直致力于开拓新领域,争取涉及方方面面。文章通过对嵌入式信号处理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以期为嵌入式信号处理设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移动基站为通信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帮助,随着移动基站布设的范围变广,相关技术也在创新。基于此,本文以移动基站的通信电源系统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移动基站的通信电源要求分析,分别从实用性原则和可维护性原则两方面详细阐述移动基站的通信电源系统设计,从而为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在保证通信事业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移动基站;通信电源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为了配套全系统的网络和计算资源也都开始建立各自的数据中心平台,目的是把全系统所有的服务器都尽量放置于数据中心的机房,由专业的网络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统?的管理和配置。本文为了解决老旧落后的人工机房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在进行详细的背景调研和技术研究之后,提出了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机房建设的思路,计划研发出一款面向电力系统的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本
期刊
摘 要:公租房是政府面向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解决了城镇住房困难人群的当务之急,但随着大量公租房项目的推出和住户群体的不断壮大,住户信息档案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笔者以分析重庆市巴南区公租房住户基本情况为切入点,就目前公租房住户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的紧迫性以及数字化管理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公租房住户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初步思考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租房;档案;数字化;管理  重庆市巴南
期刊
摘 要:现阶段,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公路事业发展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及时、客观公正地处理交通事故,可以有效的解决好社会内部矛盾,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现阶段有必要进行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方面的检验鉴定技术研究。  关键词: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问题与思考  1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的概述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汽车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行业
期刊
摘 要:本发明涉及紫外线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便携高精度测量的UV检测仪。其特征是:通过UV紫外线传感器ML8511对紫外线强度进行实时采集,将采集的模拟电压信号接入单片机,经由单片机内部A/D转换模块进行转换后将数据结果显示在0.96寸的OLED上,数据精度可达12位,同时可提供不同紫外线强度的报警信息。整个紫外线检测仪供电采用USB外接电源,将各个模块整合封装,尽可能压缩尺寸,整体尺寸压缩至约3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