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用在关键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体现,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和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 重点词语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1
  是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现阶段语文水平的直接呈现,也制约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要实现阅读的突破,教师就要注意在关键处用足工夫,把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说要抓住关键点,渐次展开,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学到技巧和方法,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这在《刷子李》一文的教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抓住文题巧提问,翻出浪花朵朵
  文章题目是透视文章内容的窗口,有的随意挥洒,直入题旨,以平易见长,如《梦圆飞天》《海伦·凯勒》;有的则匠心独运,风采独具,读来耐人寻味,韵味悠长,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对文章的题目,阅读时必须加以关注。
  《刷子李》虽说并不见得怎样神奇,可细心想来,却具备无限韵味,只是未经挖掘,难以见精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要于此留意,在此用心,即使一开始不做出什么文章,也要适当提出问题,留下悬念,做好铺垫,有所拓展。
  民间常常有“泥人张”“小刀刘”“大刀王五”一类的称谓,这是他们的标志,显示出他们在这一行当的尊崇地位,也体现出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刷子李”是否如此?待我们通读全文之后就自然会明白。
  这样,虽仅是稍微一点拨,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痕,可促使学生积极阅读,亦能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为后面的进一步拓展留有余韵。
  二、重点词语莫忽视,渐入美妙佳境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是我们阅读课文时尤其不应忽视的部分,把握了它们,不仅文章的脉络清晰,作者的情感得以触摸,文章的内容也能够轻松把握。
  《刷子李》一文中可供咀嚼揣摩的词句很多,有些虽看似不经意,可一经回味,便历久弥香。教师在课堂上若是能引导学生细嚼慢品,并酌情加以阐释,必然可以使学生得到语言的享受,体会到语言的精妙。
  “专干粉刷这一行”,一个“专干”显示出这位师傅心无旁骛,专意一门技艺的精神,为他的神奇功夫做了注脚,也说明,他如此高超的技艺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历练的结果。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为何会如此?行外的没见过的自然不信,哪会有这么神?行内的知道这样做的难度,势比登天,谁能做得到?又哪里会信?这样也就为曹小三的出场做了一个铺垫。“一直半信半疑”,就是他当时的状态。因为“半信半疑”才有他的细细观察,也正因为曹小三的认真,“刷子李”的一举一动尽显于人前。借助曹小三,“刷子李”的功夫得以一一显露。“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何其潇洒,又何其娴熟,举重若轻,信手而为,这一切让“刷子李”似乎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当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他“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也正是如此,敬畏“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塌”的“刷子李”的他,感到绝望。但峰回路转,惊愕之中有玄机,柳暗之时花才明,“那白点儿原来是一个小洞”,难怪曹小三要发怔发傻,那么,他想些什么呢?“好好学本事吧!”一语道破天机,这是对曹小三的忠告,也是“刷子李”自己的经验之谈,“刷子李”一定有过一段艰苦的磨炼过程,如果没有一开始的一塌糊涂,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神奇般的让人难以置信的高超技艺。“刷子李”是“刷”出来的!别人“刷”得不到家,本事不济,自然就难以得到这一行当的尊号。“刷子李”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材实料的过硬功夫。
  学生穿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分析,去感受,去寻觅,必然对文章有深刻的认识,并由此及彼,想到自身,想到未来,并在感悟的同时获得写作的灵感。
  三、超越文本,精彩尽在想象中
  阅读如果局限于文本,受制于文本,视野未免狭窄,应该由此及彼,走出文本,这样才能使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师:“刷子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声名,在圈子里有了声望之后自然要扬名在外。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大家还记得我们一开始阅读本文时的问题吗?“泥人张”若是没有过人的本领如何名声流传至今?你们从书本上、影视中看到或是听到的故事有哪些?想一想,然后讲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的思绪一旦被激发,就会如瀑布般飞泻,那些动人的故事必然会带给学生以强力的冲击,学生受到的教育必然是深刻的,受益终身。
  当然,阅读是一项慢功夫,其能力也不是靠几篇文章的阅读就可以具备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只有脚踏实地地阅读,日积月累,不断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表格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引导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图表来梳理主要内容、突破重点段落、迁移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表格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特有的文体形式——文包诗,其中的文为诗歌的意境做了大量的铺陈,使得诗歌的情感丰沛自然,水到渠成;而诗又为文章的铺陈做了终结,使得文章有张有弛,疏密有度。教学中如何将诗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那烟云迷蒙的千年送别,领悟两位诗人的真挚友情,又能从文包诗的形式中自读自悟,积累并习得语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一、想画面,品人物  学语文,贵在想象。《黄鹤楼送别》一开头,便展现了三月之
[摘 要]童诗受众群体是少年儿童。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童诗,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成长契机,也可以顺利启动学生的 学习思维,打开儿童认知世界的窗户。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童诗,激发思维认知活力;对话童诗,拓宽探索认知视野;仿写童诗,历练感悟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诗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40  所
[摘 要]“游戏着教语文”是李继东老师提出的教学主张,它不只指一种游戏方式,更是一种游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李继东老师在《夹竹桃》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游戏着读,体味韧性,感知结构,迁移运用,使“游戏着教语文”的教学主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自然流淌。  [关键词]游戏 阅读 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80  “游戏着
[摘 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朗读引导考验的正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需要从头做起,追求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感意识;追求节奏,提升学生的朗读技术;追求情感,引领学生进入朗读艺术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48  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朗读训
[摘 要]“1 1”微群阅读即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把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组群教学。这是提高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全新尝试,其特点是切入点小、方向明确、便于操作。微群阅读可以通过平行阅读、一主一次阅读、一动一静阅读等途径,让学生在两个文本中恣意行走,不断引发他们的思辨,提高他们筛选、判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从容应对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关键词]微群阅读 核心素养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
设计理念    着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让学生真正读进课文里去,把课文读进自己的心里去,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体会课后习题3中带点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能积累下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3.读懂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通过朗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应用单元结构意识来解读课文,从而落实编者的意图。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了作为教材的文本的价值提升,更加强调了教材是阅读教学之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 教科书编者 单元结构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3  前些日子去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看出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地读书,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我们很多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恍然大悟”“涵泳品味”“妙由心悟”等
“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钱梦龙语)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将停止。教师对提问作用的认识,对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中的行为等,都关系到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但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一、透视语文课堂上的“不智”之问  1. 提问目的缺乏指向性  提问目的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头号杀手:有的提问从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