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旋律之美在于跌宕起伏、动魅感魂、惊天动地、荡气回肠!其实,现实生活里,虽不乏波澜壮阔的乐章,但正如在平静的湖面上,蜻蜓不经意间的点触,却乍现一池柔波。
与小提琴结下不解之缘
8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徐丽英就职于一所中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几年后,她辞去了这份工作,自费专修幼儿师教专业。学成后就职于一所幼儿园,一干就是几年。几年后这个幼儿园因为诸多原因要进行产权转让,徐丽英突然有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她想把这个幼儿园买断下来,自己进行独立经营管理。为此,她自筹了一笔资金,打算牛刀小试。
然而,事与愿违,虽经过一番努力,此事没有成功。第一次自主创业的机会就这样昙花一现,擦肩而过。这之后徐丽英不得不转行,她自办过儿童小饭桌,也卖过化妆品。而几年后,即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应聘到北京乐多提琴厂,成为了那里办公室的一名文秘人员。
北京乐多提琴厂是一家生产大、中、小提琴一类乐器的国营企业。由于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所以在国内,虽然专门生产的厂家并不多,但是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这类乐器都是产自中国,市场相当广阔。看着一块块粗糙的木料经过工人们一道道的精雕细琢,进而演变成一只只精美的大提琴、小提琴,徐丽英的内心激荡起了一份如获至宝般的感觉。
从普通文秘到出色的管理者
在北京乐多提琴厂里,徐丽英的职位是办公室文秘工作,每天无外乎就是发传真,接电话,收发文件,做公关接待等后勤的相关事宜。徐丽英也在按部就班中更加熟练了微机操作、文秘写作、人际协调等等工作技巧,也慢慢地适应了这近乎平淡的生活……
不承想这一适应就是十多年。
直到2004年,41岁的徐丽英忽然产生了危机感,她开始酝酿下到车间学习生产工艺和技术。经过多番请示,同年4月份,徐丽英走进了车间。她从最基本的备料处理开始干起,认真拜师学习大、中、小提琴琴头的雕刻工艺,乃至最后的纯手工的砂纸打磨技艺,徐丽英都颇为用心。
经过这一年多的熟悉和操作,对于大、中、小提琴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徐丽英已然成竹在胸。再加上她为人热情开朗,与车间里员工的关系也日渐亲密起来。这个时候,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在徐丽英的心里油然而生。而正在这时,一个机会降临了。
在当时的生产车间里,车间主任因为和工人经常闹矛盾,所以导致了车间生产管理混乱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生产质量。就在工厂管理层准备狠抓落实之际,徐丽英主动请缨,提出来她要管理这个车间的生产,上级领导经过协商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徐丽英顺利地走上了管理的岗位,更是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徐丽英的管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性化管理,即以每一位职工为知己朋友,不去计较太多得失,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问题。夏季有冷饮,冬季有热茶,尽可能地多给工人们谋一些奖励和福利。譬如手艺精准的工人师傅如若超额完成订单下达的任务,徐丽英必然会去争取并发给奖金。而往往是,拿到奖金的人总会购置一些小食品分发给车间的每一个人,于是车间里的气氛既能够和谐融融,又在无形中增强了集体间的凝聚。
毅然请缨,自己操刀创业
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准时机,同时,还要条件完备。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做事的不贰法则。
2005年6月,由于大、中、小提琴业务的需求量很大,现有的生产量经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时的徐丽英自觉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人们看来很不可思议的决定,那就是以与北京乐多提琴厂合力经营生产为前提,自己出来独挑一担。具体地说就是把原工厂的整个琴头生产车间拉出来,自己独立创业。
在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乡,徐丽英自筹资金买断了4亩地,并自建车间、宿舍、厂房,同时也把家搬到了这个新厂区。另外,在原工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把原来的提琴琴头生产车间的一些设备及技术工人带过来,组建起了新的琴头生产车间,徐丽英任厂长,并主管一切相关事务。
为了扩大规模,徐丽英并不忙于马上投产,而是继续招收新员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技术培训。经过这一系列务实的举措,专门生产提琴琴头的新厂——北京圣多利乐器厂在紧锣密鼓中开张了。
也许是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也许是在大、中、小提琴的人力和技术上都驾轻就熟,徐丽英自创的“北京圣多利乐器厂”很快就走入了正轨。仅半年的时间,琴头的生产量就稳步提高了一大块。并且,产品从“小提琴”十六分之一到“大倍司”的四分之四,分高、中档三十多个规格,产量也由原来的每月2000只增至每月4000只,翻了一番。
拓宽发展空间,从单一到多元
为了扩大再生产,徐丽英煞费苦心。经与原工厂多次协商,于2006年6月份,徐丽英的圣多利乐器厂虽经一年的苦心经营赢得了一点利润,但她还是放长眼光,添置了新设备。生产产品也在不断扩充,由原来单一的琴头而增加了琴板、琴盒两个项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德国客商一次极偶然的接触中,从他们嘴里徐丽英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讯息,那就是中国生产的各类提琴琴板的弧度不够精准,因而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不少的出口量。如若按照原来的工艺要求,琴板完全是由人工手工操作而成,虽然很精致,但是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弧度精度无法达到国外的标准要求。徐丽英着手准备彻底打破这一樊篱。
在这个行业里,无论是小提琴、大提琴,还是大倍司,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提琴琴板的弧度误差值为0.5毫米,现而今,国外的客商在这上面很是苛刻,他们要求这个误差值不得大于0.2毫米,这样就加大了生产的难度。徐丽英准备从这里打开一个技术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为此,她开始试验机械加工的方法。2007年年初,她购置了一台经过技术改良的操作转向数控机床,并付诸实际生产中。经过多次实践与磨合,这个数控机床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相关的技术水准要求。于是,在2007年9月份,徐丽英又添置了另一台同样的数控机床。正是通过这样的技术革新,琴板产品的生产速度上去了,弧度标准也达到了国际标准要求;既减少了人工劳动量,又降低了技术上的失误率,并且将琴板的外形与形状提高了一个档次。
毋庸置疑,提琴这类乐器的原材料一般是枫木一类的硬杂木,因为这类硬杂木的纹理比较细腻,最能适合细琢精雕,而琴头及琴盒的生产完全是由人工手工用刻刀一点点雕刻而成。在徐丽英眼里,这些产品的成型无疑是一件件精美工艺品的诞生。
源于这种意识,徐丽英眼里的工人们就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家。所以,在平日的经营管理中,徐丽英更加的灵活自若:职工收入上制定了计件工资制;她取消了原单位里的上班打卡考勤制度,而是明言不去计较迟到与早退的问题,甚至在生产任务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有的外地工人提出要回家探亲,她都一一应允,并且主动地送与一些地方特色的礼品。
徐丽英的北京圣多利乐器厂现有技术职工30余人,“以厂为家,以职工为兄弟姊妹”是她的经营管理特色。
居安思危,放眼未来
虽然大、中、小提琴乐器的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北京圣多利乐器厂这样的提琴生产厂家大多只能与国内的专项业务人员(中间商)打交道,而很难与国外市场及外商直接对话,这样的局面导致这类产品的生产方利润微薄,销售上极为被动,订单的波动性亦很大,市场压力日趋严重。徐丽英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
如今,她正在积极与相关的上级公司商议,计划来年聘业务员,申请出口权,去叩响国外的广阔市场,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44岁的徐丽英虽然已经开创了自主经营的一片天地,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她今后的路途还很漫长,她还有诸多的想法尚待一步步实施、实践。
欲联系主人公的读者可致电:029 82372258
编辑:夏伟
与小提琴结下不解之缘
8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徐丽英就职于一所中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几年后,她辞去了这份工作,自费专修幼儿师教专业。学成后就职于一所幼儿园,一干就是几年。几年后这个幼儿园因为诸多原因要进行产权转让,徐丽英突然有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她想把这个幼儿园买断下来,自己进行独立经营管理。为此,她自筹了一笔资金,打算牛刀小试。
然而,事与愿违,虽经过一番努力,此事没有成功。第一次自主创业的机会就这样昙花一现,擦肩而过。这之后徐丽英不得不转行,她自办过儿童小饭桌,也卖过化妆品。而几年后,即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应聘到北京乐多提琴厂,成为了那里办公室的一名文秘人员。
北京乐多提琴厂是一家生产大、中、小提琴一类乐器的国营企业。由于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所以在国内,虽然专门生产的厂家并不多,但是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这类乐器都是产自中国,市场相当广阔。看着一块块粗糙的木料经过工人们一道道的精雕细琢,进而演变成一只只精美的大提琴、小提琴,徐丽英的内心激荡起了一份如获至宝般的感觉。
从普通文秘到出色的管理者
在北京乐多提琴厂里,徐丽英的职位是办公室文秘工作,每天无外乎就是发传真,接电话,收发文件,做公关接待等后勤的相关事宜。徐丽英也在按部就班中更加熟练了微机操作、文秘写作、人际协调等等工作技巧,也慢慢地适应了这近乎平淡的生活……
不承想这一适应就是十多年。
直到2004年,41岁的徐丽英忽然产生了危机感,她开始酝酿下到车间学习生产工艺和技术。经过多番请示,同年4月份,徐丽英走进了车间。她从最基本的备料处理开始干起,认真拜师学习大、中、小提琴琴头的雕刻工艺,乃至最后的纯手工的砂纸打磨技艺,徐丽英都颇为用心。
经过这一年多的熟悉和操作,对于大、中、小提琴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徐丽英已然成竹在胸。再加上她为人热情开朗,与车间里员工的关系也日渐亲密起来。这个时候,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在徐丽英的心里油然而生。而正在这时,一个机会降临了。
在当时的生产车间里,车间主任因为和工人经常闹矛盾,所以导致了车间生产管理混乱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生产质量。就在工厂管理层准备狠抓落实之际,徐丽英主动请缨,提出来她要管理这个车间的生产,上级领导经过协商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就这样,徐丽英顺利地走上了管理的岗位,更是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徐丽英的管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性化管理,即以每一位职工为知己朋友,不去计较太多得失,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问题。夏季有冷饮,冬季有热茶,尽可能地多给工人们谋一些奖励和福利。譬如手艺精准的工人师傅如若超额完成订单下达的任务,徐丽英必然会去争取并发给奖金。而往往是,拿到奖金的人总会购置一些小食品分发给车间的每一个人,于是车间里的气氛既能够和谐融融,又在无形中增强了集体间的凝聚。
毅然请缨,自己操刀创业
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准时机,同时,还要条件完备。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做事的不贰法则。
2005年6月,由于大、中、小提琴业务的需求量很大,现有的生产量经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时的徐丽英自觉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人们看来很不可思议的决定,那就是以与北京乐多提琴厂合力经营生产为前提,自己出来独挑一担。具体地说就是把原工厂的整个琴头生产车间拉出来,自己独立创业。
在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乡,徐丽英自筹资金买断了4亩地,并自建车间、宿舍、厂房,同时也把家搬到了这个新厂区。另外,在原工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把原来的提琴琴头生产车间的一些设备及技术工人带过来,组建起了新的琴头生产车间,徐丽英任厂长,并主管一切相关事务。
为了扩大规模,徐丽英并不忙于马上投产,而是继续招收新员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技术培训。经过这一系列务实的举措,专门生产提琴琴头的新厂——北京圣多利乐器厂在紧锣密鼓中开张了。
也许是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也许是在大、中、小提琴的人力和技术上都驾轻就熟,徐丽英自创的“北京圣多利乐器厂”很快就走入了正轨。仅半年的时间,琴头的生产量就稳步提高了一大块。并且,产品从“小提琴”十六分之一到“大倍司”的四分之四,分高、中档三十多个规格,产量也由原来的每月2000只增至每月4000只,翻了一番。
拓宽发展空间,从单一到多元
为了扩大再生产,徐丽英煞费苦心。经与原工厂多次协商,于2006年6月份,徐丽英的圣多利乐器厂虽经一年的苦心经营赢得了一点利润,但她还是放长眼光,添置了新设备。生产产品也在不断扩充,由原来单一的琴头而增加了琴板、琴盒两个项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德国客商一次极偶然的接触中,从他们嘴里徐丽英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讯息,那就是中国生产的各类提琴琴板的弧度不够精准,因而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不少的出口量。如若按照原来的工艺要求,琴板完全是由人工手工操作而成,虽然很精致,但是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弧度精度无法达到国外的标准要求。徐丽英着手准备彻底打破这一樊篱。
在这个行业里,无论是小提琴、大提琴,还是大倍司,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提琴琴板的弧度误差值为0.5毫米,现而今,国外的客商在这上面很是苛刻,他们要求这个误差值不得大于0.2毫米,这样就加大了生产的难度。徐丽英准备从这里打开一个技术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为此,她开始试验机械加工的方法。2007年年初,她购置了一台经过技术改良的操作转向数控机床,并付诸实际生产中。经过多次实践与磨合,这个数控机床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相关的技术水准要求。于是,在2007年9月份,徐丽英又添置了另一台同样的数控机床。正是通过这样的技术革新,琴板产品的生产速度上去了,弧度标准也达到了国际标准要求;既减少了人工劳动量,又降低了技术上的失误率,并且将琴板的外形与形状提高了一个档次。
毋庸置疑,提琴这类乐器的原材料一般是枫木一类的硬杂木,因为这类硬杂木的纹理比较细腻,最能适合细琢精雕,而琴头及琴盒的生产完全是由人工手工用刻刀一点点雕刻而成。在徐丽英眼里,这些产品的成型无疑是一件件精美工艺品的诞生。
源于这种意识,徐丽英眼里的工人们就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家。所以,在平日的经营管理中,徐丽英更加的灵活自若:职工收入上制定了计件工资制;她取消了原单位里的上班打卡考勤制度,而是明言不去计较迟到与早退的问题,甚至在生产任务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有的外地工人提出要回家探亲,她都一一应允,并且主动地送与一些地方特色的礼品。
徐丽英的北京圣多利乐器厂现有技术职工30余人,“以厂为家,以职工为兄弟姊妹”是她的经营管理特色。
居安思危,放眼未来
虽然大、中、小提琴乐器的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包括北京圣多利乐器厂这样的提琴生产厂家大多只能与国内的专项业务人员(中间商)打交道,而很难与国外市场及外商直接对话,这样的局面导致这类产品的生产方利润微薄,销售上极为被动,订单的波动性亦很大,市场压力日趋严重。徐丽英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
如今,她正在积极与相关的上级公司商议,计划来年聘业务员,申请出口权,去叩响国外的广阔市场,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44岁的徐丽英虽然已经开创了自主经营的一片天地,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她今后的路途还很漫长,她还有诸多的想法尚待一步步实施、实践。
欲联系主人公的读者可致电:029 82372258
编辑: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