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发酵工艺及改善酱油风味的方法探讨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酱油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由于风味良好备受喜爱,而酱油发酵工艺影响着酱油的风味,为使得酱油风味更佳,应注重酱油发酵工艺的改良。本文主要对酱油发酵工艺及改善酱油风味的方法进行探讨,阐述酱油发酵的常见工艺并提出酱油风味的改善方法,以期为我国酱油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酱油发酵;工艺改善;风味;途径
  酱油是常见的调味品,是大豆或脱脂大豆、小麦或麸皮经微生物发酵生成的产物,不仅色泽红润且味道鲜美。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酱油不仅能改善菜肴色泽,也能增强食物的鲜美度。当前酱油发酵工艺方法较多,不同的发酵工艺有不同的特点,酱油的风味也不同,注重酱油发酵工艺研究并提出酱油风味改善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1 酱油风味特性分析
  酱油风味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酱油的气味、色泽度。综合来说,风味是食物在摄入口中时人所产生的嗅觉体验感及视觉体验感,而这些体验感会在食用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定印象,风味中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味道和气味[1],其次是形态和色泽度。目前酱油风味物质具有浓度不稳定、构成成分多样及风味物质间动态不平衡等特点。在一些情况下蒸汽压会影响酱油风味,而蒸气压又受脂肪类物质含量影响,有机溶剂也会影响酱油的风味口感,其主要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乳化性能来影响。酱油加热发酵、贮藏、运输的过程中,其风味物质会伴有偶发性改变,这是因为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如糖和氨基酸的反应、乳酸与醇类的反应等,导致酱油风味不够稳定。要想保证酱油有良好的风味,必须掌握影响酱油风味的主要因素,把握酱油风味特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2 酱油发酵工艺
  2.1 传统酱缸发酵工艺
  酱缸发酵是最为传统的酱油发酵工艺,历史悠久,操作简单。早在古代,人们选择小麦作为酱油发酵的原材料,通过天然暴晒的方式进行发酵。传统的酱缸发酵有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露天发酵对天气有特殊要求,必须要求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原材料不断地发生化学反应,为使口感更好,发酵速度更快,在液态发酵时可加入少量的盐[2]。一般来说,传统酱缸发酵的局限是发酵周期较长,对天气依赖性较大,需发酵整整一个夏季,等到秋季出油时抽取酱油。酱缸发酵如果缺乏良好的温度条件,菌种无法快速繁殖,则无法产生香味物质,因此传统酱缸发酵受客观限制较多,在发酵的过程中要定时翻缸搅拌。
  2.2 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对发酵操作人员及原材料有较高要求,应将原料体积一倍以上的盐水加至原材料中,并科学调控加入的盐分,让耐盐的微生物持续发挥作用。为缩短发酵周期可增添一些乳酸,让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脂类物质,能有效改良酱油风味。
  2.3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所需的水与原材料是等比例的[3],对发酵温度有较高要求,要求发酵温度不能低于42 ℃,水分和盐分应保持较低水平,提高反应物的浓度,使反应物快速发酵成熟。这种发酵工艺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不足之处是会因某些缺陷导致发酵出来的酱油口味偏单一,且色泽度不高,多表现为较重的焦糊味。在实际的发酵中,可选择添加适量的糖类物质或通过降低发酵温度、延长发酵周期弥补现有的发酵缺陷,改善酱油风味。为让酵母类微生物积极参与反应,可增加一些糖类物质,加快代谢,适当降低温度[4],使得酵母在合适的温度下繁殖。一些生产者在酱油发酵初期会进行低盐固态酱油的淋浇,但在操作时应对淋浇的盐度和温度进行控制,保证配方中的淀粉质原料于卫生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充分发酵,为使酵母更好地生长,应让淋浇的酱汁充分接触空气更好地生长。
  2.4 淋浇工艺
  酱油发酵需进行淋浇,操作比较简单,于竹篓中舀出汁水均匀地浇洒在酱醅的表面,建立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使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充足的氧气支持,在酱油酿制后不需要压榨便可直接抽取使用。当前一些酱油生产厂家也进行了工艺的改良,于发酵池底抽出酱油并淋浇已经加入了适量的酵母、食盐及糖类物质的淋浇剂,有效改善酱油风味。
  3 酱油风味改善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酱油品牌有不同的酱油风味,而地域间的饮食差异也使人们对酱油风味有不同的风味追求,人们在烹饪时往往根据自己的飲食习惯购买喜欢的酱油品牌。从酱油制造过程看,影响酱油风味的因素很多[5],在酿造酱油的过程中可通过一些改变来达到改善酱油风味的目的。当前人们对酱油风味普遍有着较高的要求,风味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烹调效果。具体来说,改善酱油风味的途径有3方面。
  3.1 适量添加微生物
  酱油酿造从天然发酵到菌种发酵,克服了酱油酿造过程发酵周期长、没活力的短板问题,大大提升酱油品质。使用单一酶系会导致酱油风味的单一化。蛋白质分解产物能提高酱油的鲜味,酱油淀粉质分解会形成葡萄糖、麦芽糖,能提高酱油的甜味度[6],而产生的酒精使得酱油极富香气。可充分利用淀粉质达到酱油风味改善的目的,发酵后期也可加入一定量的耐盐乳酸菌,也能有效地改善酱油风味。
  3.2 延长酱油发酵时间
  消费者对酱油口感、色泽度等有较高要求,这需要酱油生产者思考酱油工艺的改良问题,以提升酱油风味口感[7]。在酱油风味口感提升中,可通过延长酱油的发酵时间使得酱油更为醇香。发酵期控制好温度,使得蛋白酶具备有效发挥的适宜条件,使得蛋白酶充分发挥实现酱油风味的改善。例如固态低盐发酵工艺中应将发酵周期提升到一个月以上,酱油能实现色香味等各方面的效果提升。
  3.3 利用调配改善风味
  改善酱油风味可在酱油调制的过程中基于产品质量标准将发酵产生的原油进行配兑处理,配兑中可针对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进行差异化的酱油调配,如原来酱油的基础上调配甜味剂、增鲜剂和其他香辛料等,或增加酱油花色,以此达到改善酱油风味的目的。随着酱油生产工艺的改良[8-9],对酱油风味的研究也持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市场上酱油风味更多元。
  4 结语
  酱油酿造过程中,确保酱油发酵的良好风味,必须严格按照发酵工艺要求进行发酵,确保酿造质量。应继续探索发酵工艺的改良方法,实现酱油发酵中多种风味物质的平衡调和,有效改善酱油风味,真正推出风味佳的酱油调味品,满足人们多元的味蕾需求。
  参考文献
  [1]谭戈,徐晴元,郭丽琼,等.酿造酱油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物质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21,46(6):160-163.
  [2]郭明威,耿予欢.酱油发酵过程中一株4-乙基愈创木酚转化菌的筛选及其鉴定[J/OL].食品与发酵工业:1-9[2021-06-11]https://doi.org/10.13995/j.cnki.11-1802/ts.026836.
  [3]路怀金,刘通讯,赵谋明,等.2株米曲霉的特色酶系对酱油理化指标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5):230-237.
  [4]张丽杰,张怀志,徐岩.枯草芽孢杆菌Nr.5和底物添加促进酱油中吡嗪类物质合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21):1-8.
  [5]张浩元.酱油活性干酵母在日式工艺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0(13):63-65.
  [6]刘佳乐.酱油发酵过程强化嗜盐四联球菌对酱油品质的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20.
  [7]邹谋勇,朱新贵,孙启星,等.一株产2-苯乙醇酵母的鉴定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2020,39(5):173-178.
  [8]赵谋明,陈涛,王靖雯,等.酱油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与交互作用[J].现代食品科技,2020,36(5):148-154.
  [9]邹谋勇,朱新贵,刘丹,等.产2-苯乙醇酵母的鉴定及其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9,40(6):217-22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使用气相色谱仪检测白醋中脱氢乙酸的含量,对两种前处理方法的加标回收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在同一水平加标含量下,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回收率的影响。  关键词:白醋;脱氢乙酸;加标;气相色谱仪  脱氢乙酸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学防腐剂,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食品中主要起防腐、保鲜的作用,对食品中易产生有害毒素的菌群有着较强的抑制作用。市场中大多数食品都会添加一定量的脱氢乙酸以达到延长
摘 要:建立了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蜂蜜中4种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野百合碱、倒千里光碱、千里光宁、千里光菲啉)含量的方法。样品用50%甲醇水溶液提取,采用SCX固相萃取柱进行在线净化,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为分析柱,含0.1%甲酸、10 mmol/L乙酸铵的水溶液和乙腈的流动相等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
摘 要: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由技术人员晋升,导致部分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缺乏,造成实验室管理混乱。本文对平衡积分卡绩效等级评价体系在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运行进行了探讨,能有效、全面、客观地评价检测机构实验室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贡献,规避以往实验室管理人员因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绩效评价失真的现象,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管理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每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都日渐增大,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有效减少了市场上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食品检测的专业性较强,为保障检测的有效性,相关人员应做好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细节处理。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食品检测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展开了分析,提出了食品检测方面的质量控制和细节要点,希望为全面提高食品安全、规范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 要:本文旨在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5种儿茶素类(EGC、C、EC、EGCG、ECG)及咖啡因(CAF)的方法。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类和咖啡因在0.2~2.0 m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11~0.999 95,RSD为0.24%~0.57%,方法回收率为95.9%~100.6%。本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茶叶中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茶叶;
摘 要:藜麦是一种全营养食品,开发藜麦精深加工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阐述藜麦加工产业现状,总结了藜麦加工工艺和重点工序,介绍了一种藜麦加工工艺流程,旨在生产出精品藜麦。  关键词:藜麦;加工工艺;产业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已有5 000~7 000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1]。藜麦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且具有低热量、低脂和低糖的优势,被国际营养专家誉为“营养黄
摘 要:目的:对2020年在11个省份收集的85份玉米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胶体定量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8.39 μg/kg,超标率为3.5%;呕吐毒素的检出最高
摘 要:硒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硒的形态决定了其毒性与生物活性,其中纳米硒是已有硒形态中毒性最低、生物活性最强,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未来有望成为新型硒营养补充剂。本文重点对纳米硒毒性与营养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纳米硒;毒性;营养  瑞典化学家Berzelius于1817年在硫酸工厂的铅室中分离出微量元素硒(Seleni
摘 要:目的:对餐饮具中残留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测定试验方法的改进。方法: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离心管为萃取容器,不经pH调节与酸洗步骤,1次萃取完成。结果:改进后的方法在浓度0~2 ?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 4,RSD为0.98%~1.89%,回收率在98.0%~101.8%。结论:该改进方法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平行性好、检测效率高,对环境和人员危害小,可满足餐饮具监督抽检的检验
摘 要:食品安全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需要注重食品的检验工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验中具有精准度高、速度快、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操作便捷的特点,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本文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验中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食品;检验  现阶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效率低下、技术落后、制度缺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