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沃伦·巴菲特没有家族办公室的原因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c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两位顶级富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并没有家族办公室,他们也不打算创建这样的机构。可他们难道不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办公室吗?只不过它们是在公开市场上运作的,这样,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赚钱了。
  在伯克希爾·哈撒韦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2018年股东大会上,当巴菲特和芒格被问及是否有家族办公室,如果没有,他们是否打算设立一个时,巴菲特回答说:“我们会是世界上最后拥有家族办公室的人。”话虽如此,不过芒格的回应或许更为恰当——他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家族办公室,它就坐在这儿。”
  我们很难准确地理解芒格的评述背后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仅从字面意义上来讲,他说得完全正确。巴菲特和芒格的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家族办公室之一。如果家族办公室的定义是管理一个或者一组家庭财务事务的实体,并且无论上市或不上市都不会被排除在外的话,情况确实如此。
  好吧,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没有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家族办公室,从巴菲特的上述评述中可以看出,很显然,巴菲特也没有将该公司描述为一个家族办公室。事实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没有把自己描述为任何东西。如果你去访问它的网站,你会看到,那里没有“关于我们”的信息,网站上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对自己的描述。
  过去,它被描述为一家控股集团公司——看起来确实是这样,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全资公司,并且拥有全球多家公司的少数股权。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上市公司,因此外部投资者可以购买该企业的股票。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拿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公众持股,你看到的几乎就是一个单一家族办公室了,至少全世界很多家族办公室会这么认为。因为几乎所有的家族办公室都试图通过购买成功公司——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私人企业——的股份,来仿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功投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表示,他们致力于长期助力这些企业的发展,而对像传统私募股权集团那样——或者至少像他们过去所做的那样——快速退出并不感兴趣。许多家族办公室认为自己是典型的“巴菲特/芒格”式的长期价值投资者。
  因此,如果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很多家族办公室的典范,那么该公司是否至少与家族办公室有些相似呢?这种相似性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芒格会那么回答有关家族办公室的那个问题。
其他文献
成立于1716年的日本手工制品公司中川政七商店四年前庆祝了300周年华诞,该公司是汉诺基协会(Hénokiens)的会员—汉诺基协会是一个由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组成的国际协会。中川政七商店由纺织品制造商Kihei Nakaya创立,最初它以产自奈良的麻制品“奈良晒”起家,这是一种手工制作的精致细密的高级麻织品,最初专供给佛教僧侣和武士贵族,幕府年代就成为德川家的御用品。当初武士们需要制作礼
期刊
说到美国的啤酒,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想到百威(Budweiser)。这家百年老店名气虽然不如可口可乐响亮,但是世界上只要有美国人在的地方,尤其是有美式运动酒吧的地方大概都看得到红蓝两色商标的百威啤酒。不过,百威固然世界知名,但是在美国东岸,真的要说美国啤酒的老大哥、老字号,大概是云岭(Yuengling)啤酒。事实上,云岭啤酒在1829年创立于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Pottsville)的时
期刊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中,慈善组织再次被推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的前沿,当全民的慈善热情被充分激发,如何将人们的爱心落到实处,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许多民间慈善组织强大的资源发动能力及做事效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几家官方的公益慈善组织由于人手有限,加之其落后的对数十亿捐款与医疗物资的管理与调配方式,造成一线的医护人员仍然拿不到急需的医疗物资的行为表现也饱受诟病。如
期刊
可以说,从1月20日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引起全国性关注开始,它就成为了一起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区别于以往单一灾难事件的救助,这次救助行为的紧急性、公共性,以及对救助资源的需求规模,参与救助的人员以及机构的数量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在众多的社会救助行为背后,潜藏了大量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合法性决定捐助意愿 一位研究经济社会学并深入参与本次疫情救助中的人士李红(化名)告诉记者:“合法性是民间
期刊
“中锋,昨天魏红又想约我见面,她原本觉得企业上市了,应该就能解决她家的问题,但是现在看起来事情好像更加复杂了。”我的合伙人在我们谈及一代同辈共同创业的传承话题时,想到了魏红的再次求助。  魏红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两位兄弟一起创业,最初以批发零售为主,后来有了自家工厂,注册设立了企业,三兄妹股份均等。2003年公司曾深陷危机,但在大哥的带领下,公司不仅渡过了困难时期,此后更是成功拓展全国市场,扩张
期刊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先知行同心公益学社理事长林丹,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公益好友的带动下,加入了一项紧急的志愿服务:通过微信分诊群为湖北因新冠病毒肆虐而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线上心理疏导。那些刚刚进群的居民,他们着急、担忧、焦虑、恐惧不安。在专业志愿者凌晨结束了线上咨询服务后,这些居民仍然睡不着,想找一个和自己处境相同的人聊聊天,说说话,相互安抚,舒缓压力。很多志愿者为此也纷纷延迟了自己的睡觉时间。 
期刊
1933年4月9日上海《申报》刊发了“人寿保险专刊”的第四期,邀请到了胡适先生的一副题词,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先例”。胡适的题词从两点阐述了他所认知的人寿保险: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然而这一呼声响彻半个多世纪之后,保险业才开始正式在中国范围
期刊
2020年是中国宣布“GDP将在十年之内翻一番”的最后一年。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本就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一年? 监管更趋严格、声誉风险愈发难测、消费者也更加精明挑剔。然而,作为全球的需求、创新、资本和新兴竞争力重要来源地,中国对大多数全球性企业的重要性也在与日俱增。  刚步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更加清醒,对于行业和企业的认知也在回归常识和本质。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期刊
《华人家族企业关键报告》以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分析,这是第七年进行研究成果发表。本次报告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家族财富传承”与“家族永续接班”的相关数据,并期望通过华人家族企业网络(CHINESE FAMILY BUSINESS NETWORK, 简称CFBN)分享的重要发现,以及对重要议题与实务的讨论,为家族掌门人、家族成员及利益关系人在决策过程中
期刊
在重大危机事件面前,慈善捐赠对效率的要求超过了传统慈善从业者的认知。当一线各种物资告急的时候,如何最有效率地满足这些需要考验着所有慈善机制背后的应急机制。这也让直接援助组织和慈善信托在这场疫情面前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与效率、应急机制紧密相联的就是慈善行为背后的公信力,这也让人们从此前单纯关注捐助执行事务层面的问题向关注结构化管理层面的问题过渡,开始考虑整个慈善捐助的构架,如何高效、透明、有效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