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理论上的分歧点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u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市民社会劳动分工和利益分化出发,论证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不可缺少,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贯穿并突出于人类阶级社会发展全程。后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价值,以为社会发展系多元因素偶然作用与结合之结果,在试图以全新的“话语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时,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不可知论和循环论证的误区。
  [关键词]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话语政治;接合
  [中圉分类号]B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22—0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以全新的价值观和分析视角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修正,大有全面篡改和取而代之之势。弄清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在阶级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点,是我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全面认清后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问题上走入的误区的关键。
  
  一、价值假设
  
  追求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深刻、最高远的价值追求,阶级斗争是走向人类自由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进入阶级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局限,社会成员被分割为地位不平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只要私有制不被消除,不平等就会永远存在,人类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导致社会分化为对立的阶级,社会斗争说到底是利益的斗争,是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通过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已经失去了自身应该有的自由,而自由解放是人的本质的内在需要。所以,认识到阶级之间的对立性和斗争性,组织和领导先进阶级起来反抗落后阶级,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大同”,是社会主义革命者的伟大历史使命。
  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提出核心的价值观念主张,也没有认识到甚至否认阶级在达至此目标中的作用。
  基于对他们所谓的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中心主义、还原论的反对,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对抗永远存在,不可能达致利益冲突消失、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得以消亡的时代,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靠对各种偶然的社会力量的“接合”形成的,在多元主体的多元价值追求中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至于社会运动最终是为什么而为,他们不置可否。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是多元的,非决定论的,“激进民主社会的首要条件是承认偶然性和向所有价值全面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抛弃了对单一基础的渴望。”他们认为,多元的政治行动只有差异,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墨菲说:“或许我说我们所废弃的是能被认识的最终目标的理念。因为,激进和多元民主的理念意味着完全和谐的社会,那是马克思主义和许多社会主义者的奋斗目标,不可能达到,”他们主张用激进民主策略取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策略,不赞成某一种策略的优先性,而是主张多元的政治行动,在其中,“话语”的逻辑将不同的立场“接合”起来。所以,在后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担当历史使命的某一个特定阶级,要将解放人类的重任先验地赋予这样一个阶级更是不可能的。
  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也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但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比,后马克思主义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没有树立统摄全局的精神和价值核心,由此,其更多的是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作出注解。在阶级理论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能够承载社会进步的主体,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他们对妇女运动、环保运动、种族乃至性权利运动等各种社会力量等量齐观,对社会斗争采取“什么都行”的模糊策略,这其实是他们在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上逃避和推卸责任的表现。
  
  二、分析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的特点,站在人类历史的全局高度来分析和认识社会发展进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出发努析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结构,认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的和根本的标准。“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也就是说,分析社会关系,一定要从经济关系中寻找根源,并相应地规划实现社会进步的方案。社会现象和上层建筑尽管纷繁多样,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经济基础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和判断。经济基础的结构特征导致社会结构的形态和发展态势,社会成员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阶级,由于利益纷争,阶级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而在阶级社会,正是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连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历史唯物主义整体一道,具有宏观性、综合性的特征,立意高远,总揽全局。
  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着眼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某些表象,微观性、局部性是其明显的特征。
  后马克思主义武断地对马克思主义戴上“宏大叙事”的帽子并持反驳态度,坚持人类历史是“实用的和有限性结构的过程而不是普遍命运的实现过程。”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总体性社会概念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拉克劳所说的社会整体的不可能性,按照拉克劳和墨菲的看法,在话语理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偶然、差异、变动,不确定的,在建构领导极的话语实践中,再也没有本质主义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后马克思主义“激进的多元民主”策略倡导下的社会运动呈现碎片化的景象,只要有所谋求、有所组织,任何群体,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社会革命,并且都值得通过“接合”手段去发动和支持。可见,后马克思主义显然把其理论目标导向在偶然的、局部的社会运动领域,缺乏将视野拓展到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全局的理论情怀,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全局的高度提出阶级理论,所以对人类社会内在的矛盾运动具有深邃的科学判断力,不为社会现象特别是当代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现象所蒙蔽,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出深藏其中的本质特性,从而始终如一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指明斗争的方向。后马克思主义出于先天的理论视野缺陷,尽管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局部的、非本质的现象作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终因仅囿于局部和阶段性,在揭示社会现象的实质和提出斗争策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一味反驳“宏大叙事”的同时却走入了过于狭隘的胡同。
  
  三、分析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 逻辑脉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分工导致阶级的产生和存在,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必然划分为阶级。生产资料和劳动占有是阶级划分的标准,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由于利益纷争,阶级斗争难免。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步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必须建立一个党即共产党,以共产党代表并领导整个无产阶级,使用暴力革命颠覆整个世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以共产党来代表多数人对少数人实行专政。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建基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础的劳动分工,并从劳动分工导致的社会矛盾运动中推演出阶级斗争的历史推动作用,最终归纳到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光荣使命。
  后马克思主义以“话语政治”取代阶级政治,在革命动力问题上,不自觉地走入了“不可知论”和循环论证的误区。
  后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代的某些变体和表面现象出发,强调社会断层的重要性,主张多元的社会运动,否定阶级的现实存在。拉克劳和墨菲认为。随着阶级的解体,阶级政治也随之消失,从而使认同政治与身份政治成为后现代政治的主要形式。“在此意义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说明了完全不同于天真实证的科学社会主义所描述的景象,在其中社会代表完全围绕着利益构造起来,发动由透明的决定因素限定的斗争这种理性主义的游戏根本不存在。”他们对经济决定论的解构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其一,政治与经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政治独立于经济,它具有自身独立性,它是自我建构的;其二,政治的主体身份是多元的、变化的,而不是唯一的、确定的和统一的。也就是说,政治主体不是由经济来决定的,政治并不必然地带有经济决定论所规定的那种阶级性特征,也不必然地具有共同的阶级利益。
  可见,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差异,主张在偶然的、变换的社会差异性中“接合”出社会进步力量,推动人类发展。但是,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社会差异,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所说的“对抗”的存在?对此,后马克思主义始终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后马克思主义者批驳“本质主义”、“还原主义”,而他们先验地设定了社会差异和“对抗”的存在而不问“为什么”存在,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理论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直接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但又整体地适用于全部人类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结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当个人要推动现有关系改变时,他在利益上会取得某些个人的认同,与其他个人则处于利益对立状态。这种不同个人在利益上的认同与对立又反映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从而使得拥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结成一个阶级,利益对立的个人成为不同阶级的成员。这种从经济领域出发分析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法,科学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性基础,直接与人这一社会性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结合起来,可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重点分析的对象尽管是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是如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实现人类全面解放的课题,但因其从经济物质层面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演进法则,直接触及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利益追求,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的概念完全可以扩展和泛化理解为基于利益基础上的人们的结合体,而这种结合体,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样,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整体地适用于全部人类历史。
  后马克思主必阶级理论被当代资本主义某些局部现象所迷惑,如果有解释力,也仅仅适用于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局部。
  后马克思主义从出现伊始,就强调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状,也正是在这个现实背景下,才展开了其一系列理论阐发。拉克劳和墨菲指出,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变化的节奏加快,“话语”在建构客观实在中,其历史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在1987年166期《新左派评论》上,他们发表了题为《无怨无悔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长文,其中说明了他们为什么要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和新社会主义的策略问题。他们说,历史的发展和十几年前已大不相同,“理论不能固守过时的传统,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引起了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深刻而不断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福利国家的官僚化,引发了新社会对抗形式的产生。(4)第三世界的群众运动并没有遵循传统阶级斗争的逻辑模式。(5)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社会体制危机,以及以无产阶级名义建立的新的统治形式。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对这些历史新变化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歪曲,“不能让历史的新变化去适应过时的教条”,而是应当建立适应历史新变化的新理论。可见,他们所着眼的始终是西方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变化,这也是他们建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时空背景。
  后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利益占有关系之外的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日益扩大,应当说,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仅从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特定的资本主义局部世界产生的这种情况出发,就断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失灵”了,应当用阶层概念取而代之,以“话语政治”取代阶级政治,则是犯了以偏概全、以暂时遮盖长远的毛病。视野的宽阔程度直接决定着理论的适用性,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只能在当代的资本主义局部世界中发挥有限的解释性作用。
其他文献
很多树木部非常古老。不过我们还是能够很容易地测出树的粗细和年龄。
在胶州湾沿海采取泥样和水样,从中分离了300余株海洋链霉菌(marine Streptomyces),并对其生理生化性质作了初步研究,建立了胶州湾海洋链霉菌菌种库。在该菌种库中,约有3%的菌株可产
圆圆是象棋,方方是橡皮。一天他们吵起了架。圆圆说:我的朋友很伟大,有地球、太阳、月亮、星星,他们都是圆形的。方方说:我的朋友才伟大呢,有桌子、椅子、地板还有门。他们说着说着
新生产力是理解海洋生物生产和碳循环的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用地球化学方法得出的大洋的新生产力大大高于用生物方法估计的数值,这一结果在海洋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并成为
通过投喂添加β-胡萝卜素质量比分别为50,100mg/kg的实验饲料,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d,探讨了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能够明
亲爱的雪冰峰:你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 当然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又去学校时,你那高大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是那么兴奋,激动。半个月前,我感昌了,因发烧引起肺炎,医生让我在家打针
[摘要]所谓主题文化就是指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意义、最具特色的主流文化。它是这个城市的品牌,又是一面旗帜,可以把那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彰显得淋漓尽致。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竞争,以文化论输赢。研究、确立和发展城市主题文化,是世界各国城市共同面临的课题。鹤文化是齐齐哈尔市当然的主题文化,是齐齐哈尔人民的财富。因此,我们因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好鹤文化从各个领域激情打造鹤文化的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枢纽,政府信用的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和难点。在所有各级政府中,信用缺失最严重的是基层政府。从制度设置的角度分析基层政府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私营企业的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处于"高出生与高死亡率"的状态.影响私营企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