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妮离乡记

来源 :解放军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九年十月,常增华住进了北京东南郊的一家养老院.养老院坐落在占地六十公顷的一个大公园里,园中央有一汪湖水,湖的四周是树林和灌木.时令已是深秋,天蓝云白,林鸟声声;金黄的叶子随风在树上跳着舞,那“哗啦啦”的声响像优美的圆舞曲.
其他文献
一无论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还是之后,到目前看,他都是近四十余年以来,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被研究得最多、也较为充分的作家之一.但是,对于莫言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我觉得现在的研究和阐释仍然远远不够.毕竟,莫言创作的潜力和文学价值、意义,迄今我们还远远无法估量,因此,对他的研究和思考也就不可限量,尚处于“可持续”状态.这就如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于莫言的解读和阐释,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或许刚好是海平面以上的那“八分之一”,若想继续获得其余的“八分之七”,可能还需要我们不断扩大对处于不断发生裂变的存在世界进行继
期刊
一谈一位作家、诗人,要放到文学史上去看,就说明这是一个大作家、大诗人.而有的人,要说他,必须放到大历史的坐标上去看.文学史容纳不了,他的意义是要在整个大历史中去寻找的.多么巨大的存在.rn辛弃疾.rn每次一念这个名字,那个积贫积弱、动荡不宁的朝代,那个热血和屈辱、梦想和痛苦交织的时代就呼啸着扑到面前.
期刊
威瑟拉德堡rn一串晶莹透明的竖琴声,牵引出一个皇朝古堡的兴衰.威瑟拉德堡悬崖上,屹立着一只目光锐利的历史之鹰.在游吟诗人的浅唱低回中,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复活与重现了.诗人和诗——荒漠中的一串驼铃与足印,大地上的一群神秘精魂,创造者与收割者,灵魂与精神的黄金,像传说一样写在开头.一个时代与它的诗人和诗歌同步.在时间的那一端,对人们如此叙说的,不仅仅是时光——rn辉煌与衰落.血脉像河流一样奔涌不息的精神.
期刊
北京北,偏西.在广袤草原的深处,有一个名叫“朱日和”的小镇.rn点击导航地图,一条绿色的粗线条,把北京和朱日和连接起来.距离五百余公里,车程五个多小时.rn在心里,曾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从北京来,为什么要到那里去?rn车窗外,金融街的现代和繁华,渐次在眼前闪过.朝东远眺,还能在高楼大厦的缝隙中,领略到东三环外“中国尊”鹤立鸡群的孤傲.
期刊
一rn我住在高楼三十一层,除了厨房和卫生间,从哪一扇窗看出去,都能看见活水公园.但是,我看不见那里的一个人影,也看不见那里的一丝活水,因为中间隔着一片低矮的建筑,我只看得见那些树木的上半部分.rn一个从前的朋友,突然从活水公园冒了出来.rn我不知道,我们有几年没联系了.从前,我们常常在一起打麻将,至少打了两年.他喜欢吹口哨,就是拿了一把好牌也要吹上半口.另外两个搭子因此打趣我们,让他拜我为师写小说.我明白那意思,写小说就是吹.我并不是因为这个话就疏远了他们.我把麻将说戒就戒了,因为要是再打下去,别人还有几
期刊
我要讲的故事不是我的全部,多半会引起误会,但我也不想解释.离婚以后我在四方街开了一家独一无二的客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有一个古怪的祖父.客栈并不在人声鼎沸、四面环水的街面,而是在一个挤满游人犹如蜂巢的月亮桥下一条立即静下来的小巷里.小巷上坡,对着街心的部分很短,有若干红灯笼,沿着湿漉漉的有点硌脚的石板路行走,走到尽头总不免最后回望一下,那儿就像火焰一样没有夜,永远燃烧,永远灯红酒绿摇摇晃晃.我与那儿有关,但不是直接相关.小巷拐过弯,一切静下来,我的客栈在拐过弯的第三个院子,隐隐还可以听见那儿的潮声,就像
期刊
她端坐在桌前,低头看着放在桌面上的手机.手机已经调到了录音状态,纯白色的,这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她对自己说,好吧,那就开始吧.rn这样平淡的上午,很有仪式感.内心涌荡着神圣的暖流.她的声音像山间的溪水在屋子里流淌.她仿佛看到了自己青丝飘逸的样子,看到了一间挤满了学生青春笑脸的教室,看到了从宽大的窗户照进来的和煦阳光,她渐渐地看清了每一名学生的面庞.她的心里默默地念着他们的名字,“黄建国、梁颂、郑言西……”
期刊
[人物小传]张连印,男,山西省左云县人,一九四五年一月出生,一九六四年二月入伍,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二○○三年三月退休后,他把对党、对军队、对人民的感激之情,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回到家乡义务植树.十八年来,他扎根荒滩、默默奉献,先后建起三百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一万八千余亩,植树二百零五万余株,被当地群众誉为“绿化将军”.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连印“时代楷模”称号.
期刊
一rn父亲说,那晚的大雨下了整整一夜.天麻麻亮,雨小了许多,炸雷仍在头顶轰隆滚过.父亲踩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摸出房门,站在屋檐下撤尿.他惊讶地看见不远处的铁匠铺火光熊熊,两个黑色的人坐在炉火边,古铜色的脸庞在朦胧的晨曦中忽闪忽闪.他们的衣服湿淋淋的,在炉火的烘烤下雾气弥漫,散发出浓烈的汗臭,还有刺鼻的血腥味.
期刊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二营四连奉上级命令夺回烽火岭.烽火岭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小山头,坐落在美军所占制高点与志愿军阵地之间,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曾反复争夺过.控制了这个山头,就控制住了另一方的进攻路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