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出发,结合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实地调研,展开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通过分析寻找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可持续 社区 公共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一、何谓社区、公共空间
(一)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
(二)公共空間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概念在社会学层面被界定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三)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健康、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文地理区位,是其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社区公共区域。
二、当下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全球信息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及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和设计工作也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而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持续和健康发展则尚在探索之中。
(一) 围墙中的内向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在当下的楼盘设计中被设计师们天真的想象成限定出来。当然这个与中国的“围墙文化”历史相关,但凡是公共空间,上至皇家园林,下至农家院落,处处皆有围墙。使得空间变成根据所有权划分出的斑块、孤岛,也使得社区公共空间丧失了一定的公共性。而当下高层建筑围合之中的中心花园,则更成为了围城之中的封闭区域。
(二) 节约适用型社区公共空间
低端的楼盘产品,开发商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为追求利益,忽略社区中公共空间的人的使用感受。无论从规划布局、建筑朝向、景观植物绿化、硬质元素、配套小品、施工等等均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导致公共空间的效果和感受不佳。
(三) 风情化社区公共空间
快速的城市化,设计的粗制滥造,对异域风情的顶礼膜拜,使得城市景观被大量、快速地制造、复制。英式、法式、巴厘岛、地中海、加州、岭南、泰式、新中式等风情社区遍地开花。
(四) 缺乏保障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方面缺乏对人性化的关照,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生态性;缺乏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的保障体制。利益的驱使下,社区居民的权益变得越来越微乎其微,社区公共空间也一而再而三地缩减,无法保障。
三、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分析
本文从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出发,结合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展开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旨在通过分析找到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 北京当代Moma公共空间
设计师Steven Holl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中的城市”式社区方案,尝试一种有社会意识的公共空间设计、步行社区的氛围和可持续性社区策略。
社区的使用者大多是白领及高薪阶层,在实际使用中,居民们仍然生活在围墙的包围之内;非小区居民不被允许进入当代Moma社区,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则被物业租赁给香港公司来作为电影院来经营管理;整个场地北侧的景观区域也没有成为公共空间和社会服务设施。原本设计师构想,这是一个充满着高新技术、可持续,并考虑公共功能和经营的项目,居民在整个设计和决定过程中,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并无发言权、决定权。最终选择性开放的社区空间和独特建筑语言未像设计师想象的那样具有包容性,成为积极的社区公共空间案例。
(二) 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
广州光大花园E区景观项目是一个大型房地产景观项目,四周是多栋33层超高层住宅。此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极易陷入堆砌的、平视套路之中。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试图用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合地域性与生态性,营造一个丰富亲和的社区公共空间。
抽取萌生于岭南大地的图案——榕根,交织成若干榕桥步道,并立足于周边高楼视角,用大地艺术的景观语言来形成场所感,描摹土地自有的肌理和节奏,而非惯常微观视角的园林小品语言。中庭与若干带状广场强调了人的参与,以空间来生长出社区文化。
为保证最大植物量,在项目早期调整了部分车位来留出榕树种植位。让植根土地深处的榕树蔓延在空间的空隙。榕桥周围大量密集的乡土水生植物也构建了凉爽的微气候系统。葱茏翳闭的植物既构成了岭南空间意向,又提供了舒适的荫凉环境。
四、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延展社区公共空间的视野角度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放置公共活动的容器。社区公共空间本身应是与环境结合紧密的空间艺术品,应致力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当代社区公共空间发展应已突破“空间”的概念,强调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的介入,注重社区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空间营造和美化。
(二)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识”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公共性亦是重点。它是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区域,牵涉到空间意义、社会价值、都市更新、产业经济等诸多问题。公共空间特性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度,需要需要不断审视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关系,着眼于提升公民的权利。
(三)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意识”
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以有活力的社区空间的介入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以空间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地域性”
社区公共空间需要对城市和区域学习、聆听和解读,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对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大众文化、城市及社区的文化精神给予了更多关注。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社区公共空间的关键,公共交往空间营造是城市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工作。需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可行的公共空间运作机制
需要确立社区公共空间的决定权。建立基金管理机构,相关领域的咨询机构,和合法的民主的监督制度。
(六)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社区公共空间经过宏大尺度和堆砌发展阶段,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放弃盲目对华丽和奢华社区公共空间的追求。需要开始在设计上考量城市学、社会学更多层次的意义。其研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设计本身。
五、结 语
本文探讨全球化这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骤然开放的格局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机遇。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反思。
社区公共空间其实并不是被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它是与居民的“公共参与”密切相关的。一个好的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带给空间的生命不仅仅是对空间进行高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活力健康持续的营造和人文关怀。在中国这个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的最为丰饶的区域,希冀设计师们创新力的爆发。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 莫什·萨夫迪.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吴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4] 金 薇. 金笠铭. 绿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策划 ———关于“理想家园”的思考. 城市规划. 2000年第24卷第11期.
关键词:可持续 社区 公共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一、何谓社区、公共空间
(一)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
(二)公共空間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概念在社会学层面被界定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三)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健康、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文地理区位,是其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社区公共区域。
二、当下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全球信息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及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和设计工作也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而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持续和健康发展则尚在探索之中。
(一) 围墙中的内向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在当下的楼盘设计中被设计师们天真的想象成限定出来。当然这个与中国的“围墙文化”历史相关,但凡是公共空间,上至皇家园林,下至农家院落,处处皆有围墙。使得空间变成根据所有权划分出的斑块、孤岛,也使得社区公共空间丧失了一定的公共性。而当下高层建筑围合之中的中心花园,则更成为了围城之中的封闭区域。
(二) 节约适用型社区公共空间
低端的楼盘产品,开发商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为追求利益,忽略社区中公共空间的人的使用感受。无论从规划布局、建筑朝向、景观植物绿化、硬质元素、配套小品、施工等等均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导致公共空间的效果和感受不佳。
(三) 风情化社区公共空间
快速的城市化,设计的粗制滥造,对异域风情的顶礼膜拜,使得城市景观被大量、快速地制造、复制。英式、法式、巴厘岛、地中海、加州、岭南、泰式、新中式等风情社区遍地开花。
(四) 缺乏保障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方面缺乏对人性化的关照,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生态性;缺乏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的保障体制。利益的驱使下,社区居民的权益变得越来越微乎其微,社区公共空间也一而再而三地缩减,无法保障。
三、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分析
本文从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出发,结合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展开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旨在通过分析找到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 北京当代Moma公共空间
设计师Steven Holl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中的城市”式社区方案,尝试一种有社会意识的公共空间设计、步行社区的氛围和可持续性社区策略。
社区的使用者大多是白领及高薪阶层,在实际使用中,居民们仍然生活在围墙的包围之内;非小区居民不被允许进入当代Moma社区,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则被物业租赁给香港公司来作为电影院来经营管理;整个场地北侧的景观区域也没有成为公共空间和社会服务设施。原本设计师构想,这是一个充满着高新技术、可持续,并考虑公共功能和经营的项目,居民在整个设计和决定过程中,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并无发言权、决定权。最终选择性开放的社区空间和独特建筑语言未像设计师想象的那样具有包容性,成为积极的社区公共空间案例。
(二) 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
广州光大花园E区景观项目是一个大型房地产景观项目,四周是多栋33层超高层住宅。此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极易陷入堆砌的、平视套路之中。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试图用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合地域性与生态性,营造一个丰富亲和的社区公共空间。
抽取萌生于岭南大地的图案——榕根,交织成若干榕桥步道,并立足于周边高楼视角,用大地艺术的景观语言来形成场所感,描摹土地自有的肌理和节奏,而非惯常微观视角的园林小品语言。中庭与若干带状广场强调了人的参与,以空间来生长出社区文化。
为保证最大植物量,在项目早期调整了部分车位来留出榕树种植位。让植根土地深处的榕树蔓延在空间的空隙。榕桥周围大量密集的乡土水生植物也构建了凉爽的微气候系统。葱茏翳闭的植物既构成了岭南空间意向,又提供了舒适的荫凉环境。
四、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延展社区公共空间的视野角度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放置公共活动的容器。社区公共空间本身应是与环境结合紧密的空间艺术品,应致力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当代社区公共空间发展应已突破“空间”的概念,强调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的介入,注重社区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空间营造和美化。
(二)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识”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公共性亦是重点。它是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区域,牵涉到空间意义、社会价值、都市更新、产业经济等诸多问题。公共空间特性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度,需要需要不断审视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关系,着眼于提升公民的权利。
(三)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意识”
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以有活力的社区空间的介入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以空间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地域性”
社区公共空间需要对城市和区域学习、聆听和解读,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对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大众文化、城市及社区的文化精神给予了更多关注。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社区公共空间的关键,公共交往空间营造是城市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工作。需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可行的公共空间运作机制
需要确立社区公共空间的决定权。建立基金管理机构,相关领域的咨询机构,和合法的民主的监督制度。
(六)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社区公共空间经过宏大尺度和堆砌发展阶段,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放弃盲目对华丽和奢华社区公共空间的追求。需要开始在设计上考量城市学、社会学更多层次的意义。其研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设计本身。
五、结 语
本文探讨全球化这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骤然开放的格局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机遇。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反思。
社区公共空间其实并不是被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它是与居民的“公共参与”密切相关的。一个好的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带给空间的生命不仅仅是对空间进行高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活力健康持续的营造和人文关怀。在中国这个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的最为丰饶的区域,希冀设计师们创新力的爆发。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 莫什·萨夫迪.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吴越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4] 金 薇. 金笠铭. 绿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策划 ———关于“理想家园”的思考. 城市规划. 2000年第24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