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与思维的依存关系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daoki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思维的属概念——直觉思维已经与语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契合,而语文自身的特点也呼唤一种与之相契合的注重感性思维的教学系统,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恰恰与这种呼唤相契合,它们之间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整体。
  关键词:语言;语感;语感培养;思维;直觉思维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育以语言为内容,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在科目众多、任务繁重的21世纪,语言教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言—思维”型的教育方式,它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文和思维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关此方面的教育论文也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各种学刊、学报上。“语言—思维”型的教育方式确实体现了新大纲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三大特性:工具性、人文性、自主性。
  在大力提倡这一教育方式的同时,“语言培养”也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引起了教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学者们只是分别论述了语言和思维、语言和语感等方面在语文教育中的联系和作用。笔者认为,语言既然与思维、语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那么语感与思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所以,本人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感和思维的关系加以阐述。
  一、从语言与语感、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感和思维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具有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语感即为其中一种,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从而老一辈语文教育学家把语感作为一种对阅读心理的描述提出,说明了“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对于语言文字丰富的了解力”。而这种对语言的灵敏感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都知道,人从出生以后,并没有聘请专职语言教师,安排专门的学习时间,但在五六岁的年纪我们已经基本上学会母语。列夫·托尔斯泰回忆他儿童时代曾说:“我那时不就已经获得了现在所需要的一切吗?我们掌握了那么多,那么快,在以后的生活中连我其中百分之一的都没有得到过,在我五岁至现在,只存在一个跳跃。幼儿时代的我与现在的我,这中间的距离非常非常之大。”其中“百分之一”虽然未必那么准确,但是我们在五六岁时已经基本习得了母语,这确实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王尚文老师曾说语感的形成过程就是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这是相当确切的。
  语感作为一种人的感觉,不可能脱离了它的对象——语言,语感是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往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语言,也就无所谓语感。没有语言的刺激与塑造,语感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正如音乐这一对象可能对象化与听众的乐感,没有音乐的刺激和塑造,乐感也就不会产生、存在、发展。然而,语言能力有高低、优劣之分,语感能力当然也有如此区别。一般语言只能培养一般的语感。
  语文教学要创造高品位的语感,必须通过优秀的语文作品中的高品位语言才有可能。王尚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导论》中对高品位语感与语言做出生动的比喻:“高品位语言创造高品位语感,正如世上有了茅台,才有人们对茅台的感觉,只有茅台才能创造出人们对茅台的味觉,别的酒即使是好酒、名酒也都不可能取而代之。”因此,语文教学的聚焦应当是对准语文的语言。
  关于语言教学,许多教育家、心理
  学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语言和思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思维的外壳——语言”这些理论都已广为人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显示。例如,斯大林曾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说:“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人类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以词和词组成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变成可能了。”在他看来,没有语言,就无法对事情进行准确、细致、周密的思考。语言训练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而思维又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强调:“语言和思维分拆不开,语言要说的正确,有条有理,其实是头脑里要想的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这些理论都很好地弥补了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而且逐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善。
  综上所述,语言修养越高,思维能
  力就越强;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准确。而在前面论及语感与语言内在关系时我们已经明白,语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优劣之分,使得语感能力也有高低优劣的区别。高品位语感由高品位的语言来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言修养高。由此论之,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语感能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思维越严密,语感越准确,语感能力得到加强,思维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感与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二、从语文教育的美育价值来看语感与思维
  教育学者们曾说:“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力、心灵活动,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学习作为一个人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待人、如何律己,形成作为一个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学习文学语言就是攀登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美的境界,学习用美的眼睛、耳朵去感知世界,用美的心灵、情感去体验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在他们看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化是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所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必须抓住运用文学语言美化学生语感这一关键,通过长期不断的积淀,达到美化学生情感之目的。
  例如,原来初中课本《风景谈》一课有这么一段: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读书时学习这一段,我的老师示范读了一下,就立即让我们概括层意、段意。然后,根据这层段意对我们进行所谓热爱农民、热爱劳动的教育。我想这样我们可能一辈子都爱不起来,更不用说“热爱”了。当我进入师范院校后, 有幸再一次听到《风景谈》这一段的教学,却是另外一番滋味。老师讲课时不是简单地把“三五月明之夜”翻译成“农历每月十五月色明亮的晚上”、“宛如”就是“好像”等,却是用 “三五月明之夜”与“农历每月十五月色明亮的晚上”的差异,使学生原来比较粗糙的语感变得精细,感受词句之间不同的情调、意味,如此一句句累积起来,这段文字终于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一个美好的境界。就连“并不多,只有三两个”“可是没有完”这样一些原来认为平淡无奇的语句也在老师的指引下变得其味无穷、无可替代,并由此体会到了作者流动其中的赞美之情。
  至于文中“成就”以及后一个“可是”与平时不同的意义、用法,老师也没有掉以轻心,因为有关的语法知识是语感产生的必要基础。但这位老师并没有讲它们的意义、用法,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它们中间的韵味。
  美的语言是美的对象的一种,美感可以由美丽的语言产生,语感也包容对美的语言的感知、领悟,语感判断也包容了对语言美丑的判断。语感和美感是一对交叉概念。
  然而,美育中的语感和思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文章作者和老师的指导启发下,从中发现的美,用一种崭新的眼光去看、去听,看出听出原来熟视无睹、熟听无闻的东西,在这语言中,学生能够凭语感、美感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改造使之达到新的水平、新的境界。正如,原始人有眼睛、鼻子、耳朵,当然也有视觉、嗅觉和听觉,能感知线条、色彩、音响,却不能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拉斐尔的美术。要使他们从审美上感知把握贝多芬的音乐和拉斐尔的美术,就必须使他们的听觉、视觉等提高到相应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美育中的语感对思维的再创造性有着深刻的影响。语感的美化性对思维品质的深刻影响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体现思维训练。
  三、从语感的流变来看语感思维的内在联系
  20世纪90年代对语感有种种定义,许多杂志刊登了关于语感的探讨文章。例如:“语感是一种情感。”“语
  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感知和直觉判断。”但是,语感的认识较为统一的是: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语感表现为不考虑语法、修辞、逻辑,可以快速正确地使用语言,体现为听、说、
  读、写时达到了不需要有意注意加以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它甚至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知其意口不能言”的状态。
  在21世纪的教育理论中对语感又有了一种更为具体的诠释:“语感上人对语言的可发展的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那么,何谓直觉?心理学上是这样解释的:直觉就是直接察觉,表现出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直接性。即不预先经过一番理智思考和逻辑过程就能对思维结果有清醒的认识。例如,看到一幅画,不经过思考便拍案叫绝,听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便立刻觉得“绿”用得妙,所谓“一字用妥,尽谓风流”。这就是直觉性思维,或者说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凭着语感就能迅速得到其中的内涵、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叶圣陶语)。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了理解的领悟性,阅读时颇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体味,“次日中流自在行”的畅快,“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成功。语感思维直觉性的特点,能反映出人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接受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快速领悟性。这一特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又活又新,必然带来语文教学多快好省的效率。所以,在当代语文教学中,思维已经与语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契合,而语文自身的特点也呼唤一种与之相契合的注重感性思维的教学系统,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恰恰与这种呼唤相契合。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达到思维的训练。它们之间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一个意义更为丰富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邰启杨,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枫叶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习作教学更是困惑不已。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呢?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兴趣  每当我布置一篇作文时,总会听到很多同学发出唏嘘声,他们非常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感到十分的厌烦,毫无写作的兴趣。  2.缺乏表达  说话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然而在农村的课
建立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是为临床提供基础研究的一个平台.在实验中,选择适宜、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是实验安全性及数据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我们近期分别采用了戊巴比妥钠、乌拉
小学是教育的启蒙时期.语文学科是学习的基础.抓住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组织教学.站在学生学习的观点来策划教学。让学
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典范,因为他们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就业前的导师,是为学生解惑释疑的先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技巧。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作和广大基层养殖户接触最为频繁,是宣传动物防疫法规,强化动物防疫,加强部门沟通的重要部门。最近几年,随着
所谓的讲评课就是在各种考试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评析。讲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某一个具体的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对同一类题型总
棉花的蕾铃脱落,是棉株适应不良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棉花的蕾铃脱落率一般为60-70%,对产量影响极大,为了减少脱落,提高棉花的产量,人们有必要认识蕾铃脱落的规律,研究脱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悄悄走进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运用也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是怎样恰到好处地用好多媒体,以彰显其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中ERK/MAPK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与乳腺癌细胞浸润性生长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435S中磷酸化E
任务型阅读是高考题中的新题型,本文就任务型阅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备高考复习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