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视野中的师德培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cis2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词,也成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关键词。培养具备高级素质、专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教师,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点是师德的培养。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的培训思维,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国式”方略,海淀教育书院(即敬德书院)通过会讲、论辩等方式,在书院学术课程设置和教育培训过程中,采取观察、访谈等方法,调研中小学师德建设现状,梳理中国古代师道相关文献,在师资培训中以师道养师德,以师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美道慎行:从文献中梳理课程资源


  有人认为,书院教育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书院师资培训只能从儒学经典、蒙学诗词等文化资料中整合课程资源。这样的看法无疑是片面的。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格致书院为例,它的教学就是“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然史论亦在所不废”。可见,书院教育的中西融通早有先例。
  在当前社会、生活背景下,書院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要落到实处,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订培训计划,在涵养师德方面实施培训方案,整理中国古代师道资料,梳理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这对把握师资培训的关键点很有价值。
  第一,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比较注重教师的逻辑思维、理性素养和智能素质。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教师,主要是“人师”。“人师”不仅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更要循循善诱,教人做人。故此,书院的“儒学简史”“春秋左传”等学术课程在作业设计和学分分配上,充分考虑教师的逻辑素养和知识积累;在讲义设置和课件制作上,则尊重专家教授的意见,将孔、孟、荀等人关于道德修养和教师德行的观点尽量全文录入。
  第二,欧美文化中的教师更强调个体的自主权利与发展,会基于教师个人意愿成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个人本位的学习。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注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它的逻辑起点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更强调集体对教师发展的作用,重视组织化学习和“父兄师友之间相期相督”。因此,书院师资培训注重搭建论辩平台和群体共同探讨,开设了以“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等为主题的会讲课程。
  第三,欧美文化背景中的师资培训注重教师的职业责任,强调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教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古代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传道”,这个“道”主要指儒家道统,不仅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书院课程中开设相关讲座,寄望教师能体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二、务本求真:在交流中调研师德现状


  在价值观念冲突比较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师德不只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是同社会进步相关的问题。可以说,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从教的动机与想法。而师道作为同教师履职相关、正当、不可或缺的行为的价值判断,其判断尺度只有得到个人良心的支持,才能成为衡量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标准。否则,师德就很可能沦为行政纪律的别名。因此,对师德的调研,交流、访谈、倾听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在书院特有的平静氛围里,在书院课程单纯的学术环境中,教师更容易敞开心扉,与书院主讲专家和教研人员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共话师德。以海淀教育书院《左传》研读班、《儒学简史》班、《诗经》研读班为例,这几个班平均有超过50%的教师学历为硕士及以上,其余教师全为本科。这些教师在学术班的学习之余,还会参加“儒家文化与教师幸福”“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等书院论坛。他们对自身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调研表明,参加书院师资培训的教师,多数在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堪称模范。师德、师风的整体态势是积极而健康的。
  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追名逐利。一些教师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将教育视为取利的手段,在工作中重名、重利,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其次,职业情怀弱化。一些教师对本职业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喜欢学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教师,随着学历的增高而递减。令人诧异的是,教龄越长,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越低。最后,学术道德不被重视。中小学教科研中,教师反映的最多的学术问题是剽窃、抄袭。部分教师虽然在入职前接受了高校系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但在进入中小学后,反而放松了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导致一些教科研成果很难推广下去。
  可见,师德建设依然是一个紧迫的话题。只有当他律的师道充分转化为自律的师德后,教师才能以自觉的心态循规蹈矩,达到“心不可劫而使易意”的地步。

三、师严道尊:在学术里涵养师德师心


  众所周知,人不仅有低层次的物质性需要,而且有高层次的精神性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人的行为,并且只有当高层次需要得到有效满足时,才能产生更大的激励力量。而学术研究正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它带给教师的滋养是长久有效的。
  首先,以浅持博。教师专业发展是“知、情、意、行”的联动过程。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德培养,可以说是这四方面共同改善的过程。这种改善最先来自“知”的拓展。而中小学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很难给学术研究安排出大量的时间。那么,通史、简史类课程相对读经课程,就是更加高效的培训课程。当教师了解了先秦、两汉、宋明等儒学的发展状况,当他们对历代儒家有所了解时,就会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流派或者儒家入手,开展研究活动,慢慢突破,发挥至群书入门的途径,真正实现以浅持博,并由“知”的量变积累引起“情、意”的改变,最终带来“行”的变化,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践行对师道的理解。
  其次,以古持今。“持古之道,以驭今之有”,意味着古为今用,借古开今。传统师道所提倡的理念,如“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等,对今天涵养师德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存在“冰山效应”,研究者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教学问题和技能上,如同看见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但是学校的组织特征、人际模式等也会对教师产生巨大影响,犹如海平面下的更大冰山。传统师道着眼于“人”,着眼于“心”,能使教师在修养自身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工作模式等,从而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德业的精进。从这个角度出发,书院不仅是传承师道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培养师德的重要场所。
  最后,以一持万。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需要学生参与的过程。师德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正如古代书院的学规,经常出现“院长与诸生约”的字样。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把学生视为“受教育者”,不会将其视为教师发展和师德培养的助推者。实际上,离开学生,人们便无法认清教师发展的本质,所谓师德也成了“无根之木”。故此,只有在实践中真正重视学生,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成为涵养师德的关键人物,成为教师“以一持万”中的“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万”,让古代师道真正传承下去。
  弘道明德,公心求是,用知识和修养观照教师主体身份的构建,用经典和文化启发教师修德的自觉意识。书院教育将通过长期的课程实践,力求改变教师原有的文化思维模式,使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海淀教育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陈成龙老师这堂公开课引起这样的争议,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将探究性学习作为突破口,来颠覆以往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语文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
我与孙佳威老师认识已经将近20年了。2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经历了教学改革的洗礼,一起走过了实践创新的磨砺。在北师大项目学习中的每一次争论、研讨,在吴正宪导师带教团队中的每一次实践、辩论,在教学研究现场会上的每一次携手、互助,都使我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们既是师徒,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近年来,孙老师一直致力于“抓核心概念,构建知识
在中国四川省南部有这样一所县城中学,自建校以来共为国家输送了51名飞行人才,600余名军警、政法院校学员,其中空(海)军飞行员24名,民航飞行员27名。2015年的飞行员录取人数居四川省第一名,全国第二名,并创全省纪录;2016年飞行员录取人数蝉联全省第一名,保持全省纪录,全国第二名;2019年,共16名同学成功考取飞行员,刷新了四川省单所学校单年飞行员录取纪录(不含飞行员基地校),居全省第一,全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学科的三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为了在音乐课中更好地整合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有必要立足课堂教学,研究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理解”,通过音乐感知与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疫情期间,教师积极响应教育部
【摘 要】梳理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特征和新的挑战,把脉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十四五”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围绕传承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体现新时代教师教育精神,从指导思想、总目标及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及具体措施,提出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整体思路。找准学校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内驱动力及实施路径、具体抓手,为高等院校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出谋
藤幼儿园坐落于宽广而宁静的东京郊外,凡是参观过的人,无不啧啧称赞。看着孩子们在楼顶上忘我地快乐奔跑的身影,旁观的成人们无不感受到幼儿心中的本能正在被唤醒。这种能够激发幼儿感性的幼儿园,正是给孩子们带去真正快乐的幼儿园。  藤幼儿园首先吸引民众眼球的自然是它特别的外形。这里的空气新鲜又温暖,这里的设施朴素又实用。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藤幼儿园实现了将所有单纯的要素浓缩为一体,返璞归真,不刻意追求现代感
本刊讯 2016年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67周年纪念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承办的“师道尊严与教师发展”秋季论坛在海淀区敬德书院举行。海淀区委常委、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尹丽君,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郭振有,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艺术教育提升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等影响其一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培养目标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艺术教育将遵从综合艺术发展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从传统分科课程,转化为“以人为本”的艺术综合课程,艺术教育将拓展更广阔的领域,面对更多的学生开展以提升
十年前的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踏进教室,走上三尺讲台,开启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那时的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心怀教书育人的梦想。我的青春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微笑,在粉笔的书写中思考。从走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就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代课教师的责任,也明白这辈子要坚守在乡村,生活注定平淡。十年的教育生涯,我苦中作乐,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自己的生命之歌去谱写。每天太阳升起,我和孩子们一同唱起,太阳落下去了,孩子们
个人简介    任得宝,38岁,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教师。善于营造课堂气氛,追求“实”与“活”的教学风格。多次在全省、全国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公开课。2001年荣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02年荣获山东省语文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高密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在《山东教育》《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