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本来主要靠学生自身。但是,学生本身的阅历有限,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能力和主动性。因此,教育中的关爱与惩罚,是教育过程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合理选择惩罚的方法,又要拥有宽容的态度。作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处理方法
一、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讽刺、歧视等做法就能解决问题,一些老师并不懂得“心病还须心医”的道理。
二、新课改下必须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尤其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少数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变为志短道薄者,工作态度浮躁,不甘于默默无闻的工作,看什么都不顺脸,导致体罚学生。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结果有害无益。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教师要做到:不是选择合适的学生,而是要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我们可以布置“弹性作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或自选作业,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可以使人感动,并能使人的心灵沿一种特定的轨道发生深刻变化。教师要进入角色,有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自身情感的外露感染、影响学生产生共鸣效应,使学生在心理上少一些防备,多一些安全感,强化教学成果。
三、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心理活力
如果社会环境一时难以改善,那么,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是相对容易改善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这是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败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事事、处处尊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
1.严格、宽容、善给学生台阶。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尽量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这样以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学生的过失,使其即使受罚挨批也心甘情愿。
2.运用激励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走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从而形成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允许“插嘴”,提倡“标新”,宽容“错误”,使师生在同一人格的平台上平等交流。
3.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塑造公正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发展优点,克服缺点。
4.勇于向学生道歉,挽回学生的自尊心。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以理服人,说理透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与教育对象讲道理,把道理的含义讲准确、充分,以情动人,要求被教育者关怀、体贴、信任,和学生交朋友,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推心置腹,达成情感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在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活动中。在新形势下,来自各方面的精神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增强,是搞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爱护学生,把关爱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关爱将容化惩罚的冰冷和生硬。李岚清同志说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三大支柱。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问题 处理方法
一、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讽刺、歧视等做法就能解决问题,一些老师并不懂得“心病还须心医”的道理。
二、新课改下必须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尤其是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少数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变为志短道薄者,工作态度浮躁,不甘于默默无闻的工作,看什么都不顺脸,导致体罚学生。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结果有害无益。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教师要做到:不是选择合适的学生,而是要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我们可以布置“弹性作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或自选作业,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可以使人感动,并能使人的心灵沿一种特定的轨道发生深刻变化。教师要进入角色,有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自身情感的外露感染、影响学生产生共鸣效应,使学生在心理上少一些防备,多一些安全感,强化教学成果。
三、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心理活力
如果社会环境一时难以改善,那么,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是相对容易改善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这是更直接的影响因素。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败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事事、处处尊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
1.严格、宽容、善给学生台阶。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尽量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这样以人为善的态度处理学生的过失,使其即使受罚挨批也心甘情愿。
2.运用激励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走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从而形成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允许“插嘴”,提倡“标新”,宽容“错误”,使师生在同一人格的平台上平等交流。
3.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塑造公正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发展优点,克服缺点。
4.勇于向学生道歉,挽回学生的自尊心。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以理服人,说理透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与教育对象讲道理,把道理的含义讲准确、充分,以情动人,要求被教育者关怀、体贴、信任,和学生交朋友,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推心置腹,达成情感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在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活动中。在新形势下,来自各方面的精神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增强,是搞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爱护学生,把关爱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关爱将容化惩罚的冰冷和生硬。李岚清同志说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三大支柱。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