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斌:攀上行业之巅,或者消失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1983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商学院教授转型为一个创业者,朱小斌说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来源于打破一直以来的舒适区域,处理不可避免的得失问题,在拥有退路和“All In”之间作出选择。“我们要求企业家去重塑动力、激情和人生的意义,而当你自己真正下定决心去全身心做这件事时,还是低估了它的困难。”
  领教工坊创立的第六年,在经历过“重塑自我”的朱小斌看来算是新的开始。组织已经跨越了从0到1的阶段,自己也从一位学者逐渐转变为组织的领导者。在他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面临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要么拔尖,要么消失。而无论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都将会是领教工坊存在的意义所在。
  不到行业之巅,企业就可能消失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在2017年领教工坊的年会上,你提出民营企业冲击行业之巅的说法,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朱小斌:从宏观环境和民营企业的成熟度来看——转折点到了。中国的GDP在2011年已经超越日本变成全球第二,而有经济学家也预测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变成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要在全球展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和竞争力。
  其次,2017年中国入榜世界500强公司的企业一共有115家,虽然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不过大陆的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10家以上,说明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全球顶尖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民营企业由于其机制的灵活性和使命的长期性,相比之下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中国经济的版图里面,民营企业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冲击各个行业巅峰也将是大概率事件。我们必须助力中国民营企业冲击行业之巅,共同推动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并引导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进步。
  CBR:在国内经济转型、制造业转型的宏观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家们面临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
  朱小斌: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谓最好的时代,就是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讲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但事实上,在这个洪流之中,企业经营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市场成熟度、法治环境和政府规范性等,导致原来的资源依赖型、关系依赖型、政策依赖型企业会越来越丧失竞争力,包括那些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环境成本的企业会越来越困难。
  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在这几年看到大量的行业在重新洗牌,行业的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头部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必然的結果就是底部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要么倒闭,要么被兼并收购。在未来一二十年这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下,要求民营企业从原来的资源、关系、政策导向型转向管理、战略和创新驱动的新模式,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未来不断的集中整合和形成头部效应的过程中存活下来。所以说,不努力攀登行业之巅,企业就真的可能会消失,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从团伙到组织的突破,核心在于领导者
  CBR:通过企业家领导力的突破实现组织能力的突破,实现企业真正突破和蜕变,领教工坊为何始终坚持这个逻辑?


  朱小斌:我和肖知兴教授都在商学院教了大概10年书,我们两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坚定的逻辑和判断——中型企业成长和突破最关键的应该是它的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最关键的是一把手的领导力。在过去,也许一个企业的成功可以靠资源、关系、资本、勇气等等,但是在充分竞争、相对成熟的市场里面,未来的企业要脱颖而出,尤其是想要冲击行业之巅的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领导力。这也是我们从创立领教工坊时就坚持的最核心的逻辑链条,在具体的实践上,我们是用私人董事会的方法、明茨伯格的实践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我们一直很倡导的人文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来触发企业家领导力的提升。
  而我们专注服务的也是那些真正需要突破从团伙到组织之间巨大鸿沟的企业。我们的研究发现,那些年销售额在3亿~30亿元人民币左右,组织规模在300~3 000人左右的企业,会普遍面临这样一个鸿沟,这部分企业也是领教工坊的主流客户群。
  CBR:但换句话说,从改变一个人、到改变一个组织、改变一个企业,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面有哪些规律?
  朱小斌:其实领导力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先选择好的种子。这个筛选的过程我们也一直在观察、摸索、建模,去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家具有真正实现突破的可能性,这是第一步。而领导力突破的周期也是很难预估的,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切割钻石的过程。通过大学课堂授课的形式,或者市面上一些培训、一对一教练,都是很难实现的。领导者必须与更优秀的领导者碰撞,才有可能一起发展。他们相互之间的碰撞、挑战、反思、分享,激发才是动态的领导力发展过程。
  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发展是个很艰难的螺旋式过程,有人快一些、有人慢一些——在这个熔炉里有些企业家能很快产生变化,这跟他们的机缘、天赋、长期互动里面产生的一些巧合可能都有关系;也有些企业家在五六年之后,会突然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总之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
  CBR:为了支持这个奇妙的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怎样一个打磨领导力的体系?
  朱小斌: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家领导力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就是动力、能力和合力。我们观察,大多数企业家到这个阶段,普遍会产生动力缺失的问题,毕竟只有1%的企业家才能走到这个阶段,能做到5亿到10亿的规模,他们发家致富、出人头地的愿望都已经实现了,就可能开始陷入迷惘。所以重新找到更大的人生动力和意义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
  从能力层面上看,这个阶段的企业家又非常自负,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是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和路径,这也成为他们突破企业瓶颈的核心阻碍。比如他们在过去一二十年已经习以为常的做法,自己做超级销售,一竿子插到底、随意决策,等等。这些因素的确曾经帮助他们在前一阶段得以成功,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当企业发展到面临突破的阶段,这些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阻碍。这种对自身能力和舒适区的突破是企业家巨大的挑战。   合力层面也是这个阶段非常需要构建的,包括组织内外部合力的构建,如何产生更大的合力是从团伙到组织的必经之路。例如,外部合力方面,企业家需要有意识地去构建新的结构洞,需要意识到外部有很多智力和精神资源需要去吸取。
  从企业到社会企业的践行
  CBR: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社会企业”的学者之一,为何当时会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
  朱小斌:这里有一些机缘巧合的成分——2006年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创建了格莱珉孟加拉乡村银行,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项荣誉的企业家;而我在2007年接触到“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是因为吴士宏老师翻译的那本《如何改变世界》。这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当时在商学院教书,教科书上讲的都是企业要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来讲,我隐隐觉得这种意识形态有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非常辩证地看待这些主流学派和思想观点,它们有好的地方,也有忽略的东西,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但那时没有很好的框架去思考这个问题。当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概念进入中国以后,我就突然被它吸引了。它的背景是从西方出现的一股思潮,反思这100年来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当然,此前一些企业家也在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来对社会做一些反哺,也涌现了一批社会公益组织,但这里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最致命的就是缺乏造血機制,无法实现赋能,也无法实现真正平等的交易。
  CBR:所以社会企业应该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机制。
  朱小斌:是的。当然,马云也谈到过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是社会企业,每个企业都应该用商业的模式去解决社会问题。这个理念我也相对认同,至少要推动这些企业不停地往社会企业去接近。社会企业的理念其实早就存在,也早就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践行,比如说责任投资体系,环境、社会、盈利的三重底线,以及很多国际标准,很多国际公司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审查,等等。
  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都还不够,我们还是要在思维意识层面上去彻底地改变企业家。就像我们说的动力系统,一定要真正地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企业家,至少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人。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一套资本循环系统,让大量的企业家不得不违背他们创业的初衷——因为来自投资人的压力,股价的压力,难免会扭曲太多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创业都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就变成了身不由己。
  当然,现在我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领教工坊这边,帮助企业家领导力和企业组织能力的突破和成长。我这几年的一个深刻的体会,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倡导一些创业者去做社会创业,虽然这个领域现在在全球很火——而是要推动更多的行业顶尖企业去往社会企业的理念接近。这是一个需要分几步走的过程,首先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行业顶尖企业,再成为我们认为的美好企业,最后才是成为真正的社会企业家和社会企业。
  CBR:“美好企业”是社会企业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
  朱小斌:是的,我们对“美好企业”的定义,首先它们要真正地成为市场上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这是一个硬的维度。从软的维度来看,它们要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员工幸福和组织健康这三个方面。我们希望达到行业之巅的企业能够具有这样一些特质,能够把这种精神价值传递给其他的组织,甚至传递给全社会。
其他文献
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公允的评价标准,比评比本身更有挑战性。我们根据绿色管理领域的国际公约和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系列规划文件,设立一个完整的评分模型,同时确立每项标准的权重。    如何设计评分模型    绿色管理排行榜的排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大多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级/排名体系是相似的。这些体系在细节上的不同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关注同样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果把
期刊
许多人在为管理给答案。你需要知道,不管给答案的是德鲁克还是曾仕强,是巴菲特还是马云,都只是参考答案。没有人有标准答案。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刚刚完成的新书《极简管理学》,首先就提出“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基于三个理由提出这一法则。  理由一:现实很模糊,答案都是猜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这样说管理理论:  要意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人为的作品——究其根本
期刊
與其他产业链环节相比,渠道并没有必然高人一等的特质。某些渠道之所以强势,是因为其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散和弱势。    大前研一说过: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明日帝国!对此我们一直持怀疑态度。当今世界最令人激动的苹果公司、建立PC芯片帝国的英特尔、建立了PC操作系统帝国的微软,都没有自己掌控渠道。相反,在渠道上浸淫多年的百思买在中国举步维艰、节节败退。    渠道并不高人一等    與其他产业链环节
期刊
C世代,也即“联网世代”,是彻底数字化生存的一代。他们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和工业革命媲美,且会更加迅速。    2020年,科林(colin)20岁,是一个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与其他两个同学在伦敦合住的大学生。他喜欢徒步旅行、体育活动、音乐和玩游戏,拥有一台基本数码设备(Primary Digital Device,PDD),他是PDD的“外设”——通过PDD可以24小时联系上他。他的公寓安装有最新
期刊
安卓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自组织”,尽管问题多多,但作为一个模式,其生命力更加顽强。这里面,厂商可能死,但谷歌作为平台企业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提供的是模式。    谷歌插足手机行业,依赖模块化武器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开放平台,使自己的安卓(Android)系统大红大紫。然而安卓的财务数据却羞于见人。市场调研机构Asymco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iPhone在全球手机市场仅占有4.2%的份额,利润
期刊
在这茫茫的夜海之中,每一处灯光都显示出一种心灵的奇迹。在这户人家,人们在看书,思索,推心置腹地交谈。在另一户人家,人们可能在努力探究宇宙的秘密,在辛劳地计算北半球上空的仙女星座上的旋涡星云。在那一处灯光下,人们正在恋爱。田野上远远近近闪耀着这些需要添薪加油的火光,包括那些最隐秘的,诗人的火光、教师的火光、木匠的火光。然而,在这些闪耀的灯光中,好多窗户都是关闭的,好多灯火熄灭了,好多人们入睡了……必
期刊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  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预感》  光滑的大理石地面,透明玻璃构建的明亮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个物质供给极为充裕的时代,实体商场似乎缓过了劲。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逝,人们再次将目光投注在实体空间。肉身无法在虚拟世界安放,人的需求经历了一次复归,人们开始渴望实体空间并享受与空间新的关系。很显然,这种关系相较于从
期刊
长久以来,权力一直被认为会带来道德上的堕落,我们常常怀疑那些寻求权力的人动机不纯。甚至连拥有权力的欲望都是那样不登大雅之堂,以至几乎没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渴望获得权力。    权力与智商无关    表面上看,那些虚伪自负的人在捞取(以及滥用)权力方面尤具才华,而且大多数人也许都曾经败在更擅长玩弄政治权术的对手手下。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教授则在《权力:为
期刊
一年前,央企考核引入EVA(经济增长值)。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种“跷跷板”效应在部分经营性企业中出现了——所谓“跷跷板”效应,即是指EVA指标和收入利润指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之间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倘若依靠放大或维持资产规模以完成收入或利润目标,则发现EVA不能达标;  (2)若想优化EVA指标数值,企业又会因大面积处置资产及其所连带业务的削减
期刊
多年以后,在一次活动上,已经不再是记者的张鹏回想起雷军与他“吹牛”的那个下午。  “当时我代表《商业价值》去采访他,三个小时内,两个人抽了有两包烟,一根续一根。他不断地在问我:‘你觉得这个事儿能说服你吗?’他通过我的表情在演算,‘我这么说对吗?我拿什么再夯实这句话?我关于手机的故事怎么講?’我想我不是唯一被他演算过的人,这些话,他在投资人、员工、合作伙伴面前,演算了得有几十回,应该是他做手机之前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