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赏析徐志摩和哈代的诗歌里的悲观主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马斯·哈代作为横跨两个世纪的诗人,其诗歌一直有着浓烈的悲观色彩。而徐志摩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受哈代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写作技巧还是感情表达,徐志摩的诗歌都与哈代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不同之处。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比徐志摩的《私语》和哈代的《插曲的尾声》来赏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徐志摩;哈代;异同;悲观主义
  作者简介:肖玉玥(1994-),女,汉族,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2016级英语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1
  一、背景介绍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南部小镇,虽然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是他仍然处于宗教统治的环境之下。因此,宗教烙印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哈代。而徐志摩在留美期间因为深受哈代作品的影响,所以十分尊崇哈代。徐志摩也是最早国内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文人。
  笔者选取了《私语》和《插曲的尾声》,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从两首诗的不同,可以深究其原因。
  二、从《私语》与《插曲的尾声》看相似之处
  这两首诗毫无疑问都属于爱情诗,并且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悲观与无奈。首先来看《私语》是如何描述诗人的“悲”: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的悲戚以及对爱情的悲观不是通过对诗人内心悲苦的直接描述来抒发的,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来抒发心中的悲伤以及对爱情流逝的哀伤。徐志摩用“清冷”、“憔悴”、“怯懦”“将黄未黄”来形容“秋水”、“秋柳”、“秋枝”和“秋叶”,从一开头就奠定了本诗悲观的主基调。并且,徐志摩还用叠词“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情人之间缠缠绵绵的画面,从侧面体现了恋人的爱恋不舍。然后,在接下来的几节诗中,诗人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反复强调“跟着秋流去”,暗示了爱情的逝去就仿佛是秋水的流去,无法挽回,这一腔情思也随之而去。整首诗无一处不散发着悲观忧郁的情绪。
  同样的是,《插曲的尾声》也描述了对爱情的惋惜。“我们再也不会沉浸在这段酸甜的过去的时光里,当时看见我们相爱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这句诗开篇点题,描述爱情,并奠定了伤感的基调。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是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莫可名状的失落。今昔对比更是强调了哈代哀痛的内心感受,如后一节所说:“可狂欢的极限之后,苦难在今天判决。”
  从这两首诗中,既看到了爱情的浪漫,又体现了失去爱情的悲观。并且诗歌中都都完美地体现了音乐美和建筑美,意境深远,语言华美。
  三、从《私语》和《插曲的尾声》看不同之处
  但是,这两首诗又不尽相同。同样是悲观主义,一个是“小我”的悲观,一个却是“大我”的悲观。哈代是立足“小我”,后又跳出 “小我”的局限,来探讨时光流逝的自然规律,从而参悟哲理。
  徐志摩的《私语》通过对萧条的秋天的渲染,也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来表达自己的忧郁。诗歌中隐隐的忧伤并不会让人觉得沉重而绝望,甚至会引起读者的一探究竟的兴趣。徐志摩的理想主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满,爱情的折磨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不安。因此,“憔悴的秋柳”等凄惨的意象其实都是诗人内心愤懑的折射。志摩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太多的对社会的关怀,也并未体现对哲理的看透。并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徐志摩的作品中并没有宗教影响的痕迹,所以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这些都是他与哈代的不同之处。
  而哈代的《插曲的尾声》恰恰不同,他虽然通过见证爱情的变迁来表达物是人非的哀伤,但是更多的是对“大我”哲理的参悟。哈代的悲观是一种力量,不绝然,也绝不犹豫。“深深的创伤,没有呻吟:破声而笑,但又倔强忍耐。“这一句表达了哈代的爱情观:尽管痛苦难耐,但也应该接受现实并忍受这一份哀伤。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时间的流逝是自然规律,无法挽回,所以也不應当过分悲伤,沉浸过去而无法自拔。“倔强的忍耐”是对人生悲剧的理性看待,又表露了参透世事的睿智。与徐志摩简单的情绪发泄是不同,哈代的诗更多的是精神的升华,理性的蜕变,因此更加有深度。所以,徐志摩和哈代在诗的境界和人生哲理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要深究差异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不同的个人经历造成的对人生体验的差异。哈代的人生更加跌宕起伏,他目睹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哈代的作品中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其实这种两个民族的差异导致了作品的差异。哈代是处于工业革命的时代变化当中,而徐志摩则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作品所要抒发的情感稍有不同。
  四、总结
  总的来说,徐志摩和哈代都体现了悲观主义,然而在对待“悲观”的不同态度上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一个是“小我”之哀伤,一个是“大我”之悲观,一脉相承中又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诗歌皆为优秀的文学宝藏。
  参考文献:
  [1]徐志摩.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A].徐志摩选集(下)[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徐志摩.徐志摩诗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王蕾.徐志摩的哈代情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4]张中载. 托马斯· 哈代——思想和创作[J].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168.
  [5]张中载. 重读哈代随笔: 他是悲观主义者吗?[J]. 外国文学, 1984(6): 68.
其他文献
摘 要: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以来阻力重重,全国各地教案迭起冲突不断。其根本原因是传教目的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性质,而具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基督教的侵略实质与国人的民族意识、晚清知识分子的态度、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也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冲突客观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桎梏,成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助力,在教育办学、医疗卫生、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基督教
摘 要:转喻和隐喻都是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人类构建词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论隐喻还是转喻,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以《绿》文本中运用“绿色”的语句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即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中“绿色”认知语义结构并总结其成因,从而认识“绿色”在特定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关键词:绿色;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对《最危险的游戏》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其叙述视角,有学者探讨其句法,还有学者分析人物心理,文章侧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缺席。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女性缺席;荒岛文学;时代精神;脱衣求真  作者简介:刘莉(1994.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美国建国前后真正的美国本土作家如凤毛麟角。1771年出生在费城的一个贵格会家庭(the Quakerfamily)的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因为其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职业作家。早年接受法学教育,但是其性格脾气太过反叛,再加上观点极端且热爱文学
摘 要:《追風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纠缠的情节就像风中乱舞的风筝线映射出阿富汗真实的生活。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摇,任其摆布,随时面临毁灭。风筝似乎是一种多维度的象征。小说起于风筝亦终于风筝,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与救赎。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关键词:风筝;追寻;成长;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旁边的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里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女孩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她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这
摘 要:“孝”的起源到“孝”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三皇到五帝,再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的成熟、完善,“孝”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论语》中收录的“孝”可分为两种思想:“无违”和“孝养”。发展到今天的“孝”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影响。  關键词:“孝”;起源;发展;《论语》;影响  作者简介:齐家秀,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
作者简介:胭脂茉莉,本名刘彦芹,江苏人,作家,诗人。诗歌被选入《中国诗歌》《诗选刊》《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中国新诗百年精选》《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诗歌周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阵线》《华语诗刊》《美国休士顿诗刊》《新加坡千红文学报》香港《流派诗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2015-2017年《禅意诗选本》等多种选本及刊物,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评论及随笔见诸知名媒体及报刊。公开出版发行《摊开画布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结合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还保留着我国文字艺术,极其富有韵味。而现代诗歌作为古代诗歌的沿袭,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所有的文字隽永,还发挥着新时代的特色,彰显新世纪的人文风格,也是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料。本文通过讲述如火如荼对古今诗歌进行赏析,探讨并且挖掘古今诗歌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诗歌;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张春雷(
摘 要:大洼诗佛是日本江户后期的汉诗人,其《诗圣堂诗话》是日本反古文辞派诗话代表作之一。诗佛受其师山本北山以及中国明代袁宏道思想的影响,提倡诗应求新奇,而后至平淡,形成了诗佛独特的“平淡”观。  关键词:《诗圣堂诗话》;大洼诗佛;平淡  作者简介:张悦(1994.1-),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