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独立学院的特点及其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下管理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词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制胜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o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機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作为一般的管理原理,“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民办机制,办学经费的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严格地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能更灵活、更高效地调整自身体制和机制来适应社会需求和竞争态势。
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独立学院的特点,某种优势或者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教育价值:作为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价值要平衡三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于教育的期待,希望高校培养出适合本单位需求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于高校教育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毕业之前期待得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校方在办学过程中出于对市场的理解和本身资源条件的限制想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二)特色办学:竞争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保持办学的独特性才能吸引社会的关注和树立教育的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必须面对起步晚、起点低、生源质量差的劣势,积极地发挥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难以模仿:一种特色如果能够被轻易模仿就会失去优势。难于模仿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作为独特性的延伸,难于模仿的优势和资源应能清晰地区分办学的差别,形成教育的比较优势。只有将独特性定位清楚,落实到位,关注细节才能保持办学特色难以被模仿。
(四)不可替代: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面对特定的竞争状况、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限制,一定有某种应对方案和措施,而且在可选的各种方案中是最优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是要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确定哪些资源、哪些举措是“核心”,能够起到最优的效果,从而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按照社会需求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难以被模仿的优势和能力。它可以表现在制度、机制、文化和资源等多种方面。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学院办学的高质量、社会广泛的认可度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特色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衡量独立学院是否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两个因素:一是看独立学院是否具备了差异化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二是看这种差异化是否能保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偏离了这两个标准,任何举措和创新都没有实质的意义。
办学特色,是指高等教育的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作为三种基本战略之一,是指产品和服务具备了被顾客觉察并认可的独特性。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从规模的扩张逐渐调整到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上来。特色办学是一个独立学院创建品牌提升知名度的最核心的因素。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必须围绕办学特色。
衡量独立高校办学是否有特色,此种特色是否有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的效果如何,还要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据最新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有403万人,300万人当年就业;2007年预计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会达到495万人,估计会有350万人当年就业。也就是说,毕业生将有近145万人当年无法就业。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就是要通过特色办学来提升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就业层次,确保学院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
独立学院要想培育出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令人瞩目的办学特色,谋求毕业生较理想的就业效果,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加强与企业合作沟通,共享信息,共同参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得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和学院发展的可持续化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的直接体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明确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3月1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地对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如下指示:“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也应该给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高校能够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稳步推进改革,面向社会办学。”
实现校企结合对于独立学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校企结合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通过与企业合作,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反映出未来行业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说,订单式课程模块,微型课程,嵌入式课程模块都是特色办学的标志。不深入地去了解企业,不积极地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教学改革和探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的实践、行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志向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升高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关注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寻找解决方案,对于高校教师不仅提供了联系实际的理论课题,又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务实的作风和实战案例教学的研讨。对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四,许多独立商科院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惜花重金来进行实验室建设。这些实验室多是模拟企业的运作,并不能和企业的真实运作相提并论,如果能寻找到一条将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作结合起来的途径,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投资,也能大幅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扬长避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主动地调整自身,从思想层面,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上保障成功实施。独立高校要上下一致,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领会此种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在展开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时地总结经验,对于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要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以保障合作的通畅、巩固合作的成果,最终使得校企合作在各方面、各环节都有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机制来保障实施。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时下管理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词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制胜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o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機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作为一般的管理原理,“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民办机制,办学经费的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严格地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能更灵活、更高效地调整自身体制和机制来适应社会需求和竞争态势。
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独立学院的特点,某种优势或者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一)教育价值:作为独立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价值要平衡三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于教育的期待,希望高校培养出适合本单位需求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于高校教育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毕业之前期待得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校方在办学过程中出于对市场的理解和本身资源条件的限制想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二)特色办学:竞争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保持办学的独特性才能吸引社会的关注和树立教育的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必须面对起步晚、起点低、生源质量差的劣势,积极地发挥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难以模仿:一种特色如果能够被轻易模仿就会失去优势。难于模仿的特色才是真正的特色。作为独特性的延伸,难于模仿的优势和资源应能清晰地区分办学的差别,形成教育的比较优势。只有将独特性定位清楚,落实到位,关注细节才能保持办学特色难以被模仿。
(四)不可替代: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面对特定的竞争状况、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优势和限制,一定有某种应对方案和措施,而且在可选的各种方案中是最优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是要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确定哪些资源、哪些举措是“核心”,能够起到最优的效果,从而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按照社会需求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难以被模仿的优势和能力。它可以表现在制度、机制、文化和资源等多种方面。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学院办学的高质量、社会广泛的认可度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特色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衡量独立学院是否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两个因素:一是看独立学院是否具备了差异化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二是看这种差异化是否能保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偏离了这两个标准,任何举措和创新都没有实质的意义。
办学特色,是指高等教育的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作为三种基本战略之一,是指产品和服务具备了被顾客觉察并认可的独特性。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从规模的扩张逐渐调整到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上来。特色办学是一个独立学院创建品牌提升知名度的最核心的因素。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必须围绕办学特色。
衡量独立高校办学是否有特色,此种特色是否有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的效果如何,还要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据最新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有403万人,300万人当年就业;2007年预计毕业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会达到495万人,估计会有350万人当年就业。也就是说,毕业生将有近145万人当年无法就业。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就是要通过特色办学来提升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就业层次,确保学院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关键
独立学院要想培育出核心竞争能力,形成令人瞩目的办学特色,谋求毕业生较理想的就业效果,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加强与企业合作沟通,共享信息,共同参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得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和学院发展的可持续化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的直接体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明确指出:“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3月1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地对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如下指示:“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也应该给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高校能够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稳步推进改革,面向社会办学。”
实现校企结合对于独立学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校企结合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通过与企业合作,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反映出未来行业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说,订单式课程模块,微型课程,嵌入式课程模块都是特色办学的标志。不深入地去了解企业,不积极地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教学改革和探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的实践、行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志向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升高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关注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寻找解决方案,对于高校教师不仅提供了联系实际的理论课题,又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务实的作风和实战案例教学的研讨。对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四,许多独立商科院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惜花重金来进行实验室建设。这些实验室多是模拟企业的运作,并不能和企业的真实运作相提并论,如果能寻找到一条将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作结合起来的途径,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投资,也能大幅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独立学院扬长避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主动地调整自身,从思想层面,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上保障成功实施。独立高校要上下一致,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领会此种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在展开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时地总结经验,对于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要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以保障合作的通畅、巩固合作的成果,最终使得校企合作在各方面、各环节都有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机制来保障实施。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