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微波消融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对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

方法

27只健康成年犬,开胸。用Harris二期阻闭加再灌注法造成心肌梗塞模型,用程序电刺激或毒毛旋花子甙K(毒K)诱发持续性室速。将能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存活的20只犬随机分成2组:Ⅰ组为射频消融组,Ⅱ组为微波消融组,每组各10只。射频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能量与放电时间均为40×120 Ws。

结果

射频消融组中被诱发出的40次(23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17次为毒K诱发)持续性室速中,有16次(15次为毒K诱发,1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被射频消融终止,分属4只犬,在3只犬术后未能再诱发出室速,成功率30%。微波消融组诱发出28次(17次为程序电刺激诱发,11次为毒K诱发)持续性室速,28次均被微波消融终止,10只犬术后未能再诱发出室速,成功率100%。

结论

微波消融比射频消融对心肌梗塞后室速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根据影像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是一相对盲目的方法,其单次放电的成功率低,导致房室阻滞的危险性高。本研究比较超速阈下刺激(USS)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位点与慢径消融靶点之间的关系,探讨USS是否可作为标测慢径的电生理指标。方法选择AVNRT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诱发出持续性AVNRT,平均心动周期为(333.31±43.94)ms。按影像法结合腔内心电图从右后间隔冠状静脉窦口处
目的总结8例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右侧游离壁房室旁路病例,应用Halo导管再次消融成功的经验。方法8例患者,2例为复发病例,6例为失败病例。电生理检查时根据Halo导管电极(环绕在三尖瓣环的心房侧)在窦性心律和心室S1S1刺激时记录的心内电图初步判定旁路位置,然后用大头电极标测消融。结果共9条旁路(双旁路1例,单旁路7例)全部消融成功。Halo导管电极记录最早V波者2例,最早A波者6例,大头电极在H
期刊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化的意义。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62例冠心病患者和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20例正常人活动平板试验前后QRS波时限变化。结果对照组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缩短(P<0.05);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明显延长,QRS波延长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直接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记录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单相动作电位(MAP),分析心房复极离散度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无自发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15例,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两根MAP电极于右心房共取4~10个不同部位进行同步的窦性心律基础刺激(S1)及期前刺激S2时的MAP记录。测量、计算心房复极离散度(RTd)及动作电位时限和局部冲动时间的离散度
期刊
目的Kuck等提出的单导管消融房室旁路(旁路)的技术因缺乏心房电图而不适合隐匿旁路消融,也难以完整评价显性旁路消融的效果。本组报道经食管心电图(TEE)辅助的心腔单导管法消融旁路的临床意义。方法28例患者中显性旁路13例(左侧9例,右侧4例),隐匿性旁路15例(左侧13例,右侧2例)。同步记录心电图、TEE和消融电极局部电图。显性旁路在窦性心律标测和消融,隐匿性旁路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