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成说 我心从文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漫江碧透的沱江、绵延幽深的石板巷,飞檐翘角的吊脚楼……凤凰之美,在于静,清,古朴醇厚。但如果凤凰没有了沈从文,就少了几分清丽绝俗,若少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动人爱情,山水就少了几分柔软和缠绵。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一地的山水都在向他个人倾斜。在他的笔下,湘西古城从梦境中醒来,从重山僻水里走入世人的视线。他的《边城》,让无数读者难以忘怀,并对书中的少女翠翠,那个婉约而沉醉的女儿红追念不已。而沈从文所写下的情书,更是一篇篇抒情的美文,犹如一条清新纯净的,没有被现代化侵犯的河流。在这个快餐爱情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收到缠绵相思的情书?还有谁会如此浓烈干净地爱恋个人?也许因为远去,更值得怀念。在沈从文逝世的20周年里,不由让人又回想起那一段楚楚动人的爱情童话。
  
  “癞蛤蟆”顽固地爱
  
  并不是每段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开始。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曾屡屡碰壁,他完全是靠死缠软磨,最终才心愿达成。
  1928年,年近30却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来到中国公学任低年级文学课的讲师。生性腼腆的他第一堂课就期期艾艾,洋相百出,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讲义,十多分钟就说完了。当时坐在下面看他笑话的学生中就有张兆和。只是人们料想不到,不久后沈从文会卷入一场影响他一生的师生恋。
  当时的张兆和只有十七、八岁,正值女子最美好的年龄。她聪明可爱,活泼俏丽,被男生们称为“黑牡丹”,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还把追求者们编号,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沈从文从何时爱上张兆和已然不可考,但那时的沈从文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身无长物的穷书生。二姐张允和曾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不过,沈从文并不因此气馁,张兆和像是主宰着他生命的一剂解药,这个腼腆的人甘愿发疯,甘愿沦为奴隶。
  那时的张兆和还是个孩子,对于沈从文狂热的爱意,她一直采取沉默和回避的态度。但正因为此,沈从文的执着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留下的那些化鱼化雁的情书让人一咏三叹。“‘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在这样平淡真挚的文字中,让人感觉到那种“舍你其谁”的韧劲。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著名作家面对爱情的磨难时,却也是要死要活的。沈从文请张兆和的朋友王华莲帮他传话。在张兆和的日记中,提到这位老师的求助举动时,写道:“他对莲说,如果得到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会的,总会出一口气的!’”他的这些负气话语,以致于王华莲都跳出来对张兆和说:“若坚决不爱他,而永无爱他一日,你来,我替你解决,包不至于对你有较大的不利。”
  不胜其烦的张兆和为了制止沈从文的追求,还找到了校长胡适,希望他能帮忙解决这件事。不想胡适在张兆和面前为沈从文猛吹,称他为天才。他告诉张兆和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
  对这番“顽固”的对话,沈从文在稍后的信里写道:“我尊重你的‘顽固’,此后再也不会做那使你‘负疚’的事了。……我将用这教训去好好的活,也更应当好好的爱你。……我愿意你的幸福跟在你偏见背后,你的顽固即是你的幸福。”
  这些文字温暖而又让人伤感,傻气却又令人不得不动容。这样像山一样深沉,像沅水一样悠长,像湘西的天空一样明净的感情,面对拒绝时,还是如此的心甘情愿,如此的卑躬屈膝。
  
  执子之手
  
  女人都是感性的,凭着感觉生存。一句真挚的话,一颗真诚的心,就可以为其不顾一切了,更不用说是将近四年屡败屡战不离不弃的爱情攻势了。
  1932年,张兆和毕业回到苏州老家后,一向拒人千里的她终于回信给沈从文,邀请他到她家来做客。这是一个柳暗花明的答复,激动万分的沈从文随即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两只若即若离的手终于叠在一起。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园水榭结婚。
  婚后的最初几年里,两个人的生活,仅仅用幸福二字,还不足以形容。沈从文为人忠实纯洁,又少与世结交。他对妻子的爱,纵使渐渐归于平淡,依然酣厚至深。他在那段期间创作了《龙朱》、《月下小景》等如梦如幻的小说。当然,最让人沉醉的还是散文《湘行散记》。
  这些散文写在1934年沈从文婚后回乡探母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沈从文逃难在飘零的漫长征途上。他百般牵挂着张兆和,几乎每日一信甚至几信,投往远方爱妻。这些书信笔法自然、干净,情意绵密、深切,犹如一朵朵出水芙蓉,绽放着天然的淳美。读了,一丝丝旖旎的感觉,晕晕的受用。想来,应是张兆和成就了沈从文的湘西美文。虽然这是才子率性闲笔,但字字丰盈漂亮。毕竟,美的事物总是要有点灵犀的。
  沈从文在信中称呼张兆和为“三三”。而张兆和则称他“二哥”,单是署名就令人心醉不已。读着那些信,你会嫉妒那个只有纸与笔的时代的人。难怪后来张兆和捧着那些情书,骄傲地说:“我欣喜你有爱写信的习惯,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当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
  看沈从文和张兆和在苏州拍的照片。照片的气息像是丝绸,缠绵而温暖。沈从文显得微微有点松弛、有点发福。他已触摸到了幸福,并在触摸这个幸福时,感到无比安心。
  
  也曾有过婚外恋
  
  然而这不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童话,生活在最幸福处并没有嘎然而止,人只有经历幸福以后的事,这一生才算完满。
  沈从文的一生孤独淡定,沈张的爱情虽然古典美丽,但激情过后,总是归于平静。即使沈从文的爱真切感人,但他在《边城题记》里也承认,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婚姻无法中和掉的,所以才有了《边城》。那时的张兆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沈从文,她达不到他的深度,也无法给予他以心灵的慰藉。
  大约30年代后期,沈从文和女诗人高青子交往起来。这次“灵魂的出轨”,给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小说《八骏图》、《水云》、《看虹录》都深受高青子的影响。但沈从文性格不是刚烈、果断的那一种,并且他深爱着张兆和,虽然在情感上受到高青子吸引,但理智还是把他坚定地留在张兆和身边。这短暂的婚外恋显得极其脆弱,情感退潮后,理性又回到了沈从文的身上,高青子也选择退出沈从文的生活,这时间大约在1942年。
  可能是一种反差,因为我们印象中的沈从文及他的文字,是那么纯真。结果发现一 段婚外恋情时,极为惊愕和失望。但转而一想,即使高青子曾是擦亮他情爱生涯里的一段烟花。但那也只是惊鸿一瞥,烟花熄灭后,他对自己的妻子仍是如同最初的深爱。
  正如他在纪念结婚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主妇》中,对给妻子造成的伤害表示了极大的歉意。他的态度十分诚恳:“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风景过后,与自己细水长流的依然是身边的妻子。那一瞬间的烟火,只能算是过眼云烟。
  
  甘苦相共五十载
  
  张兆和年轻时虽然顽劣好动,好扮男装。但婚后越发的隐忍沉默起来,甘愿退到沈从文的身后,与他同甘共苦。
  但沈从文倔强和天真的个性,让他在社会上无所适从,思想上也显露出与那个时代的与众不同。再加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沈从文不仅丢失了文字,忧郁过度,还曾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
  后来,在张兆和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往后艰辛清贫的岁月。虽然上帝似乎总是在他们之间设置一段距离,让他们不断地出走、分开。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冷却彼此间的持久温情。
  沈从文和张兆和在性格上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对于两颗经历过患难的心来说。那只是最不重要的细节。据张允和回忆,沈从文被“下放”前,一个人生活,孤苦伶仃。当允和来看他,他从口袋里取出一封从红卫兵手下劫后余生的信,攥得紧紧的,像哭又像笑地说:“二姐,你看!这是三三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面色还羞涩而温柔。接着又吸溜吸溜哭起来,伤心又快乐。是的,与子成说,我心从文,这样的深情让人伤感动容。
  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同样白发苍苍的妻子。对于与沈从文在一起走过的几十年岁月,张兆和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写道:“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但不管怎么样,这漫长的爱情里,从她的《与二哥书:一个叫三三的女子》,已看出无限的眷恋和深情。
  现在斯人已去,纸页上记载的所有旅途都变成了时间,唯余“眷恋”氤氲在纸页问,留待后人笑看。但那些美丽的书信里,动人的湘西凤凰,依然记叙着那一个纯净而又让人向往的故事。
其他文献
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战前的巴黎,里克和伊尔莎坐在一辆敞篷车里。里克一边开着车,一边揽着伊尔莎,风轻轻从他们身边吹起,吹动着伊尔莎的金色秀发,一对情人陶醉在甜蜜的爱情里,敞篷车成为好莱坞爱情影片中演绎浪漫的经典镜头。  如今,车已不单单是偷懒的人拒绝走路的代步工具,它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象征。而拥有一款炫酷的敞篷驾乘更成为都市贵族追求时尚,体现名望。推崇品位的
期刊
曾经读过一本书,封面上的女人气质优雅,衣服非常的美丽、端庄和大气,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就传说中的“云锦”。以前看中国的旗袍总觉得华丽但没有气质,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而已。  又记起前些年在电视上看到春节晚会,那一年主持人穿着的就是云锦,且件件价格不菲。穿云锦,意义不仅在于绚丽,因为云锦以前只是皇家贡品,现在却成了百姓都能欣赏的服装艺术,这种祈祝吉祥的服装文化,也只有盛世才能流传。到现在,越来越
期刊
如果你看到大街上,有位明星打掉记者的摄影机,那一定是布拉德·彼特。  如果他是在操着一把椅子追赶着记者的,那一定是西恩·潘。  如果他是拿着把手枪,奔跑着要杀死记者的,那一定是强尼·戴普。    他曾经是好莱坞最声名狼藉的明星,但这却不妨碍他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五十人之一。他的面孔这样俊美,眼神却是如此愤懑、不安。他年轻的时候迷茫的像一头困兽,颓废,嗜酒如命,吸毒成瘾,浑身布满纹身,他是这么放浪不
期刊
风水五行其实就是一个环境气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气场,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心理情绪、思维状态、身体健康甚至财运事业等等。一样的房子,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居住。每个人适合住什么样的房子,这要根据本人命中喜用的五行去决定。假使不懂八字喜用,但起码都知道自己的属相,所以也可以根据生肖去选择、考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跃升,大家对于居住的要求“水涨船高”,从最早的筒子楼,到现在的
期刊
先看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的性病率约11%,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达4亿人;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4%至8%,约55007万人;因患抑郁症而导致自杀的人数为80万人,远远超过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5万,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毋庸置疑,抑郁症像一个无形的杀手,不断侵蚀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它如同因阴暗潮湿而发出的气味,一层层粘附在患者的身上,挣脱不掉。早在24
期刊
一杯茶一卷发黄的史书,便可以品出志士的介然守节,奸尤的骄恣奢僭,便可以体会秦风汉骨,魏晋风流。不用如孔丘临川,看着茶杯中水波不兴,你也可以感知时光流转,也可以慨叹:“逝者如斯夫!”    茶是一种生活    在含阴笼雾的日子里,有一间干净的小屋,小屋里有扇稍大些的窗子,窗子里有不大聒噪的风景,便可以谈茶。  茶要得不多:壁龛里按季节插的花只是一朵,不是一束;只是含苞未吐的一朵,不是瓣舞香烈的一束:
期刊
100年前,喜马拉雅山下,为了应对外来威胁,国王伍金·多吉·旺楚克夺取了当时的白教领袖沙布东活佛的政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旺楚克王朝统治不丹。100年后,旺楚克王朝的第四世国王亲手结束了世袭的绝对统治权,将权力交给民选政府,告别世袭君主制。  一般来说,只有王室在掉进火山口的时候,才会企图抓住民主化这一绳索爬上去。旺楚克的统治给不丹人带来了南亚很少见的稳定与和平,距离火山口显然还远得很。在一个只有4
期刊
看樊鸿宾的画,恍然间感觉时光倒流了千年,仿佛看到了不知那个年代里,心境变得悠远宁静,忘记了身外的嘈杂躁动,也忘记了负担和疲惫。一方小小的宣纸上,却记叙着无边的禅宗哲学。    年轻的老画家    直觉得深圳这个地方,很难让人平静下来。文化似乎成了一片荒漠,奔流的车道,形形色色匆匆而过的行人,怎么看上去,都是一张张浮躁疲惫的面孔。但就在这么一个闹市之中,却有人能安静地蛰伏下来,不浮躁,不随波逐流,如
期刊
大盘一震荡,中午就出门。直接去了中国著名的--涨停敢死队,跟营业部的老总一起午饭,然后笔者很关心目前大户们的心态,据了解,最近回营业部交易的人开始多起来,大户室慢慢的热闹起来了,很多大户都认为安全的股票多了,可以抄底了。但是笔者更关心的是现在的散户的心态,老总跟我讲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来描述资金相对少的散户的心态:散户都是浅套止损,深套死扛,就是再跌一半也吓不走了!  佩服,散户是不走,善良的散户也
期刊
近日来,一名香港居民在“UWANTS”论坛发布了一个名为“内地人在港陋习”的帖子,帖中文字不多,却有11个有关内地游客陋习的视频链接,包括“妈妈带小孩在地铁撒尿”、“蹲在列车内吃饭”、“内地游客在机场打工作人员”、“内地人在商场光身试衫”等等。该帖很快成为热门帖并被转载至各大论坛,并引发“香港全城关注”。有港人表示,“质素欠奉”和“不遵守公共道德”,已成为内地游客的标签;在客气、微笑的表面友善之下
期刊