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呢?怎样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主观见解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呢?我个人认为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中大家是否体会到,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会使教师精神焕发,而且还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以生为本,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率。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确实是一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方式,学生会越来越爱学,会切身体悟到学习真是一件乐事。因此,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想方设法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几点心得。
一、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来说
为什么我总是会在课堂上当主角?虽然我很刻意地对学生提问,但为什么到最后还是学生在看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这么认为: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我发现奇怪的是,哪怕是这样,学生们仍然是喜欢上历史课的。经过多次的咨询了解,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有:①现在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好看!②内容上,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③学生喜欢听教师讲一些历史的趣闻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点燃他们的激情,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学生的发言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他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学生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营造新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来问
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所以,教师为了把结论交给学生,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而学生这边呢,有的还不理解或者没有感受,没有问题;有的有了问题也不知怎么问;有的即使想问,也怕词不达意,唯恐受到同学的耻笑或教师的否定。要建立一个可以让学生向老师发问的民主课堂,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当然也体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在分析完“戊戌变法”的内容之后,还有十分钟,我即让学生质疑,可以提出你在本课内容中的疑问。一分钟之后,教室里一片沉默。为了打破僵局,我举了一个事例来说明提问的重要性。我说,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抛锚了,首先应该做什么?有学生小声说“修”,我紧接着追问,“怎么修,找不到毛病怎么修?”这下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没有人主动站起来提问。十几秒后,可能有个女生觉得冷场得有些尴尬了,小声地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想知道女人裹脚的故事。”这是课后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难点丝毫无关,我很惊诧,也不是我备课中的内容。幸好以前有些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我还是给他们讲了女人裹脚的起源和一些趣事,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这种历史现象,向来较沉闷班级,这节课最后十分钟出奇的活跃,不停地有学生向我发问。课后,我深入思考后认为,关键在于开始学生提问比较积极。我和学生探讨的是们想知道和了解的问题。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来展示
历史探究展示环节,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学制作雕刻印章,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活动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兴趣。
总之,在课改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让学生向教师提问,需要教师语言的激发,需要教学手段多样化,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
一、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来说
为什么我总是会在课堂上当主角?虽然我很刻意地对学生提问,但为什么到最后还是学生在看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这么认为: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我发现奇怪的是,哪怕是这样,学生们仍然是喜欢上历史课的。经过多次的咨询了解,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有:①现在的历史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好看!②内容上,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③学生喜欢听教师讲一些历史的趣闻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点燃他们的激情,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学生的发言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他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学生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营造新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来问
学生已经“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所以,教师为了把结论交给学生,只注重启发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而学生这边呢,有的还不理解或者没有感受,没有问题;有的有了问题也不知怎么问;有的即使想问,也怕词不达意,唯恐受到同学的耻笑或教师的否定。要建立一个可以让学生向老师发问的民主课堂,这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当然也体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在分析完“戊戌变法”的内容之后,还有十分钟,我即让学生质疑,可以提出你在本课内容中的疑问。一分钟之后,教室里一片沉默。为了打破僵局,我举了一个事例来说明提问的重要性。我说,汽车在路上行驶突然抛锚了,首先应该做什么?有学生小声说“修”,我紧接着追问,“怎么修,找不到毛病怎么修?”这下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没有人主动站起来提问。十几秒后,可能有个女生觉得冷场得有些尴尬了,小声地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想知道女人裹脚的故事。”这是课后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难点丝毫无关,我很惊诧,也不是我备课中的内容。幸好以前有些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我还是给他们讲了女人裹脚的起源和一些趣事,并和他们一起分析这种历史现象,向来较沉闷班级,这节课最后十分钟出奇的活跃,不停地有学生向我发问。课后,我深入思考后认为,关键在于开始学生提问比较积极。我和学生探讨的是们想知道和了解的问题。
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让他们来展示
历史探究展示环节,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学制作雕刻印章,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纪年数轴方式的,还有的完全以图画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学生们在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口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活动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加强了审美观,培养了对写作兴趣。
总之,在课改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让学生向教师提问,需要教师语言的激发,需要教学手段多样化,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