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创造”呼唤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实施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构筑培养高职学生自我建构的平台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建构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全球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强国的进程之中,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培养一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当务之急。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召唤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分为三种类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后二者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可暂把他们称作“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精湛的“行家里手”,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技术迁移整合开发能力等,能够独立变通地解决难题,设计、生产某种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产品。他们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群体,其工作成果具体表现为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新工具、新加工流程的创造性使用和改良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者的特征有:兴趣浓,探究欲强;喜欢尝试、质问、假设和实证;开放、激进、独立、灵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事业感、优越感强;能容忍错误、百折不挠。反观现实,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但由于仍旧处于初创阶段,依然存在着大量急需反思、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盲点、软肋,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及未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尽快从畸形的工具路径尽快转向健全的人本路径,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特质作为工作重点,实施有利于他们个性成长、特长发挥的适切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人职匹配、生涯成功,为中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是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修炼。作为高技能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和基于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英国杰出物理化学家波兰尼(M.Polanyi)认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职业能力最为重要也最难获得的要素。无论是在制革、陶瓷、钢铁业,还是在酿酒、纺织、建筑业,人们都是在不知其操作细节组成部分的状态中进行着各自的生产活动。缄默知识物化、隐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也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顿悟和同行之间随机的交流和切磋获得。而主张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好与此不谋而合,在高职院校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调控。其基本思想体现在:(1)教学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发现法、探索法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2)教学原则——建构性、主体性、相互作用。建构性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按照学生认知建构图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注意设计教学情境、认知冲突。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生成陈述性、程序性、反思性知识体系。相互作用原则指要将互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始终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3)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是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网络的循环、反省、互动的过程。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和态度与新的经验相互同化与顺应。(4)教学活动——教学应在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可建立多元的联系,产生多元化的理解视角;教学活动应能保证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复杂的真实问题中建构新知识;教学活动要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的空间去建构知识并积累经验,从而培育其自主意识与首创精神。(5)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辅导者、高级伙伴与学术顾问,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积极性、创造性。总之,实施建构主义教学,要联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等途径,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工作过程知识。
三、实施建构主义教学,培育技术精英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建构,并非意味着教师成为多余,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发挥好激励者、组织者、督导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由于技术的基本特点精确性的要求,加之自我建构难免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高度负责,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教给学生有效开展自我建构的策略(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批判借鉴与内化融合、理论运用与实践自悟、有效模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等),引导他们按照个性化操作体系的程序(自我发现→理性探寻→有效提炼→反复演练),寻找操作行为与现有理论的关系,并把实践经验转变为可供自我操作的有效范式,继而建立个性化自我操作体系(这是自我建构的关键)。其次,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巧的中介与桥梁,既要把最新的知识、方法提供给学生,又要做好专业操作的表率。诚如波兰尼所言:“像技能一样,行家绝技也只能通过示范而不能通过技术规则来交流。”最后,教师应尽量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抛锚式、认知学徒制、随机通达式、支架式),巧妙融合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问题中心式、案例式、实地考察式、模拟训练式、拼盘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问、讨论、辩论、答辩等方式构筑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立交桥”,以增多方会话交流、协作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先锋。 为了支持高职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教师还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和Internet上的信息等),创建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个性化体验,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对于学习资源应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辅助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2.确保以学生为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操作体系。因此,在理性归纳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操作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可以三管齐下:①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真正让学生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爱其所爱,为所当为;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建立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的弹性学习机制。弹性学习机制以学生更加灵活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安排学业进程为标志,以发展学生特长与培养个性为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控制必修课的数目,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职业生涯的广阔宽松的成才环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涯追求、学习能力和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可以在实习车间通宵达旦,可以在实验室里不知早晚,可以到专业公司顶岗实训,可以在技能竞赛中展示高超技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问不管,而是要自觉地做好学生的督导与教练。要提醒学生不断把符合自身个性的操作方法进行实践检验,使之内化为自觉的专业化行为。在学生多次尝试、精心提炼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同的操作范式系统化,进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操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一要注意避免拔高或遗漏可重复性行为的规律性,二要竭力避免提炼过程的学术化。
3.构筑培养高职学生自我建构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搭建以提高学生创新技能为特征的教育软硬件平台就成为必需。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批质量上乘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多渠道为学生搭建技术实训、专业创新平台,丰富其工作过程知识,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艺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既可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与实务能力,也可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第二课堂,有效地促进知识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的转化、应用与创新,使学生尽快在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与现实需求顺利接轨。
其次,高职院校要举办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创新组织。技能竞赛、学生的自主创新组织是创新教育软件平台的另一重要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活动兴趣、探究创新精神,促使具有不同专长的优秀学生根据智力技能强势,选择最能发挥个人职业特长的成才道路。在这个自由的舞台上,志趣相投的学生可以坦诚讨论、同台竞技,细致考察各种理论、观点、技术、技能,精益求精地加以验证、应用。通过这样的沟通协作,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发散思维无形中也会得到增强,学校也可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创新教育激励与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敢为人先,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并用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提升创新教育理念,把握创新教育规律,确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还要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着力打造一支观念开放、技能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把脉护航,为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无论是软件平台的搭建、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经费的供应。为此高职院校要一心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加大对创新教育平台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创新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断完善。
一言以蔽之,只有在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老师、学生的密切配合、长期努力下的自主建构才是有效的,才能培育出深具创造特质、娴熟技巧的新一代技术精英,进而成功打造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一流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马祥武.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81-84.
[2]张超,马树超.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辨[J].教育与职业,2007(16):80-81.
[3]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晓义.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32-35.
[5]宋磊.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2):9-11.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编号:SCG355,主持人:张建平)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建构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全球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强国的进程之中,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培养一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当务之急。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召唤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分为三种类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后二者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可暂把他们称作“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精湛的“行家里手”,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技术迁移整合开发能力等,能够独立变通地解决难题,设计、生产某种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产品。他们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群体,其工作成果具体表现为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新工具、新加工流程的创造性使用和改良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者的特征有:兴趣浓,探究欲强;喜欢尝试、质问、假设和实证;开放、激进、独立、灵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事业感、优越感强;能容忍错误、百折不挠。反观现实,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但由于仍旧处于初创阶段,依然存在着大量急需反思、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盲点、软肋,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及未来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尽快从畸形的工具路径尽快转向健全的人本路径,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特质作为工作重点,实施有利于他们个性成长、特长发挥的适切教育,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人职匹配、生涯成功,为中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是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修炼。作为高技能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和基于元认知的隐性知识。英国杰出物理化学家波兰尼(M.Polanyi)认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职业能力最为重要也最难获得的要素。无论是在制革、陶瓷、钢铁业,还是在酿酒、纺织、建筑业,人们都是在不知其操作细节组成部分的状态中进行着各自的生产活动。缄默知识物化、隐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也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顿悟和同行之间随机的交流和切磋获得。而主张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正好与此不谋而合,在高职院校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调控。其基本思想体现在:(1)教学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发现法、探索法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2)教学原则——建构性、主体性、相互作用。建构性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按照学生认知建构图式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注意设计教学情境、认知冲突。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生成陈述性、程序性、反思性知识体系。相互作用原则指要将互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始终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3)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是在教师的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网络的循环、反省、互动的过程。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和态度与新的经验相互同化与顺应。(4)教学活动——教学应在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教学活动可建立多元的联系,产生多元化的理解视角;教学活动应能保证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复杂的真实问题中建构新知识;教学活动要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有足够的自我建构的空间去建构知识并积累经验,从而培育其自主意识与首创精神。(5)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辅导者、高级伙伴与学术顾问,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积极性、创造性。总之,实施建构主义教学,要联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等途径,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工作过程知识。
三、实施建构主义教学,培育技术精英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建构,并非意味着教师成为多余,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发挥好激励者、组织者、督导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由于技术的基本特点精确性的要求,加之自我建构难免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高度负责,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教给学生有效开展自我建构的策略(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批判借鉴与内化融合、理论运用与实践自悟、有效模仿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等),引导他们按照个性化操作体系的程序(自我发现→理性探寻→有效提炼→反复演练),寻找操作行为与现有理论的关系,并把实践经验转变为可供自我操作的有效范式,继而建立个性化自我操作体系(这是自我建构的关键)。其次,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巧的中介与桥梁,既要把最新的知识、方法提供给学生,又要做好专业操作的表率。诚如波兰尼所言:“像技能一样,行家绝技也只能通过示范而不能通过技术规则来交流。”最后,教师应尽量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抛锚式、认知学徒制、随机通达式、支架式),巧妙融合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问题中心式、案例式、实地考察式、模拟训练式、拼盘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设问、讨论、辩论、答辩等方式构筑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立交桥”,以增多方会话交流、协作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的先锋。 为了支持高职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教师还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和Internet上的信息等),创建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个性化体验,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对于学习资源应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辅助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源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2.确保以学生为中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认知地图、操作体系。因此,在理性归纳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操作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可以三管齐下:①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真正让学生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爱其所爱,为所当为;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建立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的弹性学习机制。弹性学习机制以学生更加灵活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安排学业进程为标志,以发展学生特长与培养个性为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控制必修课的数目,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职业生涯的广阔宽松的成才环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涯追求、学习能力和市场需求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可以在实习车间通宵达旦,可以在实验室里不知早晚,可以到专业公司顶岗实训,可以在技能竞赛中展示高超技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问不管,而是要自觉地做好学生的督导与教练。要提醒学生不断把符合自身个性的操作方法进行实践检验,使之内化为自觉的专业化行为。在学生多次尝试、精心提炼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不同的操作范式系统化,进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操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一要注意避免拔高或遗漏可重复性行为的规律性,二要竭力避免提炼过程的学术化。
3.构筑培养高职学生自我建构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搭建以提高学生创新技能为特征的教育软硬件平台就成为必需。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批质量上乘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多渠道为学生搭建技术实训、专业创新平台,丰富其工作过程知识,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艺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既可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与实务能力,也可为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第二课堂,有效地促进知识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的转化、应用与创新,使学生尽快在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与现实需求顺利接轨。
其次,高职院校要举办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创办自主创新组织。技能竞赛、学生的自主创新组织是创新教育软件平台的另一重要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活动兴趣、探究创新精神,促使具有不同专长的优秀学生根据智力技能强势,选择最能发挥个人职业特长的成才道路。在这个自由的舞台上,志趣相投的学生可以坦诚讨论、同台竞技,细致考察各种理论、观点、技术、技能,精益求精地加以验证、应用。通过这样的沟通协作,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发散思维无形中也会得到增强,学校也可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创新教育激励与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敢为人先,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并用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提升创新教育理念,把握创新教育规律,确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还要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着力打造一支观念开放、技能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把脉护航,为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无论是软件平台的搭建、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经费的供应。为此高职院校要一心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加大对创新教育平台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创新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不断完善。
一言以蔽之,只有在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老师、学生的密切配合、长期努力下的自主建构才是有效的,才能培育出深具创造特质、娴熟技巧的新一代技术精英,进而成功打造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一流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马祥武.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81-84.
[2]张超,马树超.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辨[J].教育与职业,2007(16):80-81.
[3]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晓义.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职业能力开发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32-35.
[5]宋磊.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2):9-11.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编号:SCG355,主持人:张建平)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