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来说,就是我每创作出一段精彩的文字,我认为是超越了我的,就是喝大了,喝高了,或者说是high了,我飘起来了那种感觉,就是我得了诺贝尔奖了,这就是我盛大的节日,这就是我的奖。”
见识过大川大河、高原冰峰;目睹过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扭曲;近距离观察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传奇的人生造就了传奇的人物。从展示中西文化魅力的《扶桑》,到细腻暖人的《小姨多鹤》,严歌苓展现了“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多变文风。
10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人文馆厅人满为患,过道里挤得水泄不通,从下午2点钟起,大批学生涌进报告厅,为了一睹女性作家严歌苓的芳容,其实讲座是晚上7点钟开始。
近五个小时的热切等待,晚上7点20分,严歌苓在众老师的陪伴下,款款的走进了武大人文馆厅。她一袭灰色的丝绸装,缱绻的发丝微微拢起,50多岁的她脸色红润,身材窈窕,气场巨大。
喜欢“干得起蠢事的年龄”
严歌苓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她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她陆续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小姨多鹤》,《扶桑》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寰》获台湾中国时报“百万长篇小说奖”以及上海文学奖等,成为华裔当红女作家。
严歌苓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她笔下的小说。1957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后来跟随父亲一起回安徽老家,因父母的离异,她的整个童年显得郁郁寡欢,也比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一些,脆弱的内心更加敏感。12岁的时候,严歌苓如愿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15岁时,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军官,开始自己青涩的早恋,可惜这场人生最懵懂的感情却击碎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年轻的军官做了爱情的“逃兵”,整个青春岁月,严歌苓笼罩在这段爱情后遗症里不能自拔,在承受了爱情的背叛与人性的复杂之后,她开始在艺术创作中遗忘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功。
讲座现场,严歌苓说,“我宁可把我现在所有的一切还给上帝,换回像你们一样的青春,因为我干过很多蠢事,在你们这个年龄。一个干得起蠢事的年龄是值得人羡慕的,我现在干不起蠢事,再干蠢事就来不及挽救了。连自己写什么东西,就得好好的斟酌,如果写得不好,就会失掉一批读者,因此会患得患失。”
严歌苓表现出了对韶华易逝的叹息,同时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干的蠢事,这些蠢事会有一个创伤性的记忆,如果有创作基因,都可能成为作家。”
20岁的时候,她自告奋勇担任自卫反击战记者,一个星期的战地生活深深的触动了她,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士兵,瞬间失去生命或是终身残疾,这些场景让她一下子成熟了。回到成都以后,她不再跳舞了,而是开始文学创作,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最开始只是写诗歌和散文,直到第一部长篇小说《绿血》在《昆仑》杂志上发表。
在小说中做最真实的自己
谈到文学创作,严歌苓一直在强调“虚构”这个词,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她说只有躲在虚构的背后,她才是真实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进行最尖锐的追问。因此她放弃了散文和杂文的创作,她发现在这些文体中,她是不诚实的,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而小说,却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通过人物讲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在小说里,严歌苓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才是自己想要的最好的文学创作。
形象是强过于语言的。声光交错的刺激,加之电影的立体影像,这是大家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形象思维是虚构的基础”。严歌苓谈到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纳博科夫在当初并不是先虚构了一个故事,再去创造人物,而是一天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远处走来一个身着和服穿着溜冰鞋的12岁少女,迈着木屐小步,摇摇晃晃的从身边走过,少女曼妙的身姿与和青春张力让他怦然心动。这对一个成熟的男人来说,是一片黑暗的诗意。之后,他才开始将自己所要讲的一切,也就是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少女不伦之爱,包括人性的复杂黑暗,社会的挤压排斥,一切灵魂的无奈和堕落,如此种种,全部通过“洛丽塔”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说到纳博科夫时,严歌苓难掩心中对这位作家的爱慕与崇敬,她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她对偶像的热情和投入让全场每一个人动容。在谈到自己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严歌苓说王葡萄最初的创作原型是来自前夫的祖母,祖母小时候在门缝里见证了铁马铮铮的战争,见证了历史王朝的变换,因此在后来的人生中,祖母一直见怪不惊,活得从容淡定,有大地之母的感觉。“从一个普通女人眼中,看世事变幻,这比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来得更有力量。”
《少女小渔》中勤劳善良生活的小渔和贫贱的“淡淡的无耻”的老头,这些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形象思维,严歌苓通过这些形象,寄托了心中对生活以及人性的思考和质问。“形象思维是小说创作的基础,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或者是细节描写,胜过长篇累牍的描述。小说,就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虚构的形式构造一个故事,并通过形象和故事来表达你心中真正想说的或不敢说的一切。”
编剧没有小说精彩
除了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严歌苓是当代炙手可热的编剧。1993年,李安购买了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这部电影最后让刘若英成为第40届亚太影展影后;随后,她的作品《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又获得了金马奖7项大奖。张艺谋的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也是根据她的作品改编而来。
对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严歌苓说自己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影视剧可以给原著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熟知这部作品。而恨的地方是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会删掉原来的经典细节和台词,这些都很可惜。比如刚刚下线不久的《危险关系》是由严歌苓编剧。“《危险关系》把我原著中所有得意的台词全部改没了,每一句台词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的,能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能因为导演是韩国人)。这次创作提醒自己以后少改编剧本,还是好好写小说吧。”
严歌苓坦言,作为编剧,她对自己并不满意。“确实来说,我的编剧没有我的小说来得精彩。”
作为一位多产、高质的作家,严歌苓也被众人定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之一。对于莫言的获奖,严歌苓显得很坦然,并衷心为老同学祝福。“莫言是我同班同学,我们都是鲁迅文学班和北师大研究生班的, 我为莫言骄傲和自豪。他是一个有天分,也很勤奋的产量很高的作家,关键是他很纯粹,为写作而生,没有二心,尤其对小说很绝对,除了小说不愿写其他文体,原则性很强,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孤注一掷,才能带来今天的成就。”
严歌苓说莫言的获奖,其实也代表了西方开始接受东方文学,西方对中国写的东西开始“耐烦”了,中西之间在伦理、道德上的差异慢慢被接受。“这次不仅仅是莫言的转机,也是中国国家文化与形象的一次重要亮相,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也会使得全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
“对我来说,就是我每创作出一段精彩的文字,我认为是超越了我的,就是喝大了,喝高了,或者说是high了,我飘起来了那种感觉,就是我得了诺贝尔奖了,这就是我盛大的节日,这就是我的奖。”严歌苓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每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
见识过大川大河、高原冰峰;目睹过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扭曲;近距离观察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传奇的人生造就了传奇的人物。从展示中西文化魅力的《扶桑》,到细腻暖人的《小姨多鹤》,严歌苓展现了“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多变文风。
10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人文馆厅人满为患,过道里挤得水泄不通,从下午2点钟起,大批学生涌进报告厅,为了一睹女性作家严歌苓的芳容,其实讲座是晚上7点钟开始。
近五个小时的热切等待,晚上7点20分,严歌苓在众老师的陪伴下,款款的走进了武大人文馆厅。她一袭灰色的丝绸装,缱绻的发丝微微拢起,50多岁的她脸色红润,身材窈窕,气场巨大。
喜欢“干得起蠢事的年龄”
严歌苓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她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等。她陆续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小姨多鹤》,《扶桑》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人寰》获台湾中国时报“百万长篇小说奖”以及上海文学奖等,成为华裔当红女作家。
严歌苓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精彩程度并不亚于她笔下的小说。1957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后来跟随父亲一起回安徽老家,因父母的离异,她的整个童年显得郁郁寡欢,也比同龄人成熟得更早一些,脆弱的内心更加敏感。12岁的时候,严歌苓如愿考入了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15岁时,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军官,开始自己青涩的早恋,可惜这场人生最懵懂的感情却击碎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年轻的军官做了爱情的“逃兵”,整个青春岁月,严歌苓笼罩在这段爱情后遗症里不能自拔,在承受了爱情的背叛与人性的复杂之后,她开始在艺术创作中遗忘自己,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功。
讲座现场,严歌苓说,“我宁可把我现在所有的一切还给上帝,换回像你们一样的青春,因为我干过很多蠢事,在你们这个年龄。一个干得起蠢事的年龄是值得人羡慕的,我现在干不起蠢事,再干蠢事就来不及挽救了。连自己写什么东西,就得好好的斟酌,如果写得不好,就会失掉一批读者,因此会患得患失。”
严歌苓表现出了对韶华易逝的叹息,同时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干的蠢事,这些蠢事会有一个创伤性的记忆,如果有创作基因,都可能成为作家。”
20岁的时候,她自告奋勇担任自卫反击战记者,一个星期的战地生活深深的触动了她,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士兵,瞬间失去生命或是终身残疾,这些场景让她一下子成熟了。回到成都以后,她不再跳舞了,而是开始文学创作,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最开始只是写诗歌和散文,直到第一部长篇小说《绿血》在《昆仑》杂志上发表。
在小说中做最真实的自己
谈到文学创作,严歌苓一直在强调“虚构”这个词,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她说只有躲在虚构的背后,她才是真实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思想,进行最尖锐的追问。因此她放弃了散文和杂文的创作,她发现在这些文体中,她是不诚实的,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而小说,却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通过人物讲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在小说里,严歌苓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才是自己想要的最好的文学创作。
形象是强过于语言的。声光交错的刺激,加之电影的立体影像,这是大家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形象思维是虚构的基础”。严歌苓谈到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纳博科夫在当初并不是先虚构了一个故事,再去创造人物,而是一天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远处走来一个身着和服穿着溜冰鞋的12岁少女,迈着木屐小步,摇摇晃晃的从身边走过,少女曼妙的身姿与和青春张力让他怦然心动。这对一个成熟的男人来说,是一片黑暗的诗意。之后,他才开始将自己所要讲的一切,也就是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少女不伦之爱,包括人性的复杂黑暗,社会的挤压排斥,一切灵魂的无奈和堕落,如此种种,全部通过“洛丽塔”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说到纳博科夫时,严歌苓难掩心中对这位作家的爱慕与崇敬,她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她对偶像的热情和投入让全场每一个人动容。在谈到自己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严歌苓说王葡萄最初的创作原型是来自前夫的祖母,祖母小时候在门缝里见证了铁马铮铮的战争,见证了历史王朝的变换,因此在后来的人生中,祖母一直见怪不惊,活得从容淡定,有大地之母的感觉。“从一个普通女人眼中,看世事变幻,这比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来得更有力量。”
《少女小渔》中勤劳善良生活的小渔和贫贱的“淡淡的无耻”的老头,这些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形象思维,严歌苓通过这些形象,寄托了心中对生活以及人性的思考和质问。“形象思维是小说创作的基础,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或者是细节描写,胜过长篇累牍的描述。小说,就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虚构的形式构造一个故事,并通过形象和故事来表达你心中真正想说的或不敢说的一切。”
编剧没有小说精彩
除了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严歌苓是当代炙手可热的编剧。1993年,李安购买了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这部电影最后让刘若英成为第40届亚太影展影后;随后,她的作品《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又获得了金马奖7项大奖。张艺谋的史诗大片《金陵十三钗》,也是根据她的作品改编而来。
对于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严歌苓说自己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影视剧可以给原著增加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熟知这部作品。而恨的地方是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会删掉原来的经典细节和台词,这些都很可惜。比如刚刚下线不久的《危险关系》是由严歌苓编剧。“《危险关系》把我原著中所有得意的台词全部改没了,每一句台词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的,能体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能因为导演是韩国人)。这次创作提醒自己以后少改编剧本,还是好好写小说吧。”
严歌苓坦言,作为编剧,她对自己并不满意。“确实来说,我的编剧没有我的小说来得精彩。”
作为一位多产、高质的作家,严歌苓也被众人定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之一。对于莫言的获奖,严歌苓显得很坦然,并衷心为老同学祝福。“莫言是我同班同学,我们都是鲁迅文学班和北师大研究生班的, 我为莫言骄傲和自豪。他是一个有天分,也很勤奋的产量很高的作家,关键是他很纯粹,为写作而生,没有二心,尤其对小说很绝对,除了小说不愿写其他文体,原则性很强,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孤注一掷,才能带来今天的成就。”
严歌苓说莫言的获奖,其实也代表了西方开始接受东方文学,西方对中国写的东西开始“耐烦”了,中西之间在伦理、道德上的差异慢慢被接受。“这次不仅仅是莫言的转机,也是中国国家文化与形象的一次重要亮相,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也会使得全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
“对我来说,就是我每创作出一段精彩的文字,我认为是超越了我的,就是喝大了,喝高了,或者说是high了,我飘起来了那种感觉,就是我得了诺贝尔奖了,这就是我盛大的节日,这就是我的奖。”严歌苓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每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