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造型比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的艺术语言方式已经日趋丰富,但在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受到极大限制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对于点、线、面、体块、材质的运用就显得更加纯粹。本文将对比分析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在造型上的差异性,并总结其与作品空间构造之间的关系。作为中西方宗教绘画的典型代表,《阿弥陀经变》与《圣体辩论》在直观上造型塑造上具有较大差异性,艺术家在对内容的转化与形体的表达上所持观点也截然不同。本文将从构图造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构图造型对比
  中国传统绘画并没有“构图”的概念,而是称之为“章法”,唐代《历代名画记》就专门提出画图章法的重要性。大型经变画是唐代佛教壁画发展最完善、最具时代特点的绘画形式,其中220窟的《阿弥陀经变》(绘于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被称为表现极乐世界的典范作品,如图1所示。整幅作品中间端坐着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两侧,周边分列众多菩萨。中央七宝池中碧波荡漾,化身童子嬉戏其间,极尽极乐世界的无苦无忧的浪漫景象。前段设立舞台,中间舞者翩然起舞,两侧分列伎乐,气氛热烈。空中云彩翻飞,飘摇动人。此壁画从上到下可划分为虚空、宝池、宝地、宝楼四个部分,宝池与虚空、宝楼之间的关系又都十分暧昧,是中国传统绘画“异时同构”构图法的典型代表。
  《圣体辩论》采用的则是半圆形的庞大构图,中心的云层作为整幅画的横带平分了整个画面,纵向上又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进一步表达了人物之间的身份关系,如图2所示。拉斐尔在画面中以下面祭坛上的圣餐盒作为全画的中心点和消失点,使用的是非常典型的西方绘画构图方式,上下两个部分采用相反的透视弧度和远近关系,在画面上进一步加强了天空与地面两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与《阿弥陀经变》中刻意弱化宝池与虚空之间分界线的作画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若抛开两幅作品明显的差异性而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圣体辩论》同样可以划分为虚空、主体、前段、左右四个部分,而且在对远景的处理方式上也有相同的理解,也就说,中西方在对空间的认知上是统一的,不同的是时空观念并最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人物造型对比
  《阿弥陀经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已经逐渐出现本土化趋势,阿弥陀佛居于中位,人物造型丰腴圆润,身体采用三曲法,比例适度。画面中对于人物的表情、衣着、发式都有十分精细的刻画,如画面中间的阿弥陀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过腹前搭与左腕看齐。眉弯如弓,眼窝深而眼睛凝神下视,神情严肃慈祥。双手作转法轮印。其他菩萨也皆戴宝冠,披帛佩罗,或站或坐于莲台之上,神态各异,或举手或捧花,光彩照人。整幅作品中的器物、场景人物关系都与佛经记载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日本学者八木春生(2012)曾指出,画面空中飞舞的天衣、乐器與莲花便是对《观无量寿经》中“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及《阿弥陀经》中“彼国常作天乐”的图像化处理。
  《圣体辩论》中的人物造型手段同样以体块为主,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更接近于真实人物的形象,这也是几何学对于西方绘画影响的突出表现,而这个方面也正是中国绘画中一直较为缺失的部分。与《阿弥陀经变》在人物的造型处理上不谋而合的是,拉斐尔画面中对人物的处理也极具深意。例如,画面中耶稣脱去了自己上衣,展示出自己的伤口,虽然凌驾于整个上空,但是仍然如同凡人一样会受伤害,表达的是拉斐尔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另外,拉斐尔还将达·芬奇也加入画面中,位于上空右侧第四人,表达的是他个人对于达·芬奇的崇敬之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幅作品在人物造型的表达方面是极为相似的。不同的是,阿弥陀经变》表现的是对经文的图像化处理,而拉斐尔在绘画中还表达了个人的思想观念。
  三、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线条造型对比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通过二维图形表达三维体块的最佳选择,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与表现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拥有相对独立的情感表达。以线造型是《阿弥陀经变》进行绘画表达的主要手段,此壁画是通壁巨幅,整幅作品共18平面,描绘了一佛、二胁侍、二上座、周边33位菩萨,以及乐器、宝幢、房屋等大量器物,线条飘逸优美,对于全画起到骨干作用。尤其在对几位主要人物进行表达时,其线条粗细匀称,运线具有弹性,如屈铁盘丝,表达出了强烈的力量感,线描方法应当是敦煌石窟早期较为流行的铁线描法或类似画法,主要原因应当是《阿弥陀经变》中吸收了大量前人进行创作时的人物造像形式。不同的是,在对较小较后方的内容进行绘画时,采用的主要是体块的表达方式,因此此壁画也呈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圣体辩论》这幅作品的人物、器物都具有清晰的轮廓与强烈的体块感,但支撑整幅作品的并不是线条,而是拉斐尔对色彩、光影效果的运用。与《阿弥陀经变》中充满力量感的线条不同的是,《圣体辩论》中的线条感更加温和、圆润,空间挤压感小,入世感更强。
其他文献
张立和陈艳刚上初中时是同桌,因为张立总是调皮捣蛋,活脱脱一副痞子相,痞子张就是当时班主任叫出来的,算是给他的“爱称”。  2012年,张立和陈艳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能进这所学校的人非富即贵,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成绩十分优异的人。陈艳就属于后者,而张立既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  开学第一天,张立懒洋洋地横躺在两张桌子上,一条腿不安分地放在陈艳的凳子上。陈艳走过去,瞟了他一眼,说实在的,陈艳一向对这类纨
期刊
期刊
期刊
庐隐是一位觉醒的女性,也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她在自己崎岖、坎坷的命运中浮浮沉沉,同时也将自己的创作世界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作日臻成熟.本文通过对庐隐女性
期刊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很多文学家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佛教文化的影子。金庸是中国武侠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佛教文化的痕迹。金庸对佛教文化比较推崇,他从佛教文化悲天悯人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慈悲思想的人物形象。金庸开创性地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武侠小说上升到文化的境界。同时,他将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
期刊
期刊
期刊
今天,阴。  突然之间,想起了旧村的那口老井。  老井旁边有棵瘦枣树,树下是大片的良田,金秋时节,稻香弥漫,枣树结满了金黄的枣粒子,每一次路过,敲上几竿子,哔哔啵啵,一地的欢喜。吃了枣子,又对着老井大喊,嗡嗡作响的回音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井水甘甜澈洌,站在井口,往下看,人影澄明。那时,全村人共一口井,到了晚间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到老井挑水,人们只用扁担上的钩子钩住木制水桶,稍稍往下一伸就可以触到水,
期刊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与实施使得包括川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再次成为热点。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川剧文化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川剧起源特色  川剧,是我国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
期刊
一、心理访谈节目流行的背景和原因最近5年来,心理访谈类节目非常流行,除中央电视台以外,很多地方台和电台都开辟了心理访谈、心理谈心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