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讲,不是“名字”,是“称呼”。
我数了数,用来确指姜老先生本人的称呼,至少有18种。
可能因为姜老的时代过于遥远,古籍对他姓名的记载比较混乱。一般认为他姓姜,名尚,字牙,也有人说他字子牙,还有人觉得“牙”是他的名,“尚”才是字。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称他为姜尚、姜牙或者姜子牙。又有故事说,姜子牙钓鱼钓到周文王,周文王激动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家爹地盼望您这样的贤人已经很久很久了”。这句名言被缩略成了姜子牙的新名号:太公望。我们还可依此尊称他为:太公、姜望、姜太公。
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姜尚、姜望、姜牙,还是姜子牙和姜太公,所有把姜姓挂在前头的称呼,在姜老先生的时代,根本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在秦汉以前,古人姓、氏分开,男子不称姓,多称氏。“姓氏”一词原本包含“姓”和“氏”两层意思。随着后代开枝散叶,同一个姓会细分出不同的氏来。比如周文王有个儿子,姓姬,名奭(音是),文王把“召(音邵)”这个地方划给他做采邑,供他吃喝,所以他被称为召公奭。召公奭后来接受太保官职,又被封为燕国国君。等到他死后,三个儿子分别继承召公奭的采邑、官职和封国,于是发展出三个氏来:召氏、太保氏和燕氏。但这三个氏的子孙,仍然姓姬。
有人如此总结秦汉以前的姓氏关系:“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通志·氏族略》)氏的范围比姓小得多,更能体现自己这支子孙混得好不好,所以男子更乐意表明自己的氏。姓的作用是防止同姓婚姻,杜绝近亲繁衍,所以女子的称呼必须带上姓。
毫无疑问,姜老先生这样的成功男士,肯定有氏。据说其先祖辅佐大禹有功,夏朝时得到“吕”这块封地,所以姜太公姓姜,吕氏。所以,在姜老先生的时代,人们更有可能这样称呼他:吕尚、吕牙、吕子牙、吕望、吕太公。
用西周的标准来看,确实叫错了,但如今改口也没必要,因为姓和氏很早就合二为一了。 早在战国时期,姓和氏就有了混淆的苗头。孟子说“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意思是我们要避讳长辈的名,但不用避讳姓,因为姓为家族共有,而名为各人独有。这句话直接无视了氏的存在,可能把氏归入了姓的范畴。
到了汉代,姓和氏更是乱成一锅粥。司马迁说姜老先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这句话把姜姓说成“姜氏”,把源于封地的“封氏”说成“封姓”,明显混用了姓和氏的概念。
话说回来,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尊称姜太公为“师尚父”。姜老是兵书《六韬》的传说作者,自然能征善战,“师”就是周朝的军职,约等于现在的将军。“尚”是姜太公的名,也有人认为是字。“父(音甫)”则是男子专用的美称,也可以写成“甫”,一般加在字的后面! 按照“官职 名/字”的格式,我们还可以称姜太公为师望、师尚、师牙、师子牙。
此外,姜太公还位列朝廷三公之一,官居太师。所以,我们又能称他为太师望、太师尚、太师尚父、太师牙、太师子牙。这些称呼里,师望和太师望使用频率比较高,其他几种很少在古籍里出现。
姜太公至少有18种称呼,前面介绍了15种,剩下三种,都与山东有关,都比较生僻。尤其最后一种,连文博圈的大学者,也是最近几年刚刚知道!
姜太公一生的最后时光,与山东结下不解之缘。推翻商朝统治后,他被封为齐国国君,横扫山东诸地。但诡异的是,考古学家从未在山东发现与姜太公同时代的古城,也从未在国内发现任何与他存在直接联系的文物。一直等到2003年,考古队终于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发现一处西周城址,即高青陈庄遗址,后于2008年至2010年进行深入发掘,在一座贵族墓葬里找到七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七条铭文如下:
1. 丰作厥祖齐公尊彝
2. 丰启作厥祖甲宝尊彝
3. 丰启作祖甲宝尊彝
4.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5. 丰启作文祖齐公尊彝
6. 丰启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
7. 祖甲
读懂铭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字,你就能猜出大概意思:“丰”是对青铜器主人的称呼。“作”意为制作。“祖”指爷爷,也可以指爷爷辈或更久远的祖辈。“尊彝”是商周人对青铜器的统称。“丰作祖尊彝”,合起来的意思是:本人“丰”为一位祖先制作了这件青铜器。
“丰”想要纪念的祖先是谁?原来,这位祖先被称作“齐公”。
“齐公”莫非指姜太公?
如果对周朝历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这是青铜器铭文里第一次出现“齐公”二字。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度,齐国属于侯国,齐国国君应该称为“齐侯”,而非“齐公”。
姜太公的情况稍微复杂些。姜老不仅是齐国国君,也是朝廷重臣,是位高权重的太师,所以在朝廷里可以被尊称为“公”。但如果用封国来称呼姜太公,称他为“齐侯”更加妥当。姜太公去世后,也得到一个类似的“国别尊称”,被称为“齐太公”。虽然“齐太公”和“姜太公”都包含“太公”二字,但意义恐怕并不相同。“姜太公”里的“太公”源于“太公望”,是周文王赠予的。“齐太公”里的“太公”可能是对一国早期君主的尊称,其他诸侯国也有类似的习俗。假如诸侯国并非公国,那么青铜器铭文里的“国名 公”应该指该国第一代国君。所以“齐公”最有可能指代的齊侯,还是齐国的创始人:姜太公。
确定“齐公”就是姜太公之后,再次检查青铜器铭文,发现姜老先生竟然还有一种从未被历朝历代任何文献记载的称呼!这就是18种称呼里的最后一种: 这个称呼是:“甲”。 “甲”是什么意思,要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起。据说,古人相信,你每天看到的太阳是不一样的。哪怕今天跟昨天气温相同,这两天的太阳也绝非同一个。古人认为天界有十个太阳,它们住在世界的东方,每天轮流出来值班,十天为一轮,称为一旬。古人还非常有爱地给每个太阳起了名字,分别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太阳的名字就是日名,又称日干、天干。“丰”青铜器上的“甲”便是日名。
早在夏朝,日名确实已经出现在人名里了,比如有位夏朝君主叫孔甲,“甲”便是他的日名。到了商代,几乎每位商王都有自己的日名。比如迁都到殷的盘庚,其日名为“庚”;盘庚的侄子武丁,日名为“丁”;亡国之君商纣王,又被称为帝辛,日名为“辛”。历代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进一步证明,商代贵族曾普遍使用日名。姜太公这位西周重臣愿意使用日名,这也证明至少在西周初年,上层贵族接受并继承了日名传统,推翻了过去所谓日名习俗随商朝灭亡而消失的说法。
在我看来,这些繁星般的称呼,构成了一张包罗万象的社会关系网。
有些称呼反映了他与祖先的关系,比如姜尚和吕尚。有些体现了他与子孙的关系,比如齐公和祖甲。有些看似正经严肃,其实暗藏人生赢家的风光得意,比如太师望,又如师尚父。有些带有历史的浪漫,又像真实的传说,比如他甩竿钓来的那句“太公望”。而我最喜欢的称呼,还是从小就熟悉的那两个:姜子牙和姜太公。因为这两个称呼代表了我童年对他老人家的记忆和敬意。
你心中的姜太公,又是什么样子?
勿忘影中人
/袁哲生
小时候家住台中,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日子——那种比过年过节还了不起,重要到必须全家出动,并且请出“老爷相机”的日子,我就知道那天又要去台中公园了。到台中公园,为的就是要照相,只要父亲举起相机,大家就很自动自发地站在背景是“湖心凉亭”的地方,一字排开,面带微笑……有一次,父亲无缘无故又召集全家去照相,事隔多年我才知道,原来那年父亲被误诊为癌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