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并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水平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欠缺工匠精神的问题,导致学生培养效率与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工匠精神与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究职业素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融合的路径,以期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丰富职业教育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学生;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工匠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积与积淀,是古代社会走向昌盛与繁荣的重要支持。伴随“互联网+”“中国制造”、供给侧改革及创新驱动等的落实与发展,工匠精神逐渐在制造业与制造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难以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切实丰富制造业的产业内涵,影响国人的制造理念,契合时代发展提出的基本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育中,拥有较为鲜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缺乏对职业素养认识。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受“学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导致重视成绩忽视素质的问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进而导致社会舆论、用人单位及学生家庭都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杆。然而在过度强调考试成绩的视域下,社会、家庭及学校容易缺乏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认识,使学生未来赖以为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礼仪教养等关键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造成职业教育体系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严重缺失。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投机、急于求成、浮躁等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极易造成学生对职业素养缺乏认识,使学生出现重经济回报、轻职业信念、职业热情的现象[1]。
  第二,高校轻视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中习惯于技能传授与知识灌输,忽视了职业素养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根据数据调查及实践研究结果,国内个别高职院校存在轻素质、重技能的问题,难以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放在与技能教育同等的位置上,致使学生出现隐性素养低、显性技能强的现象,且无法构建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通常来讲造成此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职业素养与技能训练、知识传授存在两张皮问题,教师难以在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二是专业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形式单调等问题,致使职业教育与素养培育脱节。
  第三,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忽视。部分高职学生难以满足并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出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受传统“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轻视了职业素养在自身职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影响了自身整体能力的提升。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首先,学生特点的原因。高职学生积极性、控制力相对较差,导致职业素养提升不够明显。其次,由于受传统就业理念、功利观念的影响,“慢就业”现象在高职学生中还大有存在,就业意向不强、就业动力不足导致个别高职学生缺乏对生产一線的激情,进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观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缺乏奉献精神、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及缺乏自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最后,学生受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理念的影响,造成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卓绝、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工匠精神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第一,积极营造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应树立楷模形象,积极发挥楷模的辐射作用。树立楷模形象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使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受到影响和感染。譬如通过引进技能人才,树立楷模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企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起来。其次,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感染并熏陶学生的思想。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举措,能够深化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并熏陶学生,使其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而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学校可通过开展职业人才讲座、职业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提高工匠精神渗透的力度,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文化生活,使学生明确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2]。譬如主题演讲、技能大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都能起到鲜明的感染作用。最后,增强物质文化构建质量,提高环境营造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可借助宣传橱窗、显示屏、墙报、校报、展板等工具渗透、宣传、报道拥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或者通过刻制劳动壁画与塑造劳动雕像的方式,使实训室、走廊、墙壁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
  第二,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进度。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式,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及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推动学生发展的培养机制;充分借助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教育更契合职业素养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的诉求。一是创设职业素养课程,编写或引入以训练和培养职业素养为导向的教材,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完善教学内容。积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进行衔接。通过比较教学,渗透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工匠精神的理解。三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高职教师应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与本质。比如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星级评价体系、6S管理模式等管理要求,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四是加强班级建设。班级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阵地,一个积极向上、班风严谨的班集体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意识起到同化与熏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源多元化、缺乏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问题,营造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责任意识强烈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三,加强融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首先,高校应加强校企融合,注重对企业评价标准与企业文化的引入,将企业的评价标准、管理模式及文化思想渗透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工匠精神蕴含得职业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将日常教学活动与企业职业素养标准结合起来,提升职业素养提升的针对性,定期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化企业与学生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感受企业蕴含的职业精神及文化思想。其次,高职院校应在转变“重技能、轻素质”的思想下,完善评价机制,突出企业的监督职能。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监督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紧迫感[3]。然而在工匠精神渗透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应从廉、绩、勤、能、德等层面出发,优化评价机制,使“德育积分”渗透到考核体系中。而在考核方法上,则需要通过培训考核、选拔考试、人才测评、任职考核等环节,增强考核的有效性。最后,突出企业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地位,校企应公共构建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标准及机制,使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起来,切实破解两张皮问题。而在培育方式上,校企双方应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培育方法,使培育过程灵活、生动、形象。
  第四,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自我意识。高职院校要想切实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条件,积极克服自身问题,提升自己的专注力与自制力,以此形成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学习习惯,逐步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吸取外界的积极影响,摒弃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逐渐成为契合社会经济发展诉求、拥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其实施路径为:组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及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落实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不同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中影响职业素养形成的思想理念,使其从社会经济建设及自身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降低社会错误职业观、价值观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自身抵御“投机”“急于求成”“浮躁”等功利主义风气的能力。
  三、结语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将两者相互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适应国家发展与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诉求,使现代职业教育得到优化和升级。而通过自我修炼、职业实践及学校教育等方式,则能使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工匠理念融入学生的职业发展中,提高高职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芳,张庆伟,李文杰.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20(15):50-51.
  [2]葛明慧,张煌强.“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7):85-86.
  [3]林紅明.“工匠精神”引领下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以“金龙鱼”慈善烹饪班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6):121-125+130.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兴”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教育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梳理总结了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可鉴经验,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泛娱乐主义碎片化、庸俗化、猎奇化的特点,以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手段继续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主导地位。两种社会思潮的合流对年轻受众的理想信念教育造成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本清源,为理想信念教育扫除迷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泛娱乐与历史虚无主义融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消极影响,并提出重新建构泛娱乐主义、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措施。  关键词:泛
摘 要:一生一特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实践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专题性的项目,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按照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来构建能力培养基础,使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且通过实践来强化相应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性特长得到充分地体现。一生一特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加专业化的学生,可使学生在未来毕业之后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职业生涯。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一生一特长;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下,社区治理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参与与协同。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最广泛且最有效的参与形式,在实际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路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坚持党建协同引领;二是构建双向嵌入机制,引导多元合作治理;三是主导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从而,能够打造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服务于
摘要:“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是学生课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指向语文知识的内化,丰厚且广博,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在帮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积累增值、持续提升语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根据内容编排的性质及比重,该板块的内容主要分为诗词积累和词句积累两大块。诗词积累教学的策略有:借助插图,想象识记积累;强化诵读,体验情感积累。词句积累教学的策略有:发现特点,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的实施迫切吁求“让学”理念的指引.“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聚焦问题设计展开研究.《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基于“让学”理念,设计了具有吸引力、梯度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兴趣,启发了思维,引向了生长.
摘 要: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积极促进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加强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职业核心素养增强。这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也能为体育强国梦构建奠定人才基础。本文将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意义,并以此明确教学改革和应用能力培养原则,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优化和改革提出参考建议,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积极发展,有效推动篮球专项课程优化。  关键词:体育
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
在课程思政的科学视角下,为科学全面的提升专业教学成效,也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认知,应该全面深入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积极明确以及变革育人方向,更好地夯实育人工作水平和力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代礼仪》的教学实践中,除持续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外,还应该积极拓展优质的德育内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服务意识。本文将以《现代礼仪》课程为例来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方向。
数学实验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在一起,是“做数学”的一种样态,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规律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以数学实验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动手操作,让理解活起来;量化说理,让理解明起来;迁移方法,让理解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