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指以文本中的文化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解,还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环境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日积月累中熏陶中感知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其文化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空间;传统文化;拓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59-01
“一曝十寒”是无法生长出好庄稼的,一蹴而就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倘若要在語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打破教材文本的限制,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采取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我们要如何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拓展传统文化教学空间呢?
一、每节课前两个成语
成语是在时间的洗涤过程中留下来的形式简单却寓意深刻的词组或短语。就目前所接触到成语来看,其大都是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的故事、神话的,本身就属于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数。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学生能日积月累猜成语,不仅可以拓展其语言知识储备,还可以使其在大量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熟悉感,为其传统文化意识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抓住课前自主学习该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地搜集两个成语,并整理其来源内容、含义等。在课堂教学之初,我则鼓励每一学生每天轮流就自己所搜集的成语进行简单地讲述。而其他学生则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记录,或者就此理解踢出去极具个性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积累一定量的成语,还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获得传统文化掌握质量的提升。
二、每节课后两句名言
名言警句都是是古人经过巧妙的构思,利用简练的句子将自己的人生体会概括出来的闻言词汇。名言警句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受到是启发。而且,在名言警句积累的过程中,倘若学生能将自主积累文言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其获得语文语言储备的增多,还可以使其受到古人智慧的启发,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其修身养性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利用课后时间,按照名言警句的类别,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地搜集两句符合要求的文言名言警句。具体来说,我会按照“诚信类”、“节俭类”、“勤奋类”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文言名言警句,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对自己所搜集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说明,自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会自主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做事情要坚持不懈……在讨论之后,自主地推选一个成员将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写到教室后方的黑板上,以供其他学生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我还会以两周为一个期限,对所搜集、整理的名言警句内容,利用提问、背诵等方式进行检查。正所谓,书读百遍变其义自见。在这样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古人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
三、每周记诵《论语》语录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即便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其却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上游,以主流传统文化的形式留存至今。就我们所使用的青岛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收录着大量的《论语》内容。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单靠教材内容是无法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有效熏陶的,此时还需要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地搜集其他的《论语》语录。然后我则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搜集的语录内容提出问题,以此在有针对性的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在这样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言行举止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以此在将传统文化认知转变为文化行为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内容之外,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还根据教学内容,每月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活动,以此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比如,我在组织了《饮酒》该内容教学之后,组织了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为主题的文化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搜集与陶渊明有关的知识内容,搜集其田园诗句,并分析特点,以此体会到其在古诗词中所寄予的隐逸情结。
总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对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多样的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使学生在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等过程中,不仅能创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还使其在知识积累中感知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黄佳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7(31):55.
[2]田存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7(32):44-45.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空间;传统文化;拓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59-01
“一曝十寒”是无法生长出好庄稼的,一蹴而就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倘若要在語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打破教材文本的限制,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采取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我们要如何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拓展传统文化教学空间呢?
一、每节课前两个成语
成语是在时间的洗涤过程中留下来的形式简单却寓意深刻的词组或短语。就目前所接触到成语来看,其大都是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的故事、神话的,本身就属于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地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数。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学生能日积月累猜成语,不仅可以拓展其语言知识储备,还可以使其在大量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熟悉感,为其传统文化意识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抓住课前自主学习该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地搜集两个成语,并整理其来源内容、含义等。在课堂教学之初,我则鼓励每一学生每天轮流就自己所搜集的成语进行简单地讲述。而其他学生则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记录,或者就此理解踢出去极具个性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积累一定量的成语,还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获得传统文化掌握质量的提升。
二、每节课后两句名言
名言警句都是是古人经过巧妙的构思,利用简练的句子将自己的人生体会概括出来的闻言词汇。名言警句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受到是启发。而且,在名言警句积累的过程中,倘若学生能将自主积累文言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其获得语文语言储备的增多,还可以使其受到古人智慧的启发,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其修身养性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利用课后时间,按照名言警句的类别,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地搜集两句符合要求的文言名言警句。具体来说,我会按照“诚信类”、“节俭类”、“勤奋类”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文言名言警句,并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对自己所搜集的名言警句进行分析、说明,自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会自主学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海”,做事情要坚持不懈……在讨论之后,自主地推选一个成员将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写到教室后方的黑板上,以供其他学生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我还会以两周为一个期限,对所搜集、整理的名言警句内容,利用提问、背诵等方式进行检查。正所谓,书读百遍变其义自见。在这样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古人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
三、每周记诵《论语》语录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即便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但是其却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上游,以主流传统文化的形式留存至今。就我们所使用的青岛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收录着大量的《论语》内容。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单靠教材内容是无法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有效熏陶的,此时还需要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地搜集其他的《论语》语录。然后我则利用自习课的时间,鼓励学生就自己所搜集的语录内容提出问题,以此在有针对性的讲解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在这样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言行举止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以此在将传统文化认知转变为文化行为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内容之外,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还根据教学内容,每月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活动,以此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比如,我在组织了《饮酒》该内容教学之后,组织了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为主题的文化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形式搜集与陶渊明有关的知识内容,搜集其田园诗句,并分析特点,以此体会到其在古诗词中所寄予的隐逸情结。
总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要对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给予充分的重视,采取多样的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使学生在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等过程中,不仅能创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还使其在知识积累中感知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黄佳丽.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经典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7(31):55.
[2]田存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7(3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