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亲走过的日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姐妹中我排行为二,母亲说,我出生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那几天中,母亲忐忑不安,害怕我是个瞎子。当我睁开眼哇哇大哭时,母亲悬了几天的心才落地。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巷子里的流言蜚语是我婆和母亲之间的导火索,四岁那年冬天,脾气倔强的我成了她们婆媳战争的牺牲品。那晚,我撕心裂肺地哭了大半宿,第二天右眼就斜视了。
   记忆中,第一次被人耻笑哭着跑回家,面对我的质问,正在纳鞋底的母亲怔住了,扯了半截线绳子的手僵在了空中。我怯怯地喊了声妈,母亲才回过神来,不说话也不看我,只是缓缓地拽完那截线绳,缠在手背上用力抻紧,直到那线绳在手背上留下一道道勒痕才松手。母亲放下针线,又拿起引锥,在头发中摩挲了很久很久。看着忧心忡忡的母亲,我磨磨蹭蹭地退到门口,又不死心地折转回来,扒在门框边上小心翼翼地问母亲,啥时候带我去看眼睛。母亲没抬头,鼓足劲儿用引锥穿透鞋底,说等我长大就去。听到这话,我欢呼着飞奔到后院,抱住墙角的椿树,边摇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三年你再长。”
   因为眼疾,每天如惊弓之鸟一样躲着那些以揭别人伤疤为乐的顽童,我怕一不留神闯进他们的视线,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但事与愿违。面对无休止的羞辱与讥笑,忍无可忍的我能做到的唯有和他们拼命。每每看着那些被我打得落荒而逃的身影,我想大笑,却怎么也笑不出。也想给母亲诉说,但怕想起那些刺耳的嘲笑声。因为眼疾,我变得异常敏感,字典中的“斜”字被我用笔重重抹掉。每天避开人群选择背街小巷,提心吊胆地上学回家,无时无刻不提防着没来由的伤害。越是那样,内心就无比痛苦,无比压抑。我想不通,又没招惹那些人,为何他们总和我过意不去?!
   痛在伤害中越来越痛。我把所有的委屈一点点积攒起来,将矛头指向母亲,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母亲当年对我漠不关心造成的。我把愤恨凝聚成一座活火山,随时随地都会喷发。因为琐事,我撕毁了唯一的全家福,把顶撞母亲当成报复的武器,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姐妹争吵打闹,把家搅得鸡犬不宁。母亲常常被我气得偷偷抹泪,也曾高举着笤帚将我撵出家门,但每次总会让大姐找我回家,锅里总给我留着热乎乎的饭菜。也曾懊悔过内疚过,但只要想起在外所受的伤痛,就会身不由己,就会歇斯底里。
   从懂事起,我用长长的刘海儿遮住右眼,即便这样,也撕不掉粘在身上的标签儿。后院的椿树已长成大树,我不知道自己长多大才算真正长大。苦痛让我变得麻木,每每面对讥笑,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火冒三丈,去争去拼,只是装作若无其事,默默离开。直到初三那年寒假,我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明年我就初中毕业了,不想这样子去拍毕业照。说罢,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如决堤的洪水,我把十几年的遭遇一股脑儿倒给母亲。那天,母親拉着我的手哭得泣不成声。第二天,在外打工的父亲匆匆赶回家,在母亲的叮嘱下带我去西安。路上,父亲告诉我,前些年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为你看病,这几年你妈一直省吃俭用为你攒钱,几月前就四处打听,已经托熟人找好了医生。
   在眼科,像我这样的病例属于小手术。晚上,我兴奋得一夜难眠。第二天,手术很顺利,做完即可返家。那天,适逢年集,父亲依着我从正街回家。第一次昂头挺胸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路上面对各种目光,各种问候,我忘了疼痛。没进家门,浓浓的肉香味已飘进鼻孔。进屋,脱鞋,上炕,母亲嘘寒问暖。当得知我最佳的手术时期被耽误,不能恢复视力时,母亲呆呆地坐在炕沿上责怪自己:“都是妈不好,都是妈不好……”
   那年腊月,母亲再忙也会每顿变着花样,早上鸡蛋羹,中午臊子面……
   因为年少的经历,一直以为我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角色。直到那年那个冬天,我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那晚,电热毯到后半夜温度急剧上升,又热又困的我睡得迷迷糊糊,忘了关掉电热毯,摸索着去了妹妹的房间,倒头大睡。黎明,被一阵惊呼声惊醒,我急忙冲出去,发现整个屋子浓烟滚滚。浓烟中,母亲撕心裂肺地喊着我的名字。我赶紧大声应着,母亲从浓烟中跑出来,一把抱住我哭得像个孩子,嘴里不断地说着,你吓死妈了,只要我娃没事就好,只要我娃没事就好……
   那时,父亲上班,大姐已出嫁,时值三九,水龙头被冻住,母亲叮嘱我和妹妹不要靠近,而她一次又一次冲进烟雾中,用泔水去灭火。那天,看着忙碌的母亲,看着被烧毁的被褥,我难过,内疚,自责。
   婚后第二年小产大出血,那天半夜,奄奄一息的我被抬出家门,从昏迷中醒来,冥冥之中感到自己难逃此劫,看着闻讯赶来悲痛欲绝的母亲,我用尽力气握住母亲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妈,你女儿不能尽孝了……”那晚,在去医院的路上,母亲攥着我冰凉的手一边抹泪一边唤着我的名字,唯恐我睡过去。
   母亲说,每个人的一生所带的苦难和福气是相同的,只是经历的时间不同而已。面对我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母亲宽慰:有惊无险就是福气。
   常言说得好:“要想报娘恩,怀中抱儿孙。”有了孩子,才知母亲的不易。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母亲生养我们姐妹五人,面对不屑和流言,需要很大的勇气。母亲说,要不是舍不得我们,也许,她早就“走”了。
   不知何时,我和母亲变成无话不谈的母女,一天不见心里都会空落落的。幸好,娘家同在一个小镇,又在菜市口,每天买菜就会回趟娘家。而母亲,只要做好吃的,总忘不了我们姐妹。那天,刚进家门,母亲便从冰箱中取出一块牛肉递给我:“昨天煮馍,给你打电话了,咋没过来?”看着母亲不再明亮的眼睛,有流泪的冲动。每次回家,母亲总会送我出门,每次我叮咛快快回去,她总是连声应着,待我走出老远,一回头,母亲还站在门前的樱桃树下。
   去年秋天,母亲因淋巴结肿大住院。那天早上,挽着母亲的胳膊上了电梯,从一楼到四楼,好像经历了一个世纪。看着母亲穿着病号服,佝偻着身子走进手术室的背影,那一刻,禁不住潸然泪下。那天中午,徘徊在手术室外滚动的显示屏前,一遍又一遍祈祷,找寻着母亲的名字……
  责任编辑:秀丽
  供图:刘创
其他文献
一直有这么一个人,不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扮演是好或是坏的角色。   还记得第一次喝可乐,是他来我家时带的两瓶,第一次见到黑色的液体,我惊奇居然能喝。我们坐在露天的院子里,边吃着晚饭,边喝着可乐。第一口下去,就跟现在喝酒一般,刺喉、难咽。他说,摇一摇可乐就会变得很甜。我听了并试着那样做,结果打开瓶盖可乐泡沫喷出瓶口,溅得满手黏滋滋的,我们相视哈哈大笑。   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他和他的朋友打着
期刊
一   橘色的灯光里,我把针线盒拿出来煞有介事地缝扣子,有一件大衣和一件毛衣的六颗扣子松动了需要重新钉好。以前的主妇们都会有一个针线篮子,也还会有一个包了碎布头的包袱,但这些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了渐渐消失的旧物件。我的针线盒里面做针线活的家当很齐备,但是没有用过几次,往往钉扣子这样的活计都是让母亲帮我完成的。很多时候它是被人忘记了的物品,待在柜子的角落里静默着。   一枚亮灿灿的顶针,拿出
期刊
一个眺望的身影,如雕像一般,在暮色中,在晨曦里,浸染了我儿时的记忆。   母亲被一个同乡带到北方的时候,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正在肆虐,在那场饥荒中,为了生存,许多父母忍痛将儿女送往关外。一个19岁的南方少女身着单薄的衣衫,在风雪中像一片飘零的孤叶,全然不知方向地飘到一个北方的村落,在那里认识了爸爸。爸爸是那个村子里最穷的青年,一次见面后,他们就结婚了。   我至今无法想象那无助的漂泊和无奈的忧伤
期刊
云南人很早就有吃花的习俗,“云南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给云南人吃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乡野箐沟的咂蜜花,率先举出一树一树冲天辣一般的花蕾。洒过小雨,花蕾便向着天空“嘭、嘭、嘭”地张开小嘴,雨露就顺着花蕊灌满花筒,阳光一照,雨露就被酿成了甜甜的花蜜。这个时候,蜜蜂兴奋得睡不着觉,成天出出进进、飞去飞回,运气好的时候,一只蜜蜂往往需要三五趟才能背完这样一筒花蜜。铺岭盖箐的咂蜜花也让村里的
期刊
少时,自己幻想并憧憬着当一名教师,在高考时150分的数学仅考了30分,以15分之差被踢在了师范学院门外;后补习考起了省政法专科学校。   因自幼家贫,兄弟姐妹又多,父母穷其所能,让四个兄长娶妻生子,并顺利让两个妹妹出嫁,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对于一生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二老而言,哪怕是100元无疑都是天文数字。三年读书下来,我欠下1.2万元的巨额债务。困窘的境遇压弯了我的腰杆,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挤走了曾
期刊
金矿石在大山深处,我的黄金梦也在大山深处。   我从岗位之树飘落下来之后,为了寻找生计,回到老家背矿石,打逛矿石,用累折筋骨的血汗挣点小钱,勉强可以糊口。后来,我和弟弟商议着开洞挣大钱,弟弟比我有眼力,懂得矿线形成走势,选的洞址比较准确,外面是层土坡。   开洞前,我和弟弟商议,咱们打白洞,为了不担风险,节省开支,咱不雇人打,自己打,只买点炸药、雷管、导火线就行,弟弟同意了我的意见,   开
期刊
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再装进去,一年就过去了。它什么秘密都可以装的,很多腐烂在里面,也有很多,接着生长出新的秘密。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小东西被打开,不再是什么秘密,呀,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泼泼的空气,鸟雀“啦啦啦”唱着三五首童谣,忽然就飞起来,忽然就落下去,藏进那个小东
期刊
我从来没有像那夜那样清晰地梦见母亲,母亲对我说,她很冷,她说我二哥三哥都不管她。我从梦中醒来,一骨碌从床上坐了起来,心像被猫抓似的慌乱,难受。   后来从老家三哥的来信中得知,母亲去世的日子和我梦见她的日子完全吻合,时光已整整轮换了二十多个春秋。   母亲的生命之路如家乡的山道般狭窄陡峭,她从花季年华到垂暮之年一生都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重复着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轨迹从未延伸至县城之外的任何繁华之地
期刊
准确地说,左妈是學校的工友,典型的江南大娘的形象,瘦小,精明。   第一次喊左妈,觉得有点怪怪的,让我联想到《雷雨》里的鲁妈、鲁迅笔下的吴妈和达官贵人家里的阿姨,如同我那任教的学校,名字也怪怪的:九华山学校。信封、信纸和公章等红红的东东都是“安徽省九华山学校”,乍看是一所中等院校或高等学府,其实是从幼儿园到高职班一条龙的山区学校,都是单行班。老师叫她左妈,学生叫她左妈,老师家的小孩和那些返聘的满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小河,从遥远的雪山诞生,一直流呀流,经过草原、山野,路过村庄、集镇,努力地跨越着一切障碍,不知行进了几百几千里,一心想汇入梦境里的大海。   但是,当这条河流遇到沙漠的时候,它意识到已无法前行,它的身体在一点一点被沙漠吸收、消失,即使大海就在沙漠的另一边,它似乎永远也无法抵达。它一边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欢快潮声,一边努力阻止着身体的消失,但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一次一次的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