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教学浅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tiand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度重视和合理展开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然而“过程”之后,学生语文水平低下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重教学结论而轻教学过程。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加强读、写、听、说环节的紧密结合。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活动中获取、积累和发展。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读、写、听、说,它们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缺一不可。听读与说写分属吸收与表达,他们同在一个平台上,或紧或松,或先或后,或单项勾联,或多项交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全面立体地发展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读、写、听、说又各有个性。读,是据“言”知“意”的最佳方式,它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冷漠的文字还原成饱含作者情感的有声语言,领悟其内蕴,感知语言的优劣。写,则是将心中之意外化为言,以精细的文字诉诸对方。听,必须具备较高的辨音能力和瞬间的记忆能力,并借助语境,体态及手势,感知语言的优劣。说,要求说者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借助手势、体态,将心中之意准确地脱口而出。读、写、听、说是从不同的途径创造学生的语感,不可偏废一方,必须全面重视。课堂教学,必须全面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才是一节真正完整的语文课。
  2.重过程,轻结论。前面说过,语言能力只能在语言活动中获取、积累和发展,因为语言活动的内部机制是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这个“相互转换”便构成了“过程”。语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和提高。离开了这个“过程”,所谓的语感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并合理展开这个过程。
  怎样重视这个过程呢?
  一是指导学生反复充分朗读、吟诵、涵泳,从音读、意读上升到情读、美读,在读中体会语感,产生语感,品味语感,积淀语感。而教学中语感的分析不能介入太快。具体地说,通过朗读才能整体感知语言作品,了解作品的思路,获得语音感、语气感、情味感,对语言作品所表达的意蕴了然于心。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道理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通过吟诵,勾联和创造出新的表象,进入作者胸境,因声求气,因气悟道,品味语言优劣,获得语感。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揣摩、推敲、鉴赏玩索,获得语感。总之,只有反复地读,学生才能由“语表层”进入“内蕴层”,才能自悟自得,获得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语感。如果学生读的不充分,急忙进行语感分析,品味语言,由于缺乏应有的基础,对语言的品味也就不可能准和深,如果教师这时就去“速成”,一定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
  二是指导学生充分品味咀嚼,切忌快速下结论。品味语言,是动用生活经验与语言信息汇合成表象,去判定语言的优劣。不待学生细致咀嚼,表象重视或汇合成新的表象,就由教师或少数学生得出结论,让大多数学生只记住别人的结论,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是没有帮助的。
  三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化解分歧。对语言的感觉,因人而异,因为学生的语感活动是以他们的生活积累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将自己溶进语言作品中,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同一语言作品,不可能产生一样的感受,品味出同样的情味。比如,阅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诗,由于生活阅历的差异有的仅感受到北方白茫茫的一片,有的或许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有的则感悟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壮美的豪情。在语感训练中,应该提倡万紫千红,百家争鸣,对语言作品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语感活动的天地里,让他们交锋,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而不应该规定学生只能这样回答,不能那样回答。简单划一,强求一律,会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最终窒息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形成。
  3.“产品”显示,展开语感活动过程。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言”和“意”的转换,培养语感。例如:“写”,是由“意”转换为“言”,通过“文章”这一产品显示出来,可以监测到其转换的情况。但听和读的“转换”,基本上是“暗箱操作”,是在内心完成的,别人及自己很难监测到这种“转换”的具体情况,必须将这种隐性的转化过程化作显性的运作过程,即用“产品”形式显示,展开语感活动的“过程”。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关于念书的问题是不相同的。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四书》。”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文字晓畅,没有生字难词,学生自以为理解了,但理解到什么程度,无法了解清楚。这时可“火力侦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写一写自己的理解,以“产品”的形式显示出来,“转换”的情况也就大白了。
  二、密切联系生活,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构建“大语文“教学观,积淀学生语感。
  语感,其实就是在听读写中迅速准确地调动生活积累达到直接、整体理解语言的能力。对此,叶圣陶曾引用夏丏尊一段精彩的文字解释语感:“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夜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这段文字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阅读者对语言作品的意味的准确、灵敏的感受能力来源于阅读者的生活积累。如果学生有过春雨斜飞,朵朵鲜花水灵晶莹,鲜艳欲滴的生活体验,也有过在清新潮润的环境中聆听润泽、悠远音乐的体验,那么对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钟声云外湿”中的两上“湿”字的妙趣,一定会感知到其情味迥然相异。凡所积累都是心化了的结果,是最为深切的感受,是情的沉淀。学生凭借这深切的感受,情的沉淀及一定的语言能力,在对语言作品的品味中,因言会意,扬弃、取舍,不断完善原有的生活积累,不断地提高语感水平。生活表象是形成语感的物质基础。所以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能够接近作品的旨趣了。”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具体作法有三:其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语言,要尽量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理解语言的特殊情况及深层含义。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其二,构建“大语文”与“小语文”息息相通的语言教育结构。“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活与课堂的关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随时随地相机施教,把社会当作大课堂,实施大小课堂一体化,密切了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育即在其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深刻地提示了大小语文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语文教育应向外延伸,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与自然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学习社会生活活泼的语言,存储更多的生活表象,其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生体验生活,更多的是以间接的方式参与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时,应该善于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以较高的艺术品味再现语言作品的内蕴,帮助学生间接地丰富生活积累。另一方面,生活积累只有与情结合,才能因言译象,创造出新的表象。
  实际上,读、写、听、说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只要我们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与学生生活中的读、写、听、说融为一体,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其他文献
2008年7月17日,伴随着庄严、肃穆的义勇军进行曲,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在植被和裸地共存的情况下,考虑了植物的某些生态条件,利用热量平衡方程,对于不同气候和生态条件计算了绿洲总的蒸散率以及植被和土壤的温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蒸散率的解可
2008年9月4日,水利部水电局专题向刘宁总工、庞进武副总工汇报了“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及“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编制规范”工作情况。田中兴局长主持了汇报会,水电局邢援越
近年来,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广大农村水电干部职工的努力,水能资源管理和农村水电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了解,2010年2月电力行业再度陷入行业亏损,是预期电价上调的主要动因。而近期国内外煤炭涨价预期强化、西南旱情造成的水力发电不足使电力供求短缺,则促成了市场对电价上调的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作为文本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2014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安娜之死》选自经典名篇《安娜·卡列尼娜》,读过原著的同学在答题时要得心应手许多,而平时不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容易
通过观测研究证实了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是频散和非频散之间的转换过程.除此之外,进行了一个数值试验,发现天气尺度波似乎对阻塞的形成起支配作用,而地形似乎起
笔者设计了一种鉴定微量稀释棒稀释结果准确与否的客观方法,并对稀释棒的取样方式,手搓次数,稀释转递过程引起的误差进行实验研究。认为稀释棒取样以棒头伸入血清2mm为宜,取出应避免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很好的改变了过去被动式学习、个体式学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却让人感到很虚空,没有什么价值。虽然课堂上学生讨论也热火朝天,但效果并不佳。那么问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