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习制是一项以工作经历为主题的教育和培训工程,旨在帮助16至23岁的公民习得学徒工或是正式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和关键经历。英国教育部和商业、革新和技能部在2013年8月联合启动实习制工程,制订年度工作框架,在实习制的参加人员、实习内容、雇主资质、资金支持、教育和培训机构等方面做了严格规范,并保障参与学徒制工程的雇主、教育与培训提供者和年轻人的多方面权益。
关键词:青年人;学徒技能;就业技能;开发;实习制;英国
基金项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5人文社科重点课题“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现象研究”(项目编号:zdkt2015-013)
作者简介:王亚平,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杨中力,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数控机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6-0050-04
近二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了青年人受教育水平,但是,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人远离社会,致使知识过剩、失业人口剧增等现象的出现,青年人失业成为了全球性问题。欧美国家较早关注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英国,通过对其在工业革命时期颁布的《手工业法》(1563年)中实行的学徒制培训革新[1],在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2000年以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连续发布《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14~19岁:教育与技能》等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公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报告。2013年8月,英国教育部和商业、革新与技能部在2013年8月联合启动实习制(Traineeships)工程,经过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第一季度,已经有近2万年轻人通过实习制找到了实习机会,收获了珍贵的工作经历,弥合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裂口”,为青年人进入学徒制或是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一、“实习制”工程产生的背景
英国商业、革新和技能部的技能部长马修·汉考克在于雇主交流期间,雇主告诉他年轻人失业的原因多是由于缺乏企业需要的技能和工作态度。马修认为这并不奇怪,许多年轻人没有或是很少求职、工作经历,年轻人求职时面对的是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这样做是让年轻人在机会前冒险,是不对的。因此,马修希望在英国发展一种成熟、新颖的“实习制”,提供包括工作场所、技能培训、英语和数学教育等服务,帮助大批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是找到稳定工作。2012年12月,马修·汉考克在英国普通高校协会2012年会上认为:英国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100多万人参加学徒制,成绩斐然,如何提供雇主需要的质量更高、更严谨的学徒制是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提高学徒制的标准后,未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技能与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之间会产生更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技能养成机制——实习制,是英国的学徒制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013年1月,马修·汉考克发表了《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稳定工作的技能》(讨论稿)一文:讨论了“实习制”所要解决的数个问题,特别工作经历的问题。英国的部分青少年十分渴望就业,或是进入学徒制,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容乐观。关键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因为工作经历可以让年轻人在雇主的允许下和成年人一起工作,观察工作环境、承担工作任务,学习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行为规范,这样的工作经历就弥补了教育和工作之间的真空地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给年轻人证明自我的机会,发展工作技能、态度和行为;现实的境遇告诉我们必须“实习制”必须是灵活多样且个性化的,主要是加强年轻人的英语和数学能力,丰富工作经历,培养观察意识。基于以上的实践探索,马修初步设想了“实习制”的模型[2],如图1所示。
二、“实习制”工程的年度运行框架
2013年8月,英国商业、革新和技能部为“实习制”作了明确界定:“实习制”是一项以工作经历为主题的教育和培训工程,旨在帮助16至23岁的公民习得学徒工或是正式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和关键经历。在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英国教育部和商业、革新和技能部在2014年5月发布《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稳定工作的技能》(2014-2015年度运行框架),在成功运行1年的基础上,于2015年3月发布《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长期工作的技能》(2015-2016年度运行框架)。两个文件面对不同的环境也做出了实时变动,但基本框架一致,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实习制”项目的服务对象
运行框架把“目标群体”作为“实习制”明确的服务对象,就是鼓励雇主或企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给这样的青年人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最有效的发挥“实习制”的作用。
1.年龄范围。“实习制”适用于16至25岁之间的年轻人,包括学业困难、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年轻人。
2.群体特征。即将进入学徒制培训或是稳定就业的年轻人和没有正在接受教育、培训、雇佣的年轻人;渴望进入职场但是缺少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年轻人;职业技术水平在3级以下年轻人;正在职场但是缺少持续工作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的年轻人。
培训方和企业方针对不同背景的实习者可以采用单独或是群体方式对其进行实习工作安排,帮助他们适应适应不同的环境,达到实习制项目的考核标准。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会检查项目运行过程中残疾者、女性等实习者等的状况,以确保所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年轻人都能从项目中有所获益。
(二)“实习制”项目的实习内容
“实习制”是一个以工作经验为主题的教育培训项目,它是一个帮助青少年进入并且成功完成学徒制的重要途径。因为学徒制是提供高水平的培训,保证学徒可以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并且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结合需要参加实习制的青年人的需要,并且参考雇主的建议,经过综合考虑,“实习制”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组成。 1.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实用工作经历、开发其工作技能的高水平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技能、知识、信心、态度和行为只有在真实的工作过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实习制”项目中的工作环境首先需要接受审核,以确保青年人可以在实习中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通过审核后,项目组还要对于青年人的实习安排进行审核,尽力保证实习者的获益权利。实习时长一般在100~240小时之间较为适宜,每周最长的实习时间不得超过30小时,超出240小时的项目最好是为青年人就业做准备的,但是也要依据实习者的个人需要。实习的内容应是企业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习得的技能可以帮助青年人就业。所有的青年人在结束“实习制”项目时,雇佣方必须为实习者提供一次离职面谈的服务,在这个环节,企业需要反馈给实习者一个对其在企业工作情况的真实反馈,帮助青年人为未来的工作机会做练习和准备。总之,青年人的实习环境、内容、程序等都需要在三方协议中明确规定,作为项目考核重要依据。
2.求职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需要教育培训提供者和雇主共同设计和协商,培训项目包括年轻人在工作经历中学习不到的个人和社会技能,促进他们未来的就业。最重要是培训过程中要包括年轻人求职和就业的技能,比如,求职技巧、简历写作和面试技巧,还有在工作过程中用到的技能,例如项目策划、时间规划、团队协作、自信等。内部培训也应该包括部分年轻人未来需要的一些特殊工作技能。在一个以基金为主题的“实习制”模型中,实习者需要定期接受8个关键行为评价,分别是考勤和守时、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决策、职业规范、问题分析与解决、反应与反省和自我激励。通过对实习者实习过程这些关键行为考核,确定其实习效果。
3.英语和数学。雇主都明确表示文字和数字是就业的关键技能,因此,英语和数学是“实习制”项目中的关键内容。假如实习者的国家普通考试中成绩未达到C等级,或是技能水平未达到2级,其在参加“实习制”项目中就必须学习英语和数学,通过项目培训,以求在国家普通考试中取得C以上的等级。“实习制”项目中的英语和数学培训必须依据实习者已有的等级水平,而且要注重英语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水平,例如,问题解决、不同文体的写作、写作中的语法问题等。技能部鼓励雇佣方尽可能帮助实习者通过国家普通考试要求的等级,同时希望青年人在实习项目结束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例如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或是作为学徒制教育的内容,教育培训提供方将会在这些地方给予实习者这些方面的规则指导或基金支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培训之外,培训提供方和雇主可以依据青年人的需要和地方劳动力市场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高水平的职业资格培训、当地劳动市场、产业或是雇主需要的特殊技能、商业或企业知识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总之,教育培训方和雇主务必要依据地方劳动力市场需要设计“实习制”项目。
(三)“实习制”项目运行框架保障和资金来源
技能部致力于保证“实习制”对于青年人和雇主是一个高水平的培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育标准办公室制定了教育培训提供者成为“良好”等级和“优秀”等级的标准,并限制达到的等级的供方的数量。通过这样的管理体制,促进项目的优化运行。在政府的指导下,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提高“实习制”项目水平,保障年轻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实习机会,培养其参加学徒制和工作的技能。
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在提升“实习制”方面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们要雇用年轻人并且招录其参加项目。地方权力机关,如学校、学院、就业办公室、生涯发展咨询中心等部门,对于年轻人参加“实习制”项目的兴趣具有强大地生命力。
因此,“实习制”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由政府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在其参与的“实习制”项目达到优秀等级,政府会进行相应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或是拿出部分教育基金来补充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者的项目费用。
三.“实习制”项目运行效果
在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间,1590个实习生参加了“实习制”项目,200家教育培训单位参加了“实习制”项目,218个雇主参加了“实习制”项目。
在1年的运行中,59%的实习生完成了“实习制”项目,30%提前退出,11%仍然在参加项目。提前离开项目的实习生是出于找到了工作、身体、个人兴趣等原因,部分是由于项目提前结束。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制”项目后参加了学徒制或是找到了工作,17%的实习生在接受培训或是教育,但是剩下26%的实习生正在找工作或是做其他事情。在找到工作或是进入学徒制的实习生里,42%留在了实习的企业,18%留在了原来的行业,39%进入了其他的行业或企业。
79%的实习生对于项目表示比较满意,实习生索菲亚说:“实习制提供的工作经历令人终生受益。”但是,25%的实习生认为,英语和数学培训过于简单,21%的实习生认为,求职技巧培训过于简单; 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制”对于他们找工作有很大帮助,59%的实习生比之前投出更多的简历,58%的实习生通过投递简历找到了工作。5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历帮助了他们找到了工作机会,6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帮助他们找到了求职的信心。
98%的教育培训提供者在“实习制”项目结束时给实习生提供了离职面谈,其认为:“帮助实习生提高工作技能,就是教学培训方要做的”。大部分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呼吁要加大对“实习制”项目的推广力度。
25%的雇主认为,实习生要比他们预期的要好,54%的雇主认为实习生与他们的预期接近,17%的雇主认为实习生比他们预期的情况要差。84%的雇主为实习生在项目结束时提供了离职面谈,其中大部分都是面对一个真实的工作岗位。90%的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认为,“实习制”帮助了年轻人提高了工作技能并提供了工作机会。大多雇主认为,通过面试的实习生可以直接进入学徒制,对于企业来说受益很多。 英国教育部文件《学徒制重大成绩》认为,“实习制”已经发展成为求职者取得学徒资格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进身之阶,该项目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季度的参加人员增加了5 000名,84%的教育培训提供机构和94%的雇主认为,实习制在促进年轻人获得学徒资格或是在找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四、“实习制”项目的现实意义
英国推行“实习制”项目是其对学徒制教育的重要补充,帮助青年人跨越了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帮助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并为职业教育培训方保证培训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结合我国当前青年人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切身需要的培训
“实习制”主要解决青年人的就业技能,如面试技巧、岗位能力、语文和数学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的。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很有具有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其求职面试多是借助影视剧或求职书籍获得,从来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在真正的面试时很难把握好自我展示的度,不是过于内敛,就是过于张扬,或是言语表达混乱,导致面试时失败;职校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一般较差,文书能力和数理能力不足,往往辞不达意,逻辑性不足,自然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岗位能力在工作过实践中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学校和企业在管理制度、价值文化等方面差别很大,难以培养学生岗位责任感,岗位技能更是纸上谈兵。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普通教育方面是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培养一定要按照人的“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切忌揠苗助长,对其进行普通教育和社会能力培养,才是符合其最近发展区,促使职校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谋职求生。
(二)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实习制”项目是一个多方参与、多元选择的体系,给青年人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机会,年轻人选择的实习岗位多是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而不是被迫选择的。相比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实习岗位多是学校统一安排,或是自己寻找临时工,很少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和真正需要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实习的低效化,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一系列消极思想的产生。我国在教育管理方面比较严格,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学生的选择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基本上只有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而“实习制”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实习内容和机会,市场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汇总,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去向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三)加强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校企关系中,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在上世纪末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由于当时企业和学校都完全在政府的统筹之下,基本上是“订单式”教育。而现在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制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而且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由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大陆企业举办企业培训学校的并不多,人力资源仍然依赖于职业院校,但是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仍然延续着上世纪作为国有企业的职工大学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人才培养离开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学生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难以发展,毕业生成为了政府、学校和企业间的“死结”。
如果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改变我国企业在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弱势地位,就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参与目标制定、过程参与,只有这样,青年人就业问题才会有所缓解,企业发展也才会具有充实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也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4.
[2] Nick Gibb MP, Nick BolesMP, Rob Wilson MP, and The RtHon Nicky Morgan MP. What the government's doing about
young people [EB/OL].[2016-03-12].www.education.gov.uk/traineeships.
[责任编辑 张栋梁]
关键词:青年人;学徒技能;就业技能;开发;实习制;英国
基金项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5人文社科重点课题“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学生使用手机现象研究”(项目编号:zdkt2015-013)
作者简介:王亚平,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杨中力,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数控机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6-0050-04
近二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了青年人受教育水平,但是,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人远离社会,致使知识过剩、失业人口剧增等现象的出现,青年人失业成为了全球性问题。欧美国家较早关注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英国,通过对其在工业革命时期颁布的《手工业法》(1563年)中实行的学徒制培训革新[1],在1993年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2000年以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连续发布《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14~19岁:教育与技能》等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公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报告。2013年8月,英国教育部和商业、革新与技能部在2013年8月联合启动实习制(Traineeships)工程,经过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第一季度,已经有近2万年轻人通过实习制找到了实习机会,收获了珍贵的工作经历,弥合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之间的“裂口”,为青年人进入学徒制或是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一、“实习制”工程产生的背景
英国商业、革新和技能部的技能部长马修·汉考克在于雇主交流期间,雇主告诉他年轻人失业的原因多是由于缺乏企业需要的技能和工作态度。马修认为这并不奇怪,许多年轻人没有或是很少求职、工作经历,年轻人求职时面对的是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成年人,这样做是让年轻人在机会前冒险,是不对的。因此,马修希望在英国发展一种成熟、新颖的“实习制”,提供包括工作场所、技能培训、英语和数学教育等服务,帮助大批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是找到稳定工作。2012年12月,马修·汉考克在英国普通高校协会2012年会上认为:英国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100多万人参加学徒制,成绩斐然,如何提供雇主需要的质量更高、更严谨的学徒制是仍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提高学徒制的标准后,未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技能与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之间会产生更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技能养成机制——实习制,是英国的学徒制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013年1月,马修·汉考克发表了《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稳定工作的技能》(讨论稿)一文:讨论了“实习制”所要解决的数个问题,特别工作经历的问题。英国的部分青少年十分渴望就业,或是进入学徒制,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容乐观。关键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因为工作经历可以让年轻人在雇主的允许下和成年人一起工作,观察工作环境、承担工作任务,学习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行为规范,这样的工作经历就弥补了教育和工作之间的真空地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给年轻人证明自我的机会,发展工作技能、态度和行为;现实的境遇告诉我们必须“实习制”必须是灵活多样且个性化的,主要是加强年轻人的英语和数学能力,丰富工作经历,培养观察意识。基于以上的实践探索,马修初步设想了“实习制”的模型[2],如图1所示。
二、“实习制”工程的年度运行框架
2013年8月,英国商业、革新和技能部为“实习制”作了明确界定:“实习制”是一项以工作经历为主题的教育和培训工程,旨在帮助16至23岁的公民习得学徒工或是正式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和关键经历。在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英国教育部和商业、革新和技能部在2014年5月发布《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稳定工作的技能》(2014-2015年度运行框架),在成功运行1年的基础上,于2015年3月发布《实习制:促进年轻人取得学徒资格或获得其他长期工作的技能》(2015-2016年度运行框架)。两个文件面对不同的环境也做出了实时变动,但基本框架一致,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实习制”项目的服务对象
运行框架把“目标群体”作为“实习制”明确的服务对象,就是鼓励雇主或企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给这样的青年人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最有效的发挥“实习制”的作用。
1.年龄范围。“实习制”适用于16至25岁之间的年轻人,包括学业困难、身体残疾等特殊群体年轻人。
2.群体特征。即将进入学徒制培训或是稳定就业的年轻人和没有正在接受教育、培训、雇佣的年轻人;渴望进入职场但是缺少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年轻人;职业技术水平在3级以下年轻人;正在职场但是缺少持续工作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的年轻人。
培训方和企业方针对不同背景的实习者可以采用单独或是群体方式对其进行实习工作安排,帮助他们适应适应不同的环境,达到实习制项目的考核标准。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会检查项目运行过程中残疾者、女性等实习者等的状况,以确保所有达到考核标准的年轻人都能从项目中有所获益。
(二)“实习制”项目的实习内容
“实习制”是一个以工作经验为主题的教育培训项目,它是一个帮助青少年进入并且成功完成学徒制的重要途径。因为学徒制是提供高水平的培训,保证学徒可以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并且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结合需要参加实习制的青年人的需要,并且参考雇主的建议,经过综合考虑,“实习制”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组成。 1.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实用工作经历、开发其工作技能的高水平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技能、知识、信心、态度和行为只有在真实的工作过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实习制”项目中的工作环境首先需要接受审核,以确保青年人可以在实习中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通过审核后,项目组还要对于青年人的实习安排进行审核,尽力保证实习者的获益权利。实习时长一般在100~240小时之间较为适宜,每周最长的实习时间不得超过30小时,超出240小时的项目最好是为青年人就业做准备的,但是也要依据实习者的个人需要。实习的内容应是企业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习得的技能可以帮助青年人就业。所有的青年人在结束“实习制”项目时,雇佣方必须为实习者提供一次离职面谈的服务,在这个环节,企业需要反馈给实习者一个对其在企业工作情况的真实反馈,帮助青年人为未来的工作机会做练习和准备。总之,青年人的实习环境、内容、程序等都需要在三方协议中明确规定,作为项目考核重要依据。
2.求职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需要教育培训提供者和雇主共同设计和协商,培训项目包括年轻人在工作经历中学习不到的个人和社会技能,促进他们未来的就业。最重要是培训过程中要包括年轻人求职和就业的技能,比如,求职技巧、简历写作和面试技巧,还有在工作过程中用到的技能,例如项目策划、时间规划、团队协作、自信等。内部培训也应该包括部分年轻人未来需要的一些特殊工作技能。在一个以基金为主题的“实习制”模型中,实习者需要定期接受8个关键行为评价,分别是考勤和守时、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决策、职业规范、问题分析与解决、反应与反省和自我激励。通过对实习者实习过程这些关键行为考核,确定其实习效果。
3.英语和数学。雇主都明确表示文字和数字是就业的关键技能,因此,英语和数学是“实习制”项目中的关键内容。假如实习者的国家普通考试中成绩未达到C等级,或是技能水平未达到2级,其在参加“实习制”项目中就必须学习英语和数学,通过项目培训,以求在国家普通考试中取得C以上的等级。“实习制”项目中的英语和数学培训必须依据实习者已有的等级水平,而且要注重英语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水平,例如,问题解决、不同文体的写作、写作中的语法问题等。技能部鼓励雇佣方尽可能帮助实习者通过国家普通考试要求的等级,同时希望青年人在实习项目结束后继续参加职业培训,例如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或是作为学徒制教育的内容,教育培训提供方将会在这些地方给予实习者这些方面的规则指导或基金支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培训之外,培训提供方和雇主可以依据青年人的需要和地方劳动力市场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高水平的职业资格培训、当地劳动市场、产业或是雇主需要的特殊技能、商业或企业知识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总之,教育培训方和雇主务必要依据地方劳动力市场需要设计“实习制”项目。
(三)“实习制”项目运行框架保障和资金来源
技能部致力于保证“实习制”对于青年人和雇主是一个高水平的培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育标准办公室制定了教育培训提供者成为“良好”等级和“优秀”等级的标准,并限制达到的等级的供方的数量。通过这样的管理体制,促进项目的优化运行。在政府的指导下,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提高“实习制”项目水平,保障年轻人可以得到更好的实习机会,培养其参加学徒制和工作的技能。
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在提升“实习制”方面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们要雇用年轻人并且招录其参加项目。地方权力机关,如学校、学院、就业办公室、生涯发展咨询中心等部门,对于年轻人参加“实习制”项目的兴趣具有强大地生命力。
因此,“实习制”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由政府部门进行总体规划和管理,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方在其参与的“实习制”项目达到优秀等级,政府会进行相应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或是拿出部分教育基金来补充雇主和教育培训提供者的项目费用。
三.“实习制”项目运行效果
在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间,1590个实习生参加了“实习制”项目,200家教育培训单位参加了“实习制”项目,218个雇主参加了“实习制”项目。
在1年的运行中,59%的实习生完成了“实习制”项目,30%提前退出,11%仍然在参加项目。提前离开项目的实习生是出于找到了工作、身体、个人兴趣等原因,部分是由于项目提前结束。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制”项目后参加了学徒制或是找到了工作,17%的实习生在接受培训或是教育,但是剩下26%的实习生正在找工作或是做其他事情。在找到工作或是进入学徒制的实习生里,42%留在了实习的企业,18%留在了原来的行业,39%进入了其他的行业或企业。
79%的实习生对于项目表示比较满意,实习生索菲亚说:“实习制提供的工作经历令人终生受益。”但是,25%的实习生认为,英语和数学培训过于简单,21%的实习生认为,求职技巧培训过于简单; 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制”对于他们找工作有很大帮助,59%的实习生比之前投出更多的简历,58%的实习生通过投递简历找到了工作。5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历帮助了他们找到了工作机会,6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帮助他们找到了求职的信心。
98%的教育培训提供者在“实习制”项目结束时给实习生提供了离职面谈,其认为:“帮助实习生提高工作技能,就是教学培训方要做的”。大部分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呼吁要加大对“实习制”项目的推广力度。
25%的雇主认为,实习生要比他们预期的要好,54%的雇主认为实习生与他们的预期接近,17%的雇主认为实习生比他们预期的情况要差。84%的雇主为实习生在项目结束时提供了离职面谈,其中大部分都是面对一个真实的工作岗位。90%的教育培训提供方和雇主认为,“实习制”帮助了年轻人提高了工作技能并提供了工作机会。大多雇主认为,通过面试的实习生可以直接进入学徒制,对于企业来说受益很多。 英国教育部文件《学徒制重大成绩》认为,“实习制”已经发展成为求职者取得学徒资格和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进身之阶,该项目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季度的参加人员增加了5 000名,84%的教育培训提供机构和94%的雇主认为,实习制在促进年轻人获得学徒资格或是在找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四、“实习制”项目的现实意义
英国推行“实习制”项目是其对学徒制教育的重要补充,帮助青年人跨越了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帮助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并为职业教育培训方保证培训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结合我国当前青年人培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切身需要的培训
“实习制”主要解决青年人的就业技能,如面试技巧、岗位能力、语文和数学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的。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很有具有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其求职面试多是借助影视剧或求职书籍获得,从来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在真正的面试时很难把握好自我展示的度,不是过于内敛,就是过于张扬,或是言语表达混乱,导致面试时失败;职校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一般较差,文书能力和数理能力不足,往往辞不达意,逻辑性不足,自然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岗位能力在工作过实践中才能得到较好发展,学校和企业在管理制度、价值文化等方面差别很大,难以培养学生岗位责任感,岗位技能更是纸上谈兵。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普通教育方面是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培养一定要按照人的“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切忌揠苗助长,对其进行普通教育和社会能力培养,才是符合其最近发展区,促使职校学生顺利融入社会,谋职求生。
(二)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实习制”项目是一个多方参与、多元选择的体系,给青年人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机会,年轻人选择的实习岗位多是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而不是被迫选择的。相比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实习岗位多是学校统一安排,或是自己寻找临时工,很少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和真正需要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实习的低效化,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一系列消极思想的产生。我国在教育管理方面比较严格,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学生的选择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基本上只有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而“实习制”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实习内容和机会,市场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汇总,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去向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三)加强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
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校企关系中,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在上世纪末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由于当时企业和学校都完全在政府的统筹之下,基本上是“订单式”教育。而现在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制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而且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由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大陆企业举办企业培训学校的并不多,人力资源仍然依赖于职业院校,但是职业院校培养模式仍然延续着上世纪作为国有企业的职工大学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人才培养离开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学生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难以发展,毕业生成为了政府、学校和企业间的“死结”。
如果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改变我国企业在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中的弱势地位,就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参与目标制定、过程参与,只有这样,青年人就业问题才会有所缓解,企业发展也才会具有充实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也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4.
[2] Nick Gibb MP, Nick BolesMP, Rob Wilson MP, and The RtHon Nicky Morgan MP. What the government's doing about
young people [EB/OL].[2016-03-12].www.education.gov.uk/traineeships.
[责任编辑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