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问题性新闻的写作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AGUK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根据“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提供的实例来看,有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揭露问题,提出批评,写好批评性问题新闻。对某些突出的倾向和工作中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将它揭露出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肃批评,对促使问题的解决是有重大作用的。以第19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一文为例:
  2008年高考过后不久,各地落榜考生便陆续收到很多陌生大学发来的录取通知书,上面有各种美好的承诺,同时收取高额费用。就在家长们疑惑之时,新华日报发表的通讯《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及时揭露了这些非正规学校招生背后的黑幕,轰动全国,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讯以“出国读书的小丽却同时被国内7所大学录取”的荒诞事实作为开头,在第一部分展现了网络上普遍公开售卖“全国各地落榜生信息”的现象,具体、细致地描述了这些个人信息涵盖的内容和真实的程度。第二部分深入了一层,通过几个非法购买个人信息者的直接引语,说明招收落榜生有利可图,甚至在购买者之间形成竞争,而有关部门对考生个人信息的管理存在漏洞。第三部分再挖深一步,完整地呈现了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链条:各种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为获取利益违规招生,雇用招生代理、提供丰厚回扣;招生代理为了赚钱而不惜非法购买考生个人信息,形成“竞争”;有关部门对考生个人信息管理不善,使得个人信息购买成为可能。
  通过揭露这类违法行为的利益链条,通讯展现了社会各类人的心态:贩卖考生个人信息者对利益的贪婪,对道德的无视,对法治的漠视,人际关系淹没在金钱关系之中;家长的狭隘和偏执,考生的茫然和被摆弄;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和面对违法的“平和”心态等。通讯在展现事件本身的同时,努力挖掘出事件的背景,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了这种不法行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群策群力,献技献计,写好建议性问题新闻。这类新闻报道,通常是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某个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第19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一文为例:
  《法人》杂志刊发通讯《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后,引来了西丰县公安局到北京拘传记者朱文娜的事件。自2006年重庆“彭水诗案”以来,引起全国关注的同类案例已经有十多起。如何在法治理论上提供新思维,是考察媒体时评的标准之一。在即时发表的几十篇关于这一事件的时评中,《检察日报》李国民的时评《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提出了一个在我国尚未被重视、而在国际法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直截了当地亮出观点:“动辄以刑事手段追究记者责任是危险的,这将让正常的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并指出:在法制健全、法治意识比较成熟的国家,“诽谤”属于“民事行为”;而在我国,尽管法律行文上趋向这个目标,但尚未完全达到这一步。这正是我国法治化需要完善的一个方面。作者在下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论点:首先是总的原则,即诽谤指控行为应该被非刑事化;退一步讲,对以官员为“诽谤”对象的案件,认定记者构成诽谤罪的条件应该更加严格;同时要求,公共权力机关不应参与发动或者提起刑事诽谤案诉讼。作者先破后立,在文章最后提出借鉴“实际恶意”原则、完善诽谤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建议,具有建设性。
  这篇获奖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给“问题”“把脉”和“开药方”是写好建议性问题新闻的关键。简单的披露,是不负责任的,提出问题,还要从法规、制度、人民群众的要求、官员的态度及作为、群众反应的主要效果等方面“把脉”和“开药方”,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报道问题性新闻,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也不是媒体自身图痛快,把问题摆出来就了事。报“问题”,受众知晓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明白“怎么办”,要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子。这不是说“新闻万能”,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舆论导向的基本需要。
  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写好评述性问题新闻。这类新闻,从具体事实出发,提出问题,进行评述和议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加以改进。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文为例:
  改革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利益博弈时期。关注利益博弈时期的贫弱群体的利益表达,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今天的贫弱群体,更多的是改革代价的主动承担者。高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表达和诉求,而不是将他们遗忘在繁荣之地的阴暗角落,成为检验一家媒体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
  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较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原因,农民在中国社会实际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利最容易被忽视和被侵害。我们一直说我国存在“三农”问题。近年来,坑农害农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为解决“三农”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先后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并制定了相关法规。在全国反哺农业的大趋势下,仍有部分农科院所置国家的法令、法规于不顾,发生坑农害农事件。对此,该文作者根据新华社披露的惊人数字和事实,撰写了这篇评论。可见,评论的主题选择是重大的,文中揭示的问题和主题思想,对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政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强烈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因而稿件刊出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自然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
  针对问题,积极引导,写好疏导性问题新闻。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疑虑,报纸不应简单地批评,而应积极地引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慎张“排行榜”》一文为例:
  近几年来,在文艺界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其中乱张“排行榜”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如文章在开头写的:“近来,文艺界出现了不少排行榜。有文学‘大师’排行榜,有‘优秀’作品排行榜,有‘百年’排行榜,有‘近期’排行榜……编辑们在版面上刊登排行榜,教授们在课堂上介绍排行榜。仿佛文艺界应当向水泊梁山学习,不排出个座次,大家都活得不自在。”文章对“排行榜”的泛滥、草率,提出质疑和商榷,写道:“有的单位发出几百张问卷,收回的很少,就堂而皇之地据此公布排行榜。”“有的连问卷调查也不搞,几个人凑在一起‘策划’一下,一份纵贯上百年横跨全中国的排行榜就出来了。有的单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被认定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什么‘家’当中,本单位的人竟占好几个,名字还摆得很靠前。对于这样的排行榜,读者怀疑其中有自我炒作的成分”,通过这些质疑论辩,纠正错误,指明了错谬之所在,拨开了人们思想上的阴霾,澄清了模糊观念,拨正了舆论导向,使人们明辨是非,顿开茅塞。
  要写好问题性新闻,关键在于要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实际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需要报纸来回答。目前问题性新闻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抓准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抓的问题不是一碰就响的问题,所抓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性不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提供的经验是:要抓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抓“热点问题”、要抓人民群众中有“疑点”的问题、要抓人民群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在抓准问题的基础上,要让问题性新闻有可读性和可感性,还应讲究表现形式。下述笔者归纳总结出的8种表现形式,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1.通讯型的——就是用近似通讯的手法表现,其特点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用,记述事实与评析问题相结合,有高度概括,也有具体描写,感情真实,材料丰富,议论风生。
  2.述评型的——就是常见的“有述有评,述评结合,以述为主、以评点睛的记者述评”。
  3.讨论型的——即对那些重大而又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有争议而一时难以统一认识的又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问题,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争鸣,辨真伪善恶,明是非曲直,以统一思想,规范行为。
  4.回答型的——有的是针对群众普遍反映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由编辑部组织回答。
  5.工作研究型的——许多报纸辟有“工作研究”专栏,其中有些报道的倾向是研究某项工作中的问题的,或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发表改进意见的。当然也有研究成功经验的。
  6.调查报告型的——“调查报告”也是许多报刊的一个固定栏目。其中有报告某项工作成就的,有报告某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的。这后者就是“问题新闻”。
  7.采访札记型的——这种写作形式也很自由,就是对所要评析的问题把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去,有述有感有评,亲切自然。
  8.来信型的——是记者、读者用给编辑部写信的形式,叙述见闻,反映问题,评析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有“杀夫”的故事框架,但文本的内涵和文化思考却大异其趣。  人性恶的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著改编使得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性,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原著”辨析;第二部分分析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即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的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第四部分分析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努力为影视剧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红楼梦》 原著改编 《红
期刊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点亮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特殊载体。本文以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两个必然趋向——媒介融合与物联网的实现为出发点,试图对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一书中的相关媒介理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媒介融合 物联网 媒介 延伸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
期刊
2009年“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在新华社总结的年度官员“雷人语录”中位居榜首。网络上有好事者搜索编辑了年度官员“雷人语录”,如2008年的“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等。2010年“不要老报冷冷冷,要注意和谐”、“如果我们不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等继往开来。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群众这么关注官员“雷人语录”?官员“雷人语录”频
期刊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个著名报人金庸,也是小说界的泰斗,他曾说:“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副刊正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文化的展示,副刊之所以有他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载体,能够反映社会时代进步的声音,传递人民对社会的呼唤和需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需求。  自1949年1
期刊
2010年10月16日,“官二代”李启铭驾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到两名女学生,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其“我爸是李刚”的言论及撞人逃逸的行为在网上引起网友的广泛声讨。下面,以“‘官二代’撞人事件”为例分别探讨网络舆论产生的原因、功能及现状思考。  网络舆论的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  网络技术的提高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土壤。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种全新的交流互动环境。新媒体把人类社会极其多
期刊
在网络传播甚嚣其上的时代,纸媒不得不面对网络强有力的竞争。但是,纸媒眼里如果仅仅有竞争,一定活得很吃力,甚至会疲惫不堪。除了竞争,纸媒还能与网络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平台互动。这些关系引导纸媒以朋友和合作者的眼光看待网络。借力网络,才能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适应时代的生存之道。本文以区域性主流都市报——《大河报》的一些采编实践为例,谈谈纸媒如何借力网络,服务新闻采编。  利用网络,搜集线索和资料 
期刊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是淳美视域中天人和谐的“画”。从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古代诗史上,王维的诗歌堪称“淳美视域天人和谐”的极品,我们仅撷王维众多诗歌中的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就可见一斑。  咀嚼品味王维的五言律
期刊
摘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河南凭借其优越的文化、人口、农业、资源、交通等优势,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成为顺应时宜的需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平台。新闻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以《河南日报》和《大河报》报道中原经济区为例,采用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通过探究河南媒体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关注程度,来凸显新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纽约时报》中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特点,重点强调其倾向性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中国媒体的应对策略,并通过数据比较探讨西方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  关键词:《纽约时报》 亚运会 中国 倾向性    引言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2010年10月18日,温家宝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