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信息化体现人性化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free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公交之所以备受煎熬,在于你永远猜不到公交到站的时间:也许挽着大包小包等了半个小时,公交还没有来;也许刚刚决定放弃,公交车就到站了。
  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杭州。杭州的大多数站牌上都会滚动显示诸如“K4距离本站900米,35路距离本站200米”之类的信息,等车的人可以轻易估算出所等的车辆何时到站,大大减少了盲目等待的时间。其实现原理非常简单:在公交车上安装GPS,GPS将车辆位置信息实时传送到公交公司的后台系统上,再由系统将信息推送到相应的站点显示出来。一个小小的信息化应用,折射出来的却是交通监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思路。
  
  浙江有朵交通云
  
  “老百姓都希望公共交通工具能够准点准时到达,但在中国,等车几乎是必然的。交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等车时间由未知变为有知,化解乘客的焦虑情绪,让他安全舒适地到达。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更多地和人性化结合在一起,把信息化演变成人性化。”浙江省交通厅信息中心主任韩海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公交站点的实时信息显示屏只是整个浙江省“智能交通”的冰山一角,类似的应用在浙江不胜枚举:市民出行随时都能看到路边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的天气预报和时政新闻;外出旅游不知道怎么走,可以登录公众出行信息系统查询路线和实时路况;出租车上安装的GPS终端,能随时接收附近3000米以内酒店发出的叫车呼叫;物流公司想让货物顺利运到海外,可以借助国家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船民想多拉快跑赚效益,有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来护航。
  目前,在浙江省交通厅、运输企业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多方共同努力下,来自全省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系统的技术应用和数据正在汇聚成一朵“交通云”,为“智慧浙江”贡献着更大能量。
  “谈到智慧交通,很多人觉得就是指传感器。实际上,传感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智慧是把数据采集回来后的综合分析处理,云计算就可以发挥作用了。”韩海航介绍,交通信息的特点是随时随地产生,情况千变万化,而且交通管理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移动的。“也正因如此,交通云很有发展潜力。首先,它可以快速地提供服务,云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能力;其次,它具有快速处理的能力;第三,弹性计算是云的一大优势,例如早晚高峰时大家都会对交通信息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发生突发事件,大家都会登录公众出行系统查询,系统正常情况下的信息访问量只有10%,但此时可能瞬间扩大到80%,交通云的弹性计算能力就可以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说,云计算对于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是行业运营支柱
  
  据韩海航介绍,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建成全面深入的感知系统物联网、建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的基础平台、完善和提高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性目标,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交通行业转型。他认为,网络是支撑交通行业运营的支柱。
  在智能交通的建设过程中,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H3C具体参与了杭州地铁1号线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项目,为网络设备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交通行业的网络应用特点,H3C为浙江省交通厅打造了定制化的涵盖云内互联、云间互联和云端互联的云就绪网络。H3C公共事业系统部副总监徐继恒指出:“通过构建跨各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型交通政务云,实现业务信息的高速流转,提供及时可靠的公众交通信息,既能提升运营效率和公众满意度,符合绿色环保的出行需求,也为国家和百姓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铁道部互联网售票中心在2012年春节前开通网络售票,据综合评估,因无需到窗口排队买票而减少的社会损失就达100多亿元。”
  当前,随着高清视频、IP语音、公共资源平台等应用上线,交通行业面临着数据大集中带来的业务整合,如何解决快速增加的业务流量与广域网有限的带宽资源之间的矛盾,H3C公共事业系统部总监傅强给出具体应对方案:“在带宽上我们可以进行链路优化和负载均衡,同时针对不同业务,提供精细、可靠的QoS技术保证,优化带宽的运用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多路由负载分担来帮助用户缓解带宽压力。”
  
  链接
  云中的体制困惑

  尽管从去年就开始筹划交通云的建设,但韩海航坦言,目前浙江省交通云仍处于技术研讨阶段,其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体制问题。民航、公路、铁路等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我们眼下倡导的是在省市两级建立数据中心,但交通本身是一个正在转型的行业,传统的体制壁垒和理念等阻碍了信息化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数据沉淀在企业里面。“这些数据可能对企业没用,但是对老百姓和政府有用,但企业凭什么把这个数据给政府?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产业政策和行业业务政策上的支持。”韩海航说。
  徐继恒也持有相同观点:“我认为,目前交通行业的云计算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关键是流程没打通,缺少一个为全局牵头的部门。”
其他文献
博科终于推出了自己的SDN控制器产品。其日前正式发布了被称之为“Sunshine(阳光)”的Vyatta控制器,这一产品源自由博科提供商业支持的OpenDaylight项目。刚刚履新的博科大中华区副总裁于肇烈表示:“网络架构和数据中心工程师不得不为管理厂商造成的复杂性而训练。博科Vyatta控制器是第一个商业支持的开源解决方案,可避免网络出现厂商锁定,让用户提供网络所需的创新。”  博科是对SDN
“APP多如牛毛,但是只有跟生活应用紧密相关,并且具备交易功能,才有更多生存机会。”这是一位TMT领域的投资人士对APP前景下的断言。现在,一个新兴趋势或许将佐证这位投资人的观点:为了加强竞争力以及赢得更多客户,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多种APP产品,这种保险APP既贴近生活又可实现交易,属于大众需要且利用率较高的移动应用。而且,目前看来,它的发展势头很不错。  备受追捧  中国平安最近对其2011
随着IT技术的不断演进,如今服务器、存储设备的虚拟化已算不上什么高端技术,很多数据中心或已大规模实施虚拟化,或正在小范围试用。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则是网络技术和架构的相对滞后。传统网络架构配置速度慢、网络密度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数据中心的发展。  博科认为,数据中心网络的未来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可编程,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应用的需要调整功能;可见性,用户能够清楚地看到网络环境正在发生什么,及时
1. 大数据逐渐成熟  大数据管理员即将出现,他们将利用新技术和计算处理能力,以冷峻又实用的眼光重新审视数据和业务应用,并在发掘二者之间的关联方面扮演关键角色。2013 年,大数据项目将开始展现其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与云计算一样,行业对于大数据的界定也将趋于成熟,并更加专注于利用其提供业务价值。  2. 企业采用公共云  在看到深得信任的服务提供商从公共云中获益,并纷纷扩大产品线时,企业会受到
企业要提升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两化深度融合就成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工业架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是推动工业智能化、绿色化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区域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避免走向两极。信息化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改进相结合;将信息化视为一种投资,并追求明确的价值目标;信息化建设要整体规划
现代经济社会是以信息公开和快速流动为前提的,人们对于信息需求、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比公有云,行业云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如针对商业组织的市场情报与服务,针对农林牧生产的地理、气象信息和服务等。从社会的角度看,未来的行业云将是一种引导性的社会服务,它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行业云走向前台  在云计算被热炒并发展的这几年,公有云和私有云技术已经为企业级客户和IT服务商所
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日起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体性能与美国GPS相当,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按照北斗的发展规划,第一步,2000年~2003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2012年形成
在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交换信息的主流阵地后,媒体的边界不可避免地变得模糊和泛化,传统媒体固有的权威性正在被挑战。即便在讲究积淀和历史的时尚圈,向来独占话语权的大牌时尚媒体也无法逃避世易时移的现实。“过去,去米兰时装周看秀,只有顶级传统媒体才有资格参与。但现在,坐在秀场第一排的,多了很多知名博主。”时尚集团战略投资事业部副总裁张扬正说,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传播信息的方
不久前闭幕的仁川亚运会,成熟的4G网络为新闻媒体人和现场的观众演示了BYOD的无尽魅力。而可以媲美光纤宽带的100Mbps 4G高速网络也让企业信息网络全面进入固网与移动无缝跨越时代。  “不过,BYOD对永远在线、安全加固、大数据交换的动态需求也向企业IT基建和运营提出了完全面向云端化的要求。”中企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企通信”)运营总裁骆嘉钊说。  那么,如何经济、弹性、高效地适应4G
大多数企业的安全部门都不太可能把冰箱列在注意事项当中。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就在今年年初,有消息称有一台智能冰箱被人加入到僵尸网络,向成千上万的网民发送垃圾邮件,引起了广泛热议。  这一事件刚好证明即便是家用电器,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在接入互联网后同样有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将有数十甚至上百亿台设备以类似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物联网浪潮正在掀起。而物联网的到来到底是一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