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研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洛的土司政权经历了近700年,是甘洛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特别是媛带密土千户和煖带田坝土千户两家土司,是凉山比较著名的彝族土司,他们在清朝中、后期及民国时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定的影响。鉴此,本文拟就甘洛县土司文化资源遗产进行梳理和呈现,并对保护、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一些浅见,以期进一步唤起民众对土司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意识。
  关键词:土司文化 开发 利用 探研
  一、土司制度及土司文化
  (一)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实施的地方政治制度,主要是针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央王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解决民族的归顺(认同)问题,采取的特殊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完善于明代,衰败于清朝时期。也是基于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杂居的实际,封建王朝的势力一时难以深入,而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的地方管理制度。
  实施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国传统哲学世界观在处理中央政权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关系方面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古代中国统一、稳定与多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制度。土司制度与我国历史上其他地方政权组织相比,土司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不仅维护了祖国统一和地方稳定, 而且也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二)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土司地方政治制度时期,由中央王朝和土司辖区各族民众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土司文化具有封建性、民族性、家族性、政治等级性、一体多元国家认同等传统性特点,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于一体,是土司辖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经典文化和贵族政治文化。 土司文化遗产是世代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土司时期共同创造与积累起来的生存智慧与文明结晶,具有旅游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政治研究等多重研究价值。
  (三)中国土司文化遗产资源的研发概要
  土司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而广受关注和重视。
  1.从国家层面来看。2011年“首届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吉首大学成功举办以来,迄今己连续举办了五届,基本形成了土司学研究中以“学术年会”为载体的交流平台。特别是2014年8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正在发展中的土司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2.从学术界层面来看。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土司历史文化做了持续研究,举办了许多届次土司文化研讨会,使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土司文化研究课题独具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土司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
  3.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许多土司文化发生地的各级政府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给予空前重视,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土司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关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从土司遗产资源保护方面来看。从2010年开始,中国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作为我国土司遗产的代表,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5年的努力,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的申遗成功表明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对我国政府保护珍贵遗产工作的认可,同时也表明了土司制度的历史价值。
  二、甘洛县得天独厚的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
  甘洛县境内曾存在凉山最大的土司俗有“五印三司”的煖带密土千户和媛带田坝土千户、阿日土司等若干土司。凉山地区的社会发展史离不开土司政权,甘洛的发展史绕不过土司政权。绵延数百年的土司统治阶段,对甘洛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现今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驱动力。这些土司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对深化地方史与民族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当今县域文旅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鉴此,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土司文化资源作简要呈现。
  (一)历史人物
  1.岭承恩凉山彝族著名土司,彝族名觉机以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离世。其曾祖畔畔必色为“邛部宣抚司”土司,其祖父毕色呷呷又继承绝嗣的阿日土司“煖带密土千户”之职。岭承恩最先承袭了“邛部宣抚司”之职,后又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和多次参与朝廷对凉山的用兵,受清廷青睐,被授予二品顶戴,建威将军、土游击等世袭职衔,并给予紫光阁绘像和桓勇巴图鲁的荣誉,同治时又继承了“河东长官司”和“河西抚夷司”之职。其辖地东起昭觉,西至冕宁,南达金沙江,北止峨边、大渡河,成为清朝时期凉山最大的土司。根据西南民大龚荫教授《中国土司制度史》书中汇总统计,元明清三朝只赐封了一个从三品的土游击职务,如据此考证,岭承恩将是元明清三朝全国唯一被赐封为土游击世职的人物。因岭承恩曾兼任多位土司职衔,俗有“五印三司”的说法,所谓“五印”,即“河东长官司印”、“河西抚夷土千总之钤记”、“媛带密土游击关防”、“煖带密土千户印”、“邛部宣抚司印”;“三司”则指“邛部宣抚司”、“河东长官司”、“河西抚夷司”。
  2.岭光电(俗称田坝上土司),生于1913年2月24日,于1989年2月15日离世。彝族,彝名牛牛慕理,出生在甘洛县胜利乡,祖籍云南昭通乌蒙土司家族,后改封斯补土千户.是煖带田坝土千户(斯补兹莫)后裔。是民国时期凉山彝族的杰出人物。1936年軍校毕业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官员的同时,又恢复了自己的土司(土千户)职务,1947年被选为立法委员,1950年凉山解放前夕,被委以二十七军副军长之职。解放后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常委等职务。民国时期从政后,为打破旧社会凉山民族地区的封闭局面,坚持将汉族先进文化引进凉山,在其家乡创建斯补小学,创办医院,引种果木,破除迷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属难能可贵。岭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为发掘、整理和研究彝族文化努力不懈,并且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岭光电文集》。岭光电先生不是凉山的大土司,其名望却超过了大土司。   3.岭邦正( 1912-1977),男,字国忠,彝族,彝名钵什苏哈,四川甘洛县人,世袭媛带密土千户(斯兹兹莫)末代土司。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后,受国民党利用,先后曾任地方多个官职,均为虚衔。1955年3月,凉山州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岭被缺席当选为副主席。4月中旬,时任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冲(彝族,云南省泸西县人,著名抗日将领,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亲自到甘洛前进摸摸洛见岭邦正,对其提出了严厉批评并详解党的民族政策,岭才欣然受职。后来,岭与另外二十五位凉山彝族头人分别到成都、重庆、武汉、杭州、上海和北京等地参观,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宴请。1956年,岭邦正当选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后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省民委副主任、省民委参事室副主任等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77年在成都去世。
  (二)历史遗址
  1.煖带密土千户衙门遗址
  煖带密土千户土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甘洛县前进乡鸡打鼓,周围为民房,总占地面积112. 72平方米。2012年7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土司衙门始建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坐东向西,由房屋及碉楼组成,为悬山穿斗式土坯墙建筑,小青瓦覆面。房屋面阔三间16.4米,进深二间5.5米,面积101. 52平方米。碉楼亦为悬山穿斗式土坯墙结构,上、下四层,平面呈方形,长3.5米、宽3.2米、通高12米、墙厚0.7米,面积11.2平方米,每层均有四個对称的嘹望孔。鸡打鼓土司衙门遗址,曾为煖带密土千户岭氏土署,但目前建筑非清初授职时的建筑,不知何故,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于此。碉楼已于文革时期被毁,现存衙门遗址保存完好。
  2.煖带田坝土司衙门遗址
  据《甘洛县志.第二十篇》记载:煖带田坝土司衙门遗址在今胜利乡乃托村,是斯补兹莫官邸,清代建筑,系长约40余米,宽18米木架板壁结构,有三厅一后宅。1926年川边军刘济南团到田坝“改土归流”时拆毁,现只存后宅一四合大院。
  3.阿日土司衙门遗址
  据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研究员姜先杰先生所著《凉山土司研究》-书记载:阿日土司衙门遗址位于四川甘洛县前进乡的阿日阿嘎(今前进乡基泥村),该建筑始建于清代,是木架板壁结构,外有土墙,分前厅、中厅、住宅,保存至1961年拆毁。主楼坐北向南为悬山木构架土石墙结构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小青瓦覆面。其由正堂、客厅、客房和卧室组成。面阔四间21米,进深两间15.3米,上层窗户8个,底层7个,窗户高1.3米,宽0.7米,总占地面积321.3平方米。
  关于阿日土司的授职及承袭情况,史料阙如。但据《甘洛县志,第二十篇》说:“今前进乡原住有阿日土司,衙门设前进乡阿日阿嘎(彝语,意思是阿日人住的地方)。清代阿日土司绝后嗣,由邛部宣抚使后裔毕色呷呷承袭。
  4.私立斯补边民小学校遗址
  位于甘洛县胜利乡中心校校内。由煖带田坝土千户岭光电创办,2008年8月由甘洛县人民政府在原址进行旧址复原。
  5.煖带密土千户避暑山遗址
  煖带密土千户避暑山庄遗址位于四川省甘洛县前进乡自物村摸摸洛,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据当地遗老介绍:此建筑物皆用木材,气势宏伟壮观,耗损民力甚巨。煖带密土千户掌印土司每年夏秋之时,均率众在此消暑办公。文革时由于“破四旧”所有建筑被毁,其遗址保存完好,清晰可见。该避暑山庄坐落于古道“越嶲东路”苏雄与田坝交界的山间,极具战略价值,依山庄而居的山民开铺设店,方便往来行人、马帮憩息食宿。“越嶲东路”是历史上甘洛与峨眉、乐山开展政治、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古道。其路线是峨边、金口河、梅林顶、大菖坪、龙门沟、老木坪、开建桥、苏雄、马日岗(今田坝)、小菩萨、到海棠镇西和清溪古道交汇。
  6.白沙沟古战场遗址
  据《甘洛县志.第二十篇》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军石达开部进入凉山,派遣战将赖裕新带领2万余人,欲循“清溪古道”打通至川西的道路。于2月9日赖部行至距今蓼坪乡南约1500米的白沙沟西岸,该地是长50余米,高80多米的越沙地;遭到“煖带密土千户”土司岭承恩所率彝兵的伏击,岭从腊观顶用擂木滚石打下,赖裕新当场捐躯,太平军入川受挫。现古战场依旧。
  (三)土司印章
  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和凭证。土司作为朝廷命官,当然也不例外。中央王朝在凉山封授了不少的大小土司,理论上应有一定数量的土司印章,但因种种原因,多已失传。截至目前,全凉山地区仅发现土司印章6枚,其中5枚与甘洛县土司有关。现这些土司印章多数存于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该博物馆研究员姜先杰先生所著《凉山土司研究》-书中,较为详细地对留存的印章进行了记述。
  1.越嶲厅属煖带密土游击关防
  越嶲厅属煖带密土游击关防印:铜质,长方形,筒形直钮,长9.8厘米、宽6.3厘米、厚1.6厘米、钮长9.9厘米、重量1. 15千克。印面宽边细字,左右两排汉满文对照,汉文为阳刻篆书,“越嶲厅属带密土游击关防”字样。边款楷字:“十一月,同字五千三百九十号,礼部造。”土游击为武职,系正三品土官。
  2.洵东长官司印
  河东长官司印:正方形铜印,铜形直钮,长宽均为7.2厘米、连钮通高10.6厘米、重量1. 09千克。印面宽边细字,左右两排汉满文字对照,汉文为阳刻篆书,“河东长官司印”字样。边款楷字: “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口日,乾字一万三千一百七十六号,礼部造。”清制,长官司为武职,正六品。
  3.世袭河西抚奕(夷)土千总钤记
  世袭河西抚奕土千总之钤记印章:长方形铅印,方形直钮,长8.7厘米、宽5.3厘米、连钮通高8.7厘米、厚1.2厘米。印面宽边,汉字正楷阴刻“世袭河西抚奕土千总之钤记”字样,无满文对照也无边款字。清代,受地方长官委托办事的机关或人员,亦用钤印章,印章由委者镌发。土千总为武职正六品土官。   4.邛部宣抚司印 邛部宣抚司印:正方形铜印,筒形直钮,长宽均为7.8厘米、厚度1.4厘米、连钮通高11厘米、重量1. 28千克。印面阔边细字,左右两排汉满文对照,汉文为阴刻篆书,“邛部抚司印”字样。边款楷字:“乾隆十七年四月口日,乾字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一号,礼部造。”宣抚使为武职从四品土官。
  5.煖带田坝土千户印
  煖带田坝土千户印:正方形铜印,筒形直钮,长宽均为7.2厘米、厚1.4厘米、连钮通高12.1厘米、重量1.37千克。印面宽边细字,左右两排汉满文字对照,汉文为阳刻篆书,“煖带田坝土千户印”字样。边款楷字: “嘉庆十九年十二月口日,嘉字一千一百九十一号,礼部造。”土千户为武职正五品土官。
  (四)官袍顶戴
  据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原馆长尔布什哈介绍,馆内收藏有绣狮子头像的二品武官官袍,经考证系清廷授予岭承恩的建威将军二品官袍。另收藏有一顶甘洛县田坝地区的六品官帽顶戴,但此件应属煖带密土千户还是煖带田坝土千户的遗物,已无从考证。
  (五)土司的墓葬及碑刻
  1.岭承恩墓葬及墓碑
  据2011年《凉山文博》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岭承恩病逝于西昌土司衙门,享年67岁。岭承恩死后呈报朝廷,皇帝诏日:“……深表悲恸……遵国制、备衣棺掩殓……”,后将棺木抬回甘洛县前进乡基打古掩葬。岭承恩遗体按照彝族习俗惯例先行火葬,1893年按照朝廷规制进行建墓。其墓宏伟,十分讲究,有牌楼、墓碑,是仿木三排石墓门,墓牌是四重仿木結构,刻有花鸟、戏曲人物、花纹装饰。有墓志铭叙其一生“功绩”,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墓志铭存入凉山州博物馆,为一级保护文物。
  墓碑为青石质,长方形,长130厘米、宽80厘米,时代为清光绪十九年( 1893年)。碑文: (以下略)。
  2.建威将军故里碑
  据《甘洛县志.第二十篇》及《甘洛县文史资料选辑》(四)之记载:建威将军故里碑,原在田坝仓库街。碑高至少3米,宽1.2米,厚0.16米,两边和头刻有花纹,碑文正字是“钦赐紫光阁绘像建威将军岭君承恩之故里”。正文字体大约15厘米见方,前额题岭的封号、官衔,后款是立碑日期。故里碑上部有宝盖,呈皇冠形状,两边比正碑宽约25厘米。下部有碑座,有护碑托石以增加稳度。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劈为两半。上世纪八十年代存田坝区署内,现已不知去向。
  (六)清代木刻彝文古籍《玛牧特衣>及其它史籍
  清代光绪末年(1905年-1907年),时任“三司五印”的土司岭镇荣专为学生的教学,亲自书写并出资刻板印刷彝文古籍《玛牧特衣》散发于世。该书长21.5厘米,宽20.5厘米,共53页,用手工棉纸木刻印刷,四眼纸线装订而成。全书三千四百余字,多以五言为一句,格言、成语、谚语较多,并注有简单的标点符号。现这册凉山唯一发现的珍贵历史文物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陈列有复制品。另据《甘洛县志.第二十篇》记载:彝族书籍民间收藏还有《勒俄特依》(史诗)、《哈体特依》、《乍麻特依》(推算、算命书);还有《宜低特依》(治伤寒病的书)、《初晋特依》(治风病的书)等古籍。
  (七)与土司文化相关的—些礼俗
  在《甘洛县志,第二十三篇>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土司辖区的诸多礼数:
  1.祭印土司有朝廷颁发的印信,土司视为权力,每逢春节、彝族年均要举行“封印”“开印”仪式。春节供印于案上,穿官服行叩拜礼,用红绸包印供神龛上。春节封印15天,彝族年封印9天,开印也要跪拜。开印时要特意安排一人送判案费(一般是十锭银子)供奉案上。
  2.土司判案一般事由家支头人解决。重大事,如婚姻、人命、土地等由土司判。判案要缴纳判案费。
  春节期间一般不判案,如遇非办不可的,当事人要牵一头牛、一只羊站门外喊状,经土司允许,牵牛羊从中门入,才判案。
  3.土司下派、收款和其它规矩土司家“撮毕”、婚嫁、丧事百姓家支分“耶都”(有钱家)、“耶莫”(较有钱家)摊派牛、羊费用,各家服役都定专职的事务。
  土司派人收租,佃户要酒肉招待,土司家人去时款待要更丰。这种负担在要收的租内扣除1~2斗作抵。
  百姓路遇土司,骑马的要下马,戴帽的要脱帽。到土司家说话时要正坐双膝并拢。土司赐茶、酒,要站着接,先饮一口,有身份地位的头人或老人可坐下喝,青年要站着饮完。
  他人不能用土司用过的器物。
  “呷西”、丫头给土司家送茶、酒,要单膝跪三次,双手捧头上,接杯后退着离几步才能转身走,送菜饭也如此。
  官方来人才能走中门,并用汉族酒席招待。
  三、土司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理论依据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2014年9月举行的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花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抓住民族团结的“根”与“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推进民族团结事业,才能有深层次的国家认同和道路认同。可以说,中央高层在框定“中华各民族文化”要为祖国认同、道路认同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文基础。从费孝通“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到各民族要有“文化认同”,如何在“一”和“多”之间“致中和”?关键是把中华民族看作是一个文化连续体。就要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各民族文化互为条件,互为环境。
  2003年在法国巴黎我国参与缔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以上可知,从中央高层理念到联合国非遗保护公约、以及我国非遗保护法都致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要求各界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四、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浅见
  就甘洛而言,完全可以将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多元驱动机制之中,整体推进县域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仅从操作层面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认知方可自信,自信促成宣传的自觉。历经数百年的土司统治阶段,在凉山社会历史发展中时空维度以及人物事件的真实存在,无法删除和忘却,其合理性自不待言。其间形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甘洛各族民众的共同财富,并非某一民族、地方、家支的事情,要摒弃狭隘观念,需要人人珍惜, 从而形成对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自觉宣传。
  宣传要从不断挖掘健康向上的积极因素与丰富内涵入手。一方面对历史名人岭承恩、岭光电等进行正面宣传,弘扬他们保境安民、忠君爱国、先进“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等思想,唤起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敬仰先贤之思想感情,通过宣传增强民众自豪感和自觉保护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宣传,突出甘洛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和价值,彰显地域特色,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做好基础工作。
  (二)加快收集整理,壮大资源实体
  土司文化开发与利用最终要产生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在一定体量的资源实体之上,否则“土司文化”这一品牌就显得单调,效益无法体现,故收集整理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普查与收集整理进一步壮大资源实体,形成资源群落,从而做强做大“土司文化”这篇文章; 另一方面,把收集整理出的遗迹遗物,充实到现有的资源宝库,壮大资源实体,确保遗产遗迹收集整理、保护不留空白,最大限度的实现开发和利用。
  (三)县域土司文化研究与国内研究并轨
  县域的土司文化研究不可闭门造车,必须对国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有充分的了解,并借鉴好国内成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有关土司文化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从各地的情况看,但凡对土司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较好地区,土司文化研究和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健全,大都设有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甘洛可先行发动民间团体开展组建。
  2.设立陈列馆。设立甘洛县土司文化陈列馆,专门收藏和保护各种土司文物资料,借此提升甘洛县土司文化地位,彰显县域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地方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编写《甘洛土司志>。编写专项方志,增强地方影响力也是各地常用的有效方法。甘洛土司文献史料以及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例,足可以支撑编写一部极具价值的《甘洛土司志》,增强文化软实力。
  4.举办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依托高校和专业单位的平台,邀请国内土司文化研究专家就甘洛土司历史文化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术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与结合,充分发挥土司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四)“三合”并举,助推项目开发
  “三合”即结合、融合、整合。“结合”就是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作为项目开发的指针,借势用力,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学习先进的成功开发经验,指导项目开发。“融合”即把本地域土司文化资源的共生体有机融入,甘洛“圣山吉日波”、“鬼山德布洛莫”、“雄奇大渡河大峽谷”、“甘洛清溪峡古道”系资源共生体应整体融入。“整合”即资金和人脉资源的组织方式,一方面由政府“筑巢引凤”, 做好基础设施投建,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调动相关人脉资源,充分吸纳各方资金,形成区域投资热点。
  (五)民众参与共建共享
  毫不讳言地讲,利益的追求性是整个社会多数人员的价值取向,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我们的目标, 总之,项目不能脱离群众。只有民众参与,方显成果之共享。民众参与要从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同步,在民众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可以用资源入股、“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始终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和积极内生动力。
  结语
  甘洛是南方丝绸之路(藏羌彝走廊)的重要一环,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地域风貌,汉、藏、彝文化在此得以融汇,完全体现了地域三大族群互动的文化多元样态。极富特色的土司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瑰宝,其资源突出而影响深远,是甘洛各族民众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充分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开发和管理利用的路子,实现土司文化遗产资源服务于当下的乡村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繁荣。传承民族文化,留住地域特色!愿此文与关注甘洛土司文化的同仁共勉!
  主要参考书目:
  1.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史》,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2.李良品等:《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发展报告》,1902年2016年。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九州出版社2015年,群言出版社,2014年-2016年。
  3.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学刊: 《凉山文博》,2011年2016年。
  4.姜先杰: 《凉山土司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0月。
  5.温春来,尔布什哈: 《岭光电文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0年9月第一版。
  6 尔布什哈: 《清代木刻彝文古籍“玛牧特依”》, 《凉山民族研究》,2008年刊。
  7. 《甘洛县志》《越西县至》《汉源县志》《石棉县志》。
  8. 《甘洛文史资料》《越西文史资料》《汉源文史资料》《石棉文史资料》。
其他文献
甘洛县新市坝镇约子村的村民怎么也没想到,家家户户每年都种来喂猪的红苕,是世界卫生组织评出的6大类最健康食品中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20种蔬菜中的第一名。通过脱贫攻坚联系帮扶单位的“以购代捐”活动,让它成为了高端礼品、成为了学生营养餐的一道主食、成为了成都市民青睐的“土特产”……从此,“待字闺中”的约子红苕走向了都市、走进了“城里人”的生活。  红苕,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薯、甘
期刊
彝族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甘洛彝族刺绣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甘洛彝族刺绣这项传统民族技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总工会的大力培育扶持下,逐渐走出了大山,迈进市场,为甘洛县非遗的活态传承涂抹亮色。  近日,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凉山州总工会和甘洛县总工会举办的彝族刺绣技艺培训班结业现场。来自全
期刊
6月7日,甘洛县苏雄乡沙哈村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户贫困群众集体乔迁新居,搬进了属于他们的新时代,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沙哈村,地处大渡河南岸的尼日河峡谷之上、县城以北20公里外的悬崖峭壁之间。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47户、1070人,其中:贫困户123户558人(当选村主任退出1户、死亡1户,实际贫困户121户552人)。组与组相隔甚远、户与户居住分散,交通险要、土地贫瘠是制约
期刊
麦浪金灿灿的时节  沿着一条蜿蜒的林间小径走去,两边葱郁的草木散发出新鲜的气息,使人赏心悦目,心清神静。我张开双臂,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暖阳,聆听各种鸟儿的啼叫。  一丛丛珠光香青草盛开着白色的花朵,一朵朵野棉花羞涩地开放着粉红的花瓣,甲虫在振翅低飞,蝴蝶在你追我赶地和花儿热恋着。  一只只红嘴蓝鹊从一片树林起飞,落入另外一片树林,不时啼叫着。猫声雀躲藏在密林里发出近似猫声或婴儿啼哭的声
期刊
金马山下的水观音位于越西城南的中所镇,水源来自山腹中,系地下河流水系。水观音的水在拜仙桥下形成一汪碧潭,清澈透亮的水流如一匹微风里缓缓飘动的丝绸,淡绿、浓绿、浅蓝、深蓝,缓缓漫过水坝,激越而去,如绿云,似青风,宛似绿丝带,萦绕着金马山,奔流不息。水观音是越西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景区人文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山水风光秀丽,人文历史厚重。  文昌故里旅游景区,气候属西昌巴塘亚热气候区,
期刊
12月,已经进入了寒冬。  站在甘洛大桥,我们细细打量着甘洛——这座矗立在凉山“北大门”的小城。  眼前,穿城而过的甘洛河,隔开了县城的内外。河的东岸,总面积61公顷的甘洛河东新区拔地而起,山水新城己见雏形;河的东岸,甘洛老城改造如火如茶,曾经的甘洛,正在钢筋水泥里,孕育着一次“重生”。  眼见,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之中,山区的贫困群众告别了土墙房,搬进了安置点的气派、功能齐全的新居,宽阔的水泥路修到
期刊
回归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终于辞职了,以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结束了一段不停地在成都和老家之间来回奔波的疲惫日子。  复杂的原因显而易见:和每一个从大山里面走出去的孩子一样,我用多年的青春,换取了一段段关于期待、新鲜、努力、疲惫和彷徨的都市生活,而恰恰在当陌生变成熟悉,当适应变成习惯,当那些成长的经历和记忆逐渐成为我前行的力量,当我开始懂得和喜欢上成都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却“不得不”选择离开,回到我
期刊
横断山脉,即使置放于世界山系地理单元来讨论,都堪称是最为独特的。与绝大多数横向伸展的山脉迥异,横断山脉的纵向阻断,将青藏高原沿纬度绵延的大型山脉扭曲为南北走向,来了一个几乎呈直角的大转弯。  在横断山相对狭窄的空间中,山脉与江河并列相行的特殊地理构造,几乎早早地就为人类的交通埋下伏笔。无论艰难抗战时抢修而成的乐(山)西(昌)公路,还是多少次回转盘旋泥巴山的国道108线;无论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奇迹的
期刊
忙碌成为常态,所以,尽管2018年末时节,一会儿州府,一会儿省会,舟车劳顿后相见,曾明权还是保持着惯有的淡定和从容。与曾明权同游海棠,他的话始终不多。  海棠镇中,与古城相映成趣的是镌刻在石头上的两个朱红大字:将源。很容易望文生义,这里曾经出过赫赫名将?当地人却有另说,此“将”通“酱”,就是众人耳熟能详的“赤水河畔诞生了两大酱香型白酒”中的酱香之酱。当地人说,酒有酱香,始自于此。这样的说法,并没有
期刊
深秋彝乡的甲谷甘洛,流光溢彩,红的枫叶、黄的梨树、绿的杉树、白的羊群……斑斓的秋色流进微醉的甘洛河,尼日河,清澈的河流弯弯曲曲绕坡、穿山,愉悦地歌唱着、舞蹈着流下远方。在中途挽臂抱住一村木屋,屋项上晾晒着金黄乳白的玉米,篱笆墙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袅袅炊烟带着彝家温馨的梦飘进蓝色的山林,然后牵出一缕悠远的牧笛的颤音……  这便是我要去的如诗如画的一个以衣诺为主的彝家村寨一挖古觉村。寨子里有一位阿支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