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济宁市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问题分析,提出了加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济宁市
构建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济宁市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济宁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优势独特,在全国和山东省文化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与现实条件。近年来,济寧依托富集的文化资源,秉承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首善之区,加速推进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将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文化资源区域协调为配置方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尽管这些年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建设滞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还少,布点不均,覆盖面不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目前,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仍然存在城市闲、农村无的局面,尤其是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老、少、旧、破,特别是到了冬天,除了电视并没有什么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方式陈旧,把公共文化仅理解为看看戏、看看电影或送送书报等。基层把公共文化服务理解为是上级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享受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办的多,农民自办的少,文化的享受者还没有成文化的主角。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带有一种满足基本的共性需求的文化保障,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政府要构建相关的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
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一些党委、政府,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往往对经济建设投入的精力更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较少,甚至当成是经济工作的附庸。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挣钱、还要往里搭钱。这些观念直接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不够,组织推进力度不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把发展文化事业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同步推进。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纸上谈兵。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仅需要改变从“以经济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还要出台和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问责机制,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倾斜、由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变。这需要从根本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政策,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基础。
其次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必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必须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要加大对县城及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对县、乡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市、县(区)要设立扶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应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社会力量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及公益性文化活动。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定向资助等政策优惠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业余文艺表演团体等农村公益性文化组织,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再次,科学谋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布局。受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济宁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欠账较多,广大人民群众期盼享受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的愿望十分强烈。最现实、最有效的抓手就是科学谋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贫困县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济宁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是基础工程、重点工程、全局工程,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健全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化和实用性相统一,加大力度,全方位构建县(市)、乡(镇)、村屯三级文化、图书馆(站、室)以及电影放映院线体系,使广大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及参加集体文化活动更加便利。在此基础上,更要强化管理与运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的地方。
最后,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几年,济宁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快增长、多样化、求品位的态势,而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却相对滞后。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上应力求乡乡村村覆盖,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实用、优质的科技、影视、戏曲、书报刊等服务。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乡村党政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把握农村文化发展规律,善于研究和解决农村文化问题的行家里手。要发现和培养成千上万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乡土文化能人、以及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不断壮大专业文化艺术院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的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汇聚各种力量,带领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发展。
【关键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济宁市
构建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济宁市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济宁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优势独特,在全国和山东省文化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与现实条件。近年来,济寧依托富集的文化资源,秉承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首善之区,加速推进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将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文化资源区域协调为配置方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尽管这些年济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建设滞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还少,布点不均,覆盖面不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目前,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仍然存在城市闲、农村无的局面,尤其是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老、少、旧、破,特别是到了冬天,除了电视并没有什么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方式陈旧,把公共文化仅理解为看看戏、看看电影或送送书报等。基层把公共文化服务理解为是上级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享受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办的多,农民自办的少,文化的享受者还没有成文化的主角。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是带有一种满足基本的共性需求的文化保障,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政府要构建相关的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
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一些党委、政府,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往往对经济建设投入的精力更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较少,甚至当成是经济工作的附庸。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挣钱、还要往里搭钱。这些观念直接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不够,组织推进力度不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把发展文化事业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同步推进。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纸上谈兵。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不仅需要改变从“以经济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还要出台和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问责机制,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倾斜、由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变。这需要从根本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政策,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基础。
其次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必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必须要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要加大对县城及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对县、乡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市、县(区)要设立扶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应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社会力量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及公益性文化活动。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定向资助等政策优惠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业余文艺表演团体等农村公益性文化组织,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再次,科学谋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布局。受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济宁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欠账较多,广大人民群众期盼享受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的愿望十分强烈。最现实、最有效的抓手就是科学谋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贫困县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错误做法。济宁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是基础工程、重点工程、全局工程,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健全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化和实用性相统一,加大力度,全方位构建县(市)、乡(镇)、村屯三级文化、图书馆(站、室)以及电影放映院线体系,使广大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及参加集体文化活动更加便利。在此基础上,更要强化管理与运用,让它们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成为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的地方。
最后,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几年,济宁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快增长、多样化、求品位的态势,而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却相对滞后。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上应力求乡乡村村覆盖,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实用、优质的科技、影视、戏曲、书报刊等服务。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乡村党政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把握农村文化发展规律,善于研究和解决农村文化问题的行家里手。要发现和培养成千上万名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乡土文化能人、以及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不断壮大专业文化艺术院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的农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汇聚各种力量,带领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