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倍受瞩目。每年的两会之际,海外各大媒体都会上下求索,定位“风向”,聚焦“热点”。面对新一轮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给力全球?军费增长与“中国威胁论”真是前世今生?经济改革如何“稳中求进”?开局之年的“幸福中国”能否续写“幸福民生”? 绿色经济怎样“登峰问鼎”?外界期待从“两会”中破解中国经济“五大悬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面对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中国在2011年仍实现了9.2%的经济增速,保障房建设全面提速,城乡壁垒更多打破,多项社会保障制度趋向全覆盖……成为“蹒跚世界”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与此相映照,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的描述是:美国实际增长不到2%,欧元区处于持续衰退中,新兴经济体的印度也只增长了6.8%。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困境,人们对新一轮金融和经济危机担忧加剧,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越来越多地担负起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苏布拉马尼安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众多民众脱贫并改善了生活条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支撑着很多国家的出口,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帮助维持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活力。
2012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GDP增长目标为7.5%,无疑给世界各国吃下一颗“定心丸”。英国知名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说:“中国经济朝着更均衡增长的方向转型,关系到世界的重大利益。”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不仅是自身追求的目标,更是对世界的担当,是艰难时期的信心所在。
日本《产经新闻》:中国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目标,让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速度”转为“质量”。中国经济增速目标略微调低,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压力增大,而是政府主动对经济调控。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中国是益事,对世界是福音。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巩固住积极形势,就会消除全球感伤。
德国《时代》周刊:中国推出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并且设定了一个比过去较低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将把维持通胀率的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奥地利《新闻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降温。欧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欧债危机今年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政府将采取谨慎、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风险。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经济威胁论”、“生态威胁论”和“文明威胁论”等字眼一度被一些恶意攻击者进行炒作。谣言止于智者,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发出促进包容性增长的积极信息,各种“威胁论”在中国的实际行动与成绩中不攻自破。
近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會议新闻发布会公布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702.74亿元人民币,增长11.2%。数据一出,顷刻成为西方媒体的热议话题。一些恶意炒作者将矛头直指军费增长,“中国威胁论”风云再起。然而,军费增长真与“中国威胁论”有直接关系?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破解“舆论”背后的真相。
表面看,一年军费达6702.74亿元人民币是颇大的数据,而增幅11.2%也是个不低的比例。然而,纵比与横比都不成比例。纵比,过去三年中国国防开支年均增长13%,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33%和6.18%下降到2011年的1.28%和5.53%。尽管此次军费开支增幅达11.2%,但比去年增幅又明显下降了。
横比,即与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开支相比,中国仍然不成比例。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全球军力报告》,几个重要国家2010年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传统军事强国美国为4.7%、英国2.5%、俄罗斯2.8%,新兴大国印度为2.5%、巴西1.7%,中国才1.28%。如果从人均军费看,中国则更低。以2010年的数据看,中国的人均军费开支约为68美元,而日本为336美元,英国为970美元,美国为2327美元,分别大约是中国的5倍、14倍和34倍。从军费开支总额来看,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从1989年到2010年的军费开支总额,中国仍比日本少1757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就更遥不可及。两组数据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军费增长背后的实质差别。试问,若是像中国这样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都可以构成“威胁论”,那全球之内构成“威胁”的事件将何其多呢?
美国的《连线》杂志:当美国的国防预算比去年下降2.5%的时候,缺乏高精尖武器的中国军队获得了新鲜血液,北京方面发布的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了11.2%。
澳洲中文网:澳洲代理外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是中国的朋友,也是美国的朋友,我们希望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军队现代化无可厚非,我们寻求中国在国防预算上表现出透明度。
韩国《朝鲜日报》:过去3年来中国的国防支出年均增长13%,比起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增长率相对较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国防费的合理适度增长。
彭博新闻社:中国现在的国防开销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一位,美国的国防开销是大约是中国的6倍。中国的国防开销在2011年占GDP的1.3%,比2006年的1.4%低。
俄罗斯时事评论网:今年(中国)预算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用来支付解放军上涨的军饷账单。居高不下的中国通胀和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上调迫使解放军提高军人工资。上升的能源、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在解放军的预算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中国由‘国富论’转向‘幸福论’……”对于2011年的两会,海外各大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幸福中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012年,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转型、医疗改革、社会分化等诸多难题,外媒更加关注中国能否攻坚克难、续写“幸福民生”。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的一项项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显了更加注重操作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后劲三大指向。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副教授余德烁博士说,温家宝在报告中坚定地提到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这些改善民生的举措值得世人肯定和赞许。
泰国《亚洲日报》:虽然面临金融风暴,中国依旧将民生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菲律宾《世界日报》:中国将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将通过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
日本《朝日新闻》:在中国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受到重视,中国政府显示出推动改善民生政策的姿态。
法国《回声报》:中国正在“动员一切力量建设和谐社会”。为报道中国两会,《回声报》以3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建设成就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该报特别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重点报道。
两会前夕,人大、政协一再释放货币自由兑换、国企监管、户口制改等“改革”信号,然而在触及到政府职能转变和国企垄断利益等各种关键点上,改革的步伐再一次面临停滞。
当再次面临改革抉择,中国是应大力推进,还是踌躇不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近70次,并辅之以“更大决心推动”等措辞,彰显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面对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用国际交流中心经济学家王军的话说:“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一个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改革。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增长潜力来看,我们在过去30年中享受的改革红利正在逐渐缩小。” 《华尔街日报》在一篇评论中提到:预期中国的系列改革将是场雷电交加的改革风暴。
由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认为:中国需要重新定义政府角色,改变国企结构并逐步允许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报告警告说,中国若不进行改革,将会面临经济和社会危机。报告预计,2011 至2030 年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很有可能为6.6%。报告认为,中国国内以及国外的决策者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将如何在短期内经受住欧债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并避免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大幅放缓。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特谢拉认为,中国政府早就注意到启动内需的重要性,顺势而为,现在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最好的机会。
法国《欧洲时报》:今年“两会”的改革强音与朝野达成深化改革共识,向世界诠释出改革的要义,对全新环境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制度之国家,特别是对深陷欧洲危机难以自拔的欧洲,都深具启迪意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种种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其实都指向同一方向: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及时实现经济转型,摆脱过度依赖外需与投资的增长方式,提振内需以“成为自己的发动机”,并实现更均衡、公平的增长。
德国版《金融时报》:中国将放弃对过去增长方式和出口经济的倚重。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多种新挑战,中国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国内消费应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台湾《旺报》: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多项看似了不起的一篮子改革计划,都缺乏政治改革魄力而不到位,但目前这波经济寒流迫使大陆必须面对政策抉择。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此次对于经济增速目标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旨在摆脱存在隐忧的单纯高增长路线,值得欢迎。
香港《文汇报》:今年中央将“抓改革”列入“十八字”工作方针,全国“两会”未开,改革攻坚的冲锋号就已吹响,利剑直指社会民生、垄断行业和土地制度三大关键环节,凸显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的“闯关”之志。不过专家提醒,中国改革的核心指向政府转型,应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为,否则整体改革难以取胜。
国际金融危机后,“绿色投资”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比重呈加大趋势,“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在复杂的经济局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绿色变革的首发方阵能否走出一条更少消耗能源、更注重环保的发展道路,不仅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也将是对世界的贡献。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解决好自己的环保问题,受益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也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增长速度调低,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在加大、应对PM2.5等具体环保举措,让世界看清了中國下一步发展走向。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包括中国、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履行其关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承诺,以加快向可持续与“绿色经济”转变的速度。”的确,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治理污染、提升环保水平犹如攀登高峰一样艰难。前面的路充满曲折,甚至可能会有悬崖峭壁。更加艰难的是,我们开山劈路有时间的压力,环保提速是一场攻坚战,容不得拖延。
日本时事社: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重视环境和节能问题,表示要防止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提出了重视稳定增长的方针。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今年中国两会上最吸引民众的消息之一就是将大范围着手PM2.5,“微博的评论不到24小时就超过百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
《福布斯》杂志网站:将中国政府治理污染、实现经济转型战略形容为“登峰之战”。
路透社的报道则用了《中国发誓拆除而不是转移污染工厂》这样醒目的标题。中国意味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增强经济转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面对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中国在2011年仍实现了9.2%的经济增速,保障房建设全面提速,城乡壁垒更多打破,多项社会保障制度趋向全覆盖……成为“蹒跚世界”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与此相映照,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的描述是:美国实际增长不到2%,欧元区处于持续衰退中,新兴经济体的印度也只增长了6.8%。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困境,人们对新一轮金融和经济危机担忧加剧,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则越来越多地担负起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任。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苏布拉马尼安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众多民众脱贫并改善了生活条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支撑着很多国家的出口,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帮助维持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活力。
2012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GDP增长目标为7.5%,无疑给世界各国吃下一颗“定心丸”。英国知名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说:“中国经济朝着更均衡增长的方向转型,关系到世界的重大利益。”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不仅是自身追求的目标,更是对世界的担当,是艰难时期的信心所在。
日本《产经新闻》:中国通过降低经济增长目标,让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速度”转为“质量”。中国经济增速目标略微调低,并不意味着经济下滑压力增大,而是政府主动对经济调控。中国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中国是益事,对世界是福音。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国巩固住积极形势,就会消除全球感伤。
德国《时代》周刊:中国推出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并且设定了一个比过去较低的经济发展目标,中国将把维持通胀率的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奥地利《新闻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降温。欧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欧债危机今年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政府将采取谨慎、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风险。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经济威胁论”、“生态威胁论”和“文明威胁论”等字眼一度被一些恶意攻击者进行炒作。谣言止于智者,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发出促进包容性增长的积极信息,各种“威胁论”在中国的实际行动与成绩中不攻自破。
近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會议新闻发布会公布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702.74亿元人民币,增长11.2%。数据一出,顷刻成为西方媒体的热议话题。一些恶意炒作者将矛头直指军费增长,“中国威胁论”风云再起。然而,军费增长真与“中国威胁论”有直接关系?让我们通过一组数字破解“舆论”背后的真相。
表面看,一年军费达6702.74亿元人民币是颇大的数据,而增幅11.2%也是个不低的比例。然而,纵比与横比都不成比例。纵比,过去三年中国国防开支年均增长13%,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从2008年的1.33%和6.18%下降到2011年的1.28%和5.53%。尽管此次军费开支增幅达11.2%,但比去年增幅又明显下降了。
横比,即与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开支相比,中国仍然不成比例。根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11年发布的《全球军力报告》,几个重要国家2010年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传统军事强国美国为4.7%、英国2.5%、俄罗斯2.8%,新兴大国印度为2.5%、巴西1.7%,中国才1.28%。如果从人均军费看,中国则更低。以2010年的数据看,中国的人均军费开支约为68美元,而日本为336美元,英国为970美元,美国为2327美元,分别大约是中国的5倍、14倍和34倍。从军费开支总额来看,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从1989年到2010年的军费开支总额,中国仍比日本少1757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就更遥不可及。两组数据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军费增长背后的实质差别。试问,若是像中国这样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都可以构成“威胁论”,那全球之内构成“威胁”的事件将何其多呢?
美国的《连线》杂志:当美国的国防预算比去年下降2.5%的时候,缺乏高精尖武器的中国军队获得了新鲜血液,北京方面发布的国防预算比去年增长了11.2%。
澳洲中文网:澳洲代理外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是中国的朋友,也是美国的朋友,我们希望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军队现代化无可厚非,我们寻求中国在国防预算上表现出透明度。
韩国《朝鲜日报》:过去3年来中国的国防支出年均增长13%,比起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增长率相对较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国防费的合理适度增长。
彭博新闻社:中国现在的国防开销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一位,美国的国防开销是大约是中国的6倍。中国的国防开销在2011年占GDP的1.3%,比2006年的1.4%低。
俄罗斯时事评论网:今年(中国)预算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用来支付解放军上涨的军饷账单。居高不下的中国通胀和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大幅上调迫使解放军提高军人工资。上升的能源、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在解放军的预算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中国由‘国富论’转向‘幸福论’……”对于2011年的两会,海外各大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幸福中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012年,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转型、医疗改革、社会分化等诸多难题,外媒更加关注中国能否攻坚克难、续写“幸福民生”。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的一项项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显了更加注重操作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提升发展后劲三大指向。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副教授余德烁博士说,温家宝在报告中坚定地提到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这些改善民生的举措值得世人肯定和赞许。
泰国《亚洲日报》:虽然面临金融风暴,中国依旧将民生问题放在重中之重。
菲律宾《世界日报》:中国将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将通过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
日本《朝日新闻》:在中国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受到重视,中国政府显示出推动改善民生政策的姿态。
法国《回声报》:中国正在“动员一切力量建设和谐社会”。为报道中国两会,《回声报》以3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建设成就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该报特别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重点报道。
两会前夕,人大、政协一再释放货币自由兑换、国企监管、户口制改等“改革”信号,然而在触及到政府职能转变和国企垄断利益等各种关键点上,改革的步伐再一次面临停滞。
当再次面临改革抉择,中国是应大力推进,还是踌躇不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近70次,并辅之以“更大决心推动”等措辞,彰显出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面对改革“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用国际交流中心经济学家王军的话说:“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一个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改革。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增长潜力来看,我们在过去30年中享受的改革红利正在逐渐缩小。” 《华尔街日报》在一篇评论中提到:预期中国的系列改革将是场雷电交加的改革风暴。
由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认为:中国需要重新定义政府角色,改变国企结构并逐步允许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报告警告说,中国若不进行改革,将会面临经济和社会危机。报告预计,2011 至2030 年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很有可能为6.6%。报告认为,中国国内以及国外的决策者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将如何在短期内经受住欧债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并避免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大幅放缓。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特谢拉认为,中国政府早就注意到启动内需的重要性,顺势而为,现在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最好的机会。
法国《欧洲时报》:今年“两会”的改革强音与朝野达成深化改革共识,向世界诠释出改革的要义,对全新环境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制度之国家,特别是对深陷欧洲危机难以自拔的欧洲,都深具启迪意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种种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核心,其实都指向同一方向: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否及时实现经济转型,摆脱过度依赖外需与投资的增长方式,提振内需以“成为自己的发动机”,并实现更均衡、公平的增长。
德国版《金融时报》:中国将放弃对过去增长方式和出口经济的倚重。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多种新挑战,中国亟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国内消费应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台湾《旺报》:大陆改革开放30年来,多项看似了不起的一篮子改革计划,都缺乏政治改革魄力而不到位,但目前这波经济寒流迫使大陆必须面对政策抉择。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此次对于经济增速目标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旨在摆脱存在隐忧的单纯高增长路线,值得欢迎。
香港《文汇报》:今年中央将“抓改革”列入“十八字”工作方针,全国“两会”未开,改革攻坚的冲锋号就已吹响,利剑直指社会民生、垄断行业和土地制度三大关键环节,凸显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的“闯关”之志。不过专家提醒,中国改革的核心指向政府转型,应改变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为,否则整体改革难以取胜。
国际金融危机后,“绿色投资”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比重呈加大趋势,“绿色发展”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在复杂的经济局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绿色变革的首发方阵能否走出一条更少消耗能源、更注重环保的发展道路,不仅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也将是对世界的贡献。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解决好自己的环保问题,受益的不仅是中国人民,也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增长速度调低,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中国经济转型步伐在加大、应对PM2.5等具体环保举措,让世界看清了中國下一步发展走向。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包括中国、埃塞俄比亚和南非等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履行其关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承诺,以加快向可持续与“绿色经济”转变的速度。”的确,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治理污染、提升环保水平犹如攀登高峰一样艰难。前面的路充满曲折,甚至可能会有悬崖峭壁。更加艰难的是,我们开山劈路有时间的压力,环保提速是一场攻坚战,容不得拖延。
日本时事社: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重视环境和节能问题,表示要防止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提出了重视稳定增长的方针。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今年中国两会上最吸引民众的消息之一就是将大范围着手PM2.5,“微博的评论不到24小时就超过百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
《福布斯》杂志网站:将中国政府治理污染、实现经济转型战略形容为“登峰之战”。
路透社的报道则用了《中国发誓拆除而不是转移污染工厂》这样醒目的标题。中国意味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是增强经济转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