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水平研究

来源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o_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一直受到国内外关注,在构建空气污染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该地区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对“空气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前者影响更大.基于SEM模型的拟合结果,对京津冀13个市建立空气污染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该地13个市近年来空气污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北京、天津等城市下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对国内外危险废物管理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我国当前危险废物管理在立法层面和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企业清单、建设处置场所、构筑产业共生平台、强化政府服务等方面,对我国未来危险废物管理优化提出建议.
农村污水治理市场正逐渐成为今后我国污水治理的主战场,以J市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为例,对项目建设期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建设期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初步识别,并从中筛选出最终风险因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项目建设期间最终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项目建设期面临的各项关键风险因素分别提出应对措施.
沉积-沉淀法是合成催化剂的重要方法.结合TEM、XRD和ICP表征技术,研究了沉淀体系的pH值变化情况对以Ag为加氢活性组分、以ZrO2为载体、以氧化石墨烯(GO)为结构助剂的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ICP分析结果显示,在Ag+,Zr4+和GO共存的沉淀体系,随着pH值增加先沉淀Zr4+(从pH=2开始,到pH=5结束),后沉淀Ag+(从pH=5开始,到pH=12结束).当采用逐渐增加沉淀体系pH值(从1到12)方法时,Zr4+和Ag+依次沉积在GO表面,所合成的催化剂获得大比表面积,Ag和Zr组分互
以三氯氧磷和季戊四醇(PER)为原料合成螺环磷酸酯二酰氯(SPDPC),研究各个因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寻找最佳合成工艺路线.之后以SPDPC、对苯二甲胺(PXDA)为原料合成聚-1,3-苯二甲胺季戊四醇双磷酸酯(PPXSPB).结果表明:SPDPC最佳合成条件为PER 27.23 g、氯苯溶剂400 g、POCl376.64 g、DMAP 1 g,80℃反应8 h;PPXSPB最佳合成条件为SPDPC 59.18 g、PXDA57.20 g,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8 h,m(反应物):m(乙腈溶剂)=1
对活性焦酸浸废液进行蒸发处理,分别回收粗盐酸和固体残渣,并研究固体残渣的成分.结果表明:蒸发工艺可以有效分离出粗盐酸和固体残渣,固体残渣中主要含有硬石膏、硫复铁矿、AlCl3·6H2O等.对残渣进行煅烧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其中的硫和氯元素的含量,获得主要由硬石膏、赤铁矿和Al2O3组成的混合物.该蒸发回收工艺在避免废水产生的同时,还可以变废为宝,降低成本.
对中山市2台垃圾焚烧炉废气排放的颗粒物、重金属、酸性气体、VOCs进行研究,明确了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号垃圾焚烧炉与2号垃圾焚烧炉排放的烟气中颗粒物、重金属、二氧化硫、氯化氢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远低于控制标准要求;2台垃圾焚烧炉检测出的VOCs种类及数量基本一致,浓度都处于较低水平,卤代烃的排放量最高,其中二氯甲烷、1,1-二氯乙烯是最主要物种,是生活垃圾焚烧炉的特征物质.
结合气雾剂灌装配方工艺提供了一种气雾型木制家具光触媒清洗剂的制备方法,配方中不但含有能有效地去除木制家具中的甲醛、消除细菌、防虫的成分,还含有抗疲劳的茶多酚香料,有去除疲劳的功效,且具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产品安全无毒等优点.
可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并且正在被迅速消耗,导致全球能源危机日趋严峻,并且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SO2、CO等气体的排放将直接导致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的加剧,对此,全球能源利用结构正逐步从化石燃料向无碳的新型能源时代的过渡.其中,氢能作为环保、高效、清洁的低碳二次能源被称为“最理想的新型能源”.介绍了各类氢能储存、运输等关键技术的工艺方法,对比分析了其各自工艺特点及工业应用情况,最后,归纳分析各类氢能储存、运输等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发展方向.
以沥青、硬质沥青、胶体改性剂为原材料制备不黏轮乳化沥青.通过三大指标,储存稳定性,黏度,黏附性指标评价其性能.结果表明,当物料比例为沥青74.0%,硬质沥青25%,胶体改性剂1.0%,其各项性能较佳.
金属表面积冰可能会导致户外设施和建筑物发生故障或性能严重退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简要综述了传统的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机理,对超疏水防覆冰涂层进行分类,阐述不同表面粗糙结构对超疏水防覆冰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