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知识点式的传统教学思维让学历史变成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和年代记忆,纯粹是为应试而学;另一种是学习历史等同于听故事,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被人为地拉大,听起来津津乐道,听完后一片茫然。在这种消极或者是被动的学习中,历史学科应有的增强人文素养功能开始迷失,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动力和兴趣锐减,历史问题理解的难度因此相应加大,历史的教与学在怠慢中被误解和曲解。所以,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平台,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相通和共鸣之处,激发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共振点,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亟待面对的责任和意识。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历史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诠释和构建能力,既是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这呼唤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历史。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在学习该单元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纯粹的历史知识点教学的思维,通过与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恰到好处的结合,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思考和解读罗斯福新政的来龙去脉。按照这种思维来理解,我们就可以将发生在八十年前的史实,类比2009年的金融危机来剖析:相同的是,都起因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都是从金融领域开始,同样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各国也都因此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争也都很激烈,社会矛盾也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激化;不同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取得辉煌成就的反衬下开创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模式,而2009年金融危机则是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又一次博弈。按照教师的课前布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发现可供研究的材料如此丰富!经过师生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新闻时评、各国政府的应对举措以及各自产生的效果都成为历史学习中现实版教材。在研讨、分析、对比和学习过程中,还进一步升华出经济上的发展规律: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只“手”,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往往取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程度。以此思维解读历史,无形中实现“通古今之变”,师生的“以史鉴今、以今通史”的能力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和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势必走向师生能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探索多元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互动中搭建学习的平台
历史与现实互动的学习平台,要建立在师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地方史志、校本教材,恰当铺设教学情境,巧妙运用多元切入点,在学生已知的现实与学生未知的历史的不断触碰中去完成。
借助地方史志。以广州市为例,依托中山纪念堂,沿着伟人所走过的足迹,可以搭建起一个探究和学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平台;对比康有为、孙中山、洪秀全在近代中国历史洪流中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描绘出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大致轮廓;体会广州当前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领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一部近现代的广州市市史,本身就是探索中国饱蘸酸甜苦辣的对外开放史的一个最佳平台。
借助校本教材。例如,我校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中国政治史与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单就学校名称的变化,从“女子师范学校”“ 市立师范学校”“ 广州市师范学校”到现在的高中,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隐含在学校后的品牌,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浓缩点。
借助情境教学。在情境创设方面,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是历史剧的编制和汇演。学生以历史剧为载体,通过剧本的创作,角色的扮演,表演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观看者对历史剧的欣赏和评析,历史学习的平台在历史剧的打磨过程中悄然建立,历史“意义”的建构在其中的互动中完成。此外,一些历史真实感较强的历史题材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片段,也可以科学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影视传递出的历史信息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鉴别,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确立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互动中实现历史的“意义”建构
在互动中实现历史的“意义”建构,还需要积极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学必须尊重未成年状态。”“在尊重的前提下,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体;创造特定的历史生活化的历史情景,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生活化教学氛围。”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也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热爱、尊重学生,要以对待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课堂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就会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现实”知识就会被充分唤醒,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可以在不经意中形成,历史学习中应有的“意义”就会在水到渠成中实现建构。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历史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诠释和构建能力,既是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这呼唤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历史。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在学习该单元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纯粹的历史知识点教学的思维,通过与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恰到好处的结合,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思考和解读罗斯福新政的来龙去脉。按照这种思维来理解,我们就可以将发生在八十年前的史实,类比2009年的金融危机来剖析:相同的是,都起因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都是从金融领域开始,同样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各国也都因此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之争也都很激烈,社会矛盾也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激化;不同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在苏联斯大林模式取得辉煌成就的反衬下开创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模式,而2009年金融危机则是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又一次博弈。按照教师的课前布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发现可供研究的材料如此丰富!经过师生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新闻时评、各国政府的应对举措以及各自产生的效果都成为历史学习中现实版教材。在研讨、分析、对比和学习过程中,还进一步升华出经济上的发展规律: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只“手”,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往往取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程度。以此思维解读历史,无形中实现“通古今之变”,师生的“以史鉴今、以今通史”的能力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和提升,中学历史教学势必走向师生能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探索多元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互动中搭建学习的平台
历史与现实互动的学习平台,要建立在师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地方史志、校本教材,恰当铺设教学情境,巧妙运用多元切入点,在学生已知的现实与学生未知的历史的不断触碰中去完成。
借助地方史志。以广州市为例,依托中山纪念堂,沿着伟人所走过的足迹,可以搭建起一个探究和学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平台;对比康有为、孙中山、洪秀全在近代中国历史洪流中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描绘出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大致轮廓;体会广州当前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领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一部近现代的广州市市史,本身就是探索中国饱蘸酸甜苦辣的对外开放史的一个最佳平台。
借助校本教材。例如,我校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中国政治史与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单就学校名称的变化,从“女子师范学校”“ 市立师范学校”“ 广州市师范学校”到现在的高中,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隐含在学校后的品牌,其本身就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浓缩点。
借助情境教学。在情境创设方面,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是历史剧的编制和汇演。学生以历史剧为载体,通过剧本的创作,角色的扮演,表演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观看者对历史剧的欣赏和评析,历史学习的平台在历史剧的打磨过程中悄然建立,历史“意义”的建构在其中的互动中完成。此外,一些历史真实感较强的历史题材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片段,也可以科学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中。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影视传递出的历史信息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鉴别,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确立民主平等的氛围,在互动中实现历史的“意义”建构
在互动中实现历史的“意义”建构,还需要积极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学必须尊重未成年状态。”“在尊重的前提下,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体;创造特定的历史生活化的历史情景,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生活化教学氛围。”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也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热爱、尊重学生,要以对待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课堂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就会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现实”知识就会被充分唤醒,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可以在不经意中形成,历史学习中应有的“意义”就会在水到渠成中实现建构。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